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一個國家的貨幣會崩盤?

搞笑大樂透


  • 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有大量的東南亞國家陷入外匯枯竭、固定匯率制破產的窘境;

  • 2014年,美聯儲啟動第一輪加息,也同樣讓一大堆新興市場國家再次陷入同樣的窘境;

  • 今年,美聯儲的新一輪加息,包括換一個名頭的所謂“縮表”,又如達利摩斯之劍,繼續高懸頭頂,年初,已經讓一個非洲產油國安哥拉倒下了!

為什麼實行“固定匯率制”的地區,總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呢?

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所謂“固定匯率制”,內在機理是什麼,薄弱之處又在哪裡,以幫助人們更好地完善制度、應對可能的危機。

似乎——固定匯率制之下,外匯儲備不應該枯竭

曾今,固定匯率制也是許多理論家眼中,一個“看起來很美”的制度設計——

我是一個小國,獨立發行自己的貨幣,在國際上顯得很孤立,也不知道自己的匯率,該定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比較合理。不如抱緊當今世界上的頭號經濟強國——美國的大腿,我們手中有多少美元,就也按對應比例,發行多少自己本國的貨幣。這樣,我們發行的貨幣,實際上就相當於美元在我們國家範圍內的“代用券”。人們也就不用擔心自己手中的本幣價值不穩了——反正數量是兩相對應的,你若不信任本幣,拿著它,按照央行發行本幣時設的那個比例,去換央行手中對應量的美元就是了。

可奇怪的是,每當人們真的開始懷疑這些本幣的價值,紛紛拿它們去換美元時,常常換到後面,央行就說:不好意思,美元告罄,沒得換了……什麼?不是每一張本幣,都按發行時的那個比例,對應著相應量的美元嗎?為什麼本幣還在,美元卻沒了?

關鍵——央行發行的錢數,不等於人們手中擁有的錢數

其實,事情的關鍵在於:設計這套制度的人,並沒有注意到“本幣發行量”與“本幣儲蓄量”之間,存在的差異——

央行發行了多少本幣,本國人民的手中(現金+銀行賬戶裡的數字),就也有多少本幣的“錢”嗎?並不是。

由於有銀行體系的存在,所以,持有本幣的人,一般會把他的本幣存在銀行,等將來需要用錢時,才會將其取出。而銀行會利用這個時間差,又將這些本幣,貸給其它急需用錢的人。等貸款者將這些本幣花出去後,賺得這些貨幣的人,又會跟前面第一個人一樣,將其存回銀行,直到自己也需要用它時,才會將其取出。

既然一頭被貸走,另一頭就會被存回來,那麼,就會有兩個結果:1.貸款總量,基本上就等於存款總量。2.貸款總量,或者存款總量,會遠超過央行一開始的貨幣發行量。畢竟,印一張錢,卻可以貸、存好幾遍。即使央行一開始只發行了一千元的本幣,最後,本國的銀行們,也可以放貸出好幾萬的本幣;相應的,也被儲戶們存回好幾萬的本幣。

既然存款總量,受到了“貸、存循環”的放大,最終會遠超央行的本幣發行量;而央行的本幣發行量,又與外匯相等。也就是說,央行的外匯數量,並沒有本國人民所擁有的本幣存款那麼多。

那麼,一旦存款者拿著自己的存單,銀行卡,要求將他們的本幣存款,兌換成外匯,那央行可不就“崩潰”了。

委屈——以央行的一點小錢,卻去承擔銀行級別的兌付

上一段的分析看到最後,是不是還是覺得很奇怪?既然貨幣只發了一點點,那本國人民怎麼會擁有那麼多的儲蓄,以至於央行的外匯,根本兌付不過來?是不是那個所謂的“貸、存循環”,給本國人民作了弊?其實不該有這麼多儲蓄的?

其實,儲蓄沒問題,這些儲蓄都是實實在在的。只不過,為這些儲蓄承擔兌付責任的,確實不該是央行。

仔細看前面的“貸、存循環”,我們可以發現:銀行吸收了這些儲蓄存款後,明明是將其借給了貸款者。所以,自然也應該是由那些貸款者,來承擔這些存款的兌付。而且,也只有貸款者們的“貸款總額”,才和本國人民的“存款總額”,數量上基本是相等的。央行的外匯,則由於沒有“貸、存循環”的放大,數額根本達不到前兩者的量級。

問題就來了,既然這麼大的“本幣儲蓄量”,根本就是銀行們透過“貸、存循環”製造的,與你央行本無關係,那你央行為什麼要莫名其妙,代銀行和貸款者受過,給擁有本幣儲蓄的人,作每份本幣兌換相應量外匯的承諾呢?

根源——“固定匯率制”的思想本身,就存在內在缺陷

歸根結底,還是“固定匯率制”本身自以為是、大包大攬的基本思想惹的禍——

既然要干預匯率,使其“固定”化,自然就要求央行,直接與匯兌市場發生關聯。也就是說,一個老百姓,或者一家企業,拿著它的本幣存款,要求換匯時,你央行總得按你規定的那個“固定匯率”,換給他。否則,這個規定的“固定匯率”,就名存實亡了。

可是,你央行本來只是發行本幣的,只與銀行對接;你手中的外匯數量,也只夠兌付發行給銀行的那些本幣。現在,你卻直接與廣大的儲戶們對應,拿你手中的那一點點外匯,試圖兌付經由“貸、存循環”放大的、數不勝數的“本幣儲蓄”,這不是拿雞蛋碰石頭嗎?

說到底,有幾分資源做幾分事,央行們既然控制不了社會底層的“貸、存循環”,就同樣也不要試圖去幹涉社會底層的“本、外幣匯兌”。不干涉“本、外幣匯兌”,自然是控制不了匯率了。可是,央行們本就不該去控制什麼匯率啊——價格、利率、匯率,這是市場經濟最核心的三項調節機制。調節,自然就是要動來動去的。被你控制了,還怎麼調節?

結語:

當前世界上很多地區實行的所謂“固定匯率制”,本身就存在著一些內在缺陷,具體來說,主要是無力控制本幣的貸、存循環(或者說“貨幣乘數”),與“自不量力”承諾以固定比例進行本、外幣匯兌,兩者之間的矛盾。

由此,每逢經濟週期切換時,實行此種貨幣制度的地區,就往往會面臨外匯枯竭、固定匯率制破產的窘境。

問題就來了——

既然存在著內在缺陷,那麼,當遭遇到本幣換外匯的擠兌,包括來自投機資本的所謂“狙擊”時,這些地區的貨幣當局,除了以政策手段應對之外,是否也應該對所實行的貨幣制度本身,作些反思和修正呢?

如果你覺得文章很棒,對你有幫助,可以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小白讀財經(ID:xiaobaiducaijing),訂閱更多的優質原創推文!


小白讀財經


發行貨幣是需要有抵押品的,傳統意義上,我們稱之為儲備,如果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太多,而儲備價值卻打了折扣,那麼貨幣信用就會產生不足。

比如A國發行1塊錢貨幣,賬面上就多了1塊錢的資產和1塊錢的負債,然而A過央行將1塊錢提供給商業銀行,商業銀行賬面上有1塊錢的貨幣,A國央行依然有1塊錢的資產,但是這個資產不是貨幣,而是債權,賬面上,商業銀行欠A國央行1塊錢。如果商業銀行一切正常,到時候歸還給央行呢,情況就很合理,貨幣進進出出,如果還不了,那麼央行就出現了1塊錢的壞賬,這個時候央行這1塊錢的貨幣已經到了老百姓的手裡。你再回頭看央行,他有1塊錢的負債,如今在老百姓手裡,他有1塊錢的資產,是商業銀行欠他的,這個時候,收不回來了,所以他純欠老百姓1塊錢,他沒有辦法還。這就是基本的貨幣信用崩潰。

現實的事情還要更復雜,央行就是這麼一個機構,一方面他發行貨幣,然後用這些貨幣換成各種資產,有國債,有商業銀行的債權,在一些國家也有黃金,或者股票,這個時候央行也是一家銀行。理論上他持有的資產,都會有人來歸還,而其發行的負債,最後都可以通過處理資產也就是儲備處理掉。

但是經濟並非如此,由於經濟中的槓桿存在,經濟呈現週期性,資產價格也週期性變化,這個時候央行資產實際可兌換的流動性越來越少,而負債承擔越來越多。這最終體現在貨幣上面,貨幣貶值了。這種結果和當年鑄幣的時候國王偷走貴金屬道理上是一樣的。但讓經濟發展到如今這個水平,很多的情況更加複雜,但是探究本源,就是如此,所有貨幣貶值,原因在於儲備不足,當這個國家經濟不濟的時候,銀行可能會破產,而在央行,借給銀行的那部分債權變為收不回來的壞賬。

同樣的,很多國家貨幣危機都看外匯儲備,實際上儲備的形式很寬泛也很多樣,只是外匯儲備的流動性更加好,能在該國央行被擠兌的時候及時變現。這其實和銀行被擠兌,道理一模一樣。


凱恩斯




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的貨幣崩盤,對其國家的經濟造成的傷害是相當巨大的,惡性的通貨膨脹將致使政府財政入不敷出,最終會喪失貨幣匯率的控制權及發行權(匯率可以自由浮動),導致經濟嚴重衰退。

而貨幣崩盤,則意味著人們對本國貨幣失去持有的信心,就容易導致貨幣快速貶值,進而引起貨幣的超發,而貨幣超發更加劇貨幣貶值,這一系列的惡性循環,將不斷循環往復。



回顧近年來某些貨幣崩盤,如委內瑞拉(石油)、埃及、尼日利亞(石油)以及蒙古(礦產、煤炭、黃金)等等,無不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倒退,為什麼呢?無外乎兩個方面:



內在方面,它們無一例外的都有一個驚人的相似之處,就是這些國家經濟結構單一,長期經濟結構失衡,嚴重地依賴資源的出口,同時他們自身的外匯儲備幾乎為零。

外在方面,在美聯儲一次次量化寬鬆以及加息的影響下,真是左右為難。若美聯儲量化寬鬆,則在美國的貨幣洪流之下,其國家的資產、石油、糧食等價格都會水漲船高,國民將會怨聲載道、紛亂四起。若美聯儲加息,則熱錢迴流美國,美元上漲以致全球美元都會擁抱美國,屆時這些無外匯儲備的國家貨幣將會崩潰。

因此,為防止受某些外力影響而導致貨幣崩盤,經濟倒退,努力促使本國經濟向多元化發展,同時增加一定的外匯儲備(預防貨幣崩盤的核心),以不變應萬變,才能更好地屹立於世界之林。


寰視財經


一個國家貨幣的崩潰一般都和內部債務過高有關,也就是資不抵債。這種情況第一是比較容易出現在小國家,第二是出現在紙幣時代。

一個小型國家,當國家預算不周,執行不安計劃,很容易產生國內債務快速增長。比如,委內瑞拉最近的情況就是一個典型栗子。當國債超過GDP總量之後,為了降低債務,貶值貨幣,以期減少債務。通脹過甚,就造成貨幣信用坍塌。

現代貨幣體系都是信用體系,是建立在國家信用上的。而硬性的約束不像貴金屬貨幣時代那樣。所以我們看到,貴金屬時代,因為貴金屬,黃金,白銀,銅,不能按照國家意志無度增加,所以常常是用橫徵暴斂的方式,解決國庫所需。那個時代的特徵是,因為貴金屬明顯的通縮作用,造成社會發展緩慢,稅務剛性強,各階層壓力大。而紙幣時代,貨幣彈性大,通脹顯著。

現在不僅小國家,大國也進入政府債務高企時代了。像日本這樣在世界經濟中分量排位第三的國家,國債已經是GDP的240%。並且通過實行負利率,-0.1%,的基準利率。日本2017年的GDP總量是4.34萬億美元。那國債就是10.4萬億美元。美國人口是日本3倍多,也才21萬億美元。所以實際上日本的債務,儘管不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但是按照人均來說是最高的。像這樣的債務水平,幾乎是沒有機會逆轉了。也就是它必然會走向委內瑞拉化。只是小國家容量小,迴旋餘地小,劇烈程度就大。像日本這樣的規模,它的國債發展速度總體緩慢,可控程度會高很多。

放眼全球,二戰以後,高速發展,結果都是國債高企。這裡其實是兩個問題,第一是紙幣的剛性問題,第二是稅收的規則問題。如果說到人均國債負債,我相信你會認為這裡出了問題了。因為你很艱難的活著,卻還被人套上人均,而掙錢的時候,他們並沒有按照人均給你過。

溝通認知,交換世界。我是大舟,歡迎關注大舟財經觀。


大舟財經觀


簡單來說,一個國家的貨幣崩盤主要還是自身外匯儲備不足或者說很少造成的。當然也和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有很大關係。

比如說,像委內瑞拉、俄羅斯等產業結構單一、又嚴重依賴資源出口的國家於2016年下半年就曾相繼出現了貨幣崩盤。

當時委內瑞拉貨幣玻利瓦爾對美元匯率挫跌將近60%,達到10000:1的地步了。想當初,其貨幣玻利瓦爾兌換美元處在8:1的位置(幾乎與人民幣相同)。



一個國家貨幣崩盤的最直接表現就是: 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加劇,致使人對本國貨幣失去信心,本國貨幣兌換美元匯率大幅下跌,最終導致本國貨幣不值一文。

我就以鄰國蒙古國為例來說一下:

蒙古國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擁有156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人口約為300萬。由於歷史的原因,本屬於我國的領土一部分,後獨立。可耕地更少,大部分都是被草原覆蓋。

據媒體報道,2016年蒙古政府債務佔GDP比重達到近80%,貨幣貶值超過20%,加之到期的5.8億美元債務,由於其國內外匯儲備跌至7年來最低點,民眾不得不砸鍋賣鐵度日。

由此可見,經濟結構單一、依賴資源或能源出口,同時外匯儲備不足都是一個國家貨幣發生嚴重問題的因素。尤其是後者更甚!


東震木


目前人類使用的紙幣屬於信用貨幣。既然是信用貨幣,支撐其價值和持有信心的就是國家信用。如果國家信用崩盤,貨幣自然失去價值而崩盤了。


這種事情在人類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次,不論大國小國都有,造成的原因也各有不同,連續的戰爭,經濟危機,都可能造成。


當某國收入連續低於支出時,不得不增加貨幣發行量償還債務,不斷快速增加的貨幣發行量使該國的貨幣處於貶值趨勢。


如果經濟增長不足以償還利息的話,債務會越來越大,處於國家破產狀態。資本瞭解到這種趨勢會加速流出,這又會進一步降低償債能力,貨幣幣值迅速下降,進而失去控制,通貨膨脹高漲,貨幣崩盤。


對沖研究


一個國家有三樣東西,一是國民生產總值(國內)二是出口產值(外匯儲備)三是黃金儲備(可在國外,國內)。如果一個國家的法幣崩盤無外乎出口不暢,國內嚴重通漲,對外貿易逆差過大,黃金儲備消耗過大等。


崑山金手指


一個國家的貨幣會崩盤,有以下幾個原因:

1.極其錯誤的經濟政策。錯誤的經濟政策導致生產不足,出口不暢,進口困難,貨幣超發,通脹嚴重。最終貨幣如廢紙。

2.戰爭。戰爭讓國家財政虛弱,外債累累,通貨膨脹嚴重。

3.金融大鱷的貨幣投機。97年東南亞的金融危機,就因為美國金融投機家的攻擊,有些國家的貨幣崩盤。

4.政權更迭。新政權重新發行貨幣。


閒話經濟


1、國家銀行發佈鈔票,是以國家經濟來做的背書,以外匯和黃金儲備來做為衡量。

2、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緩慢大量印鈔來刺激經濟,會造成通貨膨脹,購買力下降就會越來越不值錢

3、國外炒家狙擊貨幣,是的匯率急劇波動,沒有好的經濟特徵那麼一個國家可動用的外匯不多也是可以造成崩盤的


八爺的江湖醉


一個人只所以願意收國家的貨幣,是基於信任。他知道這個貨幣象徵著財富。如果由於種種原因這個國家的貨幣不被人們信任了,人們不敢要,那不就崩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