05.15 科學解析只為精準治汙

5月14日,北京市發佈了新一輪PM2.5來源解析結果

。2017年全市PM2.5主要來源中,本地排放佔三分之二區域傳輸佔三分之一。全年PM2.5平均濃度58微克/立方米中,區域傳輸貢獻約20微克/立方米。在本地排放中,移動汙染源佔到45%

科學解析只為精準治汙

汙染源解析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汙染治理更加有的放矢,更加科學有效。連續幾年的源解析結果表明,本地排放在逐漸下降移動源排放佔比有所增加。這與最近幾年我們治理汙染的措施和目標是相吻合的,說明過去幾年北京的治汙之路是正確的,未來還需要繼續堅定地走下去。

科學解析只為精準治汙

現階段本地汙染排放貢獻中,移動源、揚塵源、工業源、生活面源和燃煤源,分別佔45%、16%、12%、12%、3%。從這個佔比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控制揚塵汙染、煤改清潔能源、產業負面清單等方面,確實收到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四年前的汙染源解析中,機動車尾氣、燃煤、揚塵幾乎“三足鼎立”,如今機動車尾氣排放在整體好轉的基礎上,後幾項都有了明顯改善和下降。隨著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的繼續實施,高汙染和高耗能業態實現騰籠換鳥,首都空氣質量還將繼續好轉,這是毫無疑問的預測。

科學解析只為精準治汙

2017年北京市交出的是一張令人心曠神怡的“藍天成績單”,全年PM2.5平均濃度為58微克/立方米,提前實現“大氣十條”確立的目標。有一個變化值得注意,在全部排放中,區域傳輸汙染整體有所下降,這說明外部輸入的汙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京津冀甚至更大範圍的空氣汙染治理“聯防聯控”舉措收到了實效。本地排放基本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汙染級別越大,區域傳輸汙染越多,聯防聯控的整體性要求就必須越嚴格,這是未來改善京津冀空氣質量的必然手段。整個京津冀區域都要有這樣的大局意識,只有聯合起來,聯手治汙,才能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區域良好環境。

科學解析只為精準治汙

新一輪PM2.5來源解析工作呈現出“兩升兩降一凸顯”的特徵,為我們今後治理霧霾指明瞭方向。首先,強化移動汙染源減排,主要是機動車尾氣排放和過境大貨車排放,嚴格實施各種限行措施,繼續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同時要加大揚塵“六個百分百”落實力度,推進農村煤改電和煤改氣進程,建設“無煤區”“無煤鎮”。其次,深化京津冀大氣治理聯防聯控工作,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共同推進節能減排和協同發展。最後,要繼續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進行“精準治汙”,強化汙染治理的科技支撐,綜合運用汙染源解析成果,有針對性地精準施策。

科學解析只為精準治汙

總之一點,汙染排放有變化,說明汙染治理有成效,科學治汙、精準治汙應當堅持不懈。同時我們也應當清醒,汙染治理需要一個長期過程,PM2.5每一個微克的下降都需要付出艱苦努力。不能因為汙染治理的艱鉅性就悲觀失望,更不能因為PM2.5短期下降就沾沾自喜,唯有久久為功,才能晴空萬里。因為我們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所以距離希望的終點只會越來越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