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成長型的思維模式

成長型的思維模式

由後浪出版公司和江西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發行的《終身成長》,是一本自我成長類暢銷書籍。比爾·蓋茨非常喜歡這本書,他說,這本書講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對他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北宋時期的王安石講過一個故事,他說從前村裡有一戶人家,家裡只有一個孩子,這孩子不僅沒讀過書,連筆墨都沒見過。長到五歲的時候,突然有一天哭著索要紙筆,拿到紙筆之後,當場寫詩一首,寫得很好,鄰居親戚都驚呆了。

不光如此,別人指定一個主題,他也同樣能提筆成詩。鄉親們紛紛誇讚他天賦異稟,花錢買他詩文的人不計其數。孩子父親呢,發現他這麼小就能掙錢了,自然是喜出望外。從此父子倆開始了迎來送往的應酬生活,坐在家裡寫幾個字就能收錢,那叫一個快活。

後來,這孩子怎麼樣了呢?王安石說:“泯然眾人矣。”很多年後,這孩子已經不能再作詩,和普通人基本沒什麼兩樣了。這就是有名的“傷仲永”的故事。

成長型的思維模式

不光傳說中,現實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少。我們小時候身邊都有這樣一些人,讀書多,成績好,爸媽喜歡,老師誇獎,俗稱“別人家的孩子”。等到幾十年過去,一些當年的榜樣人物,也“泯然眾人”了,普普通通,和優秀沒有什麼關係了。這似乎和預想的不一樣,哪裡出了問題呢?

在《終身成長》這本書的作者看來,這些人有一個共性,就是經常被誇獎聰明,“你好聰明啊”“你怎麼這麼棒”之類的。被這個標籤貼上之後呢,有些人便熱衷於證明自己的確天賦異稟,就像仲永一樣,一次又一次寫詩,證明自己確實有才。

在他們眼中,能力是一種天賦,天賦好,做起事來輕鬆省力,哪還需要花費力氣來提升,作者把這種想法叫“固定型思維模式”。和這個想法相反,作者還提出了另一個概念,叫“成長型思維模式”。

成長型思維模式是什麼呢?舉個例子,邁克爾•喬丹上大學的時候,教練在一開始都沒讓他正式進入校隊。如果他是固定型的思維模式,很可能會說,我的籃球技術比一般人好,我還是隨便打打吧,隔三差五欺負一下菜鳥也是挺快樂的。但是他不,他選擇的應對方式是瘋狂的練習,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喬丹堅信自己能夠進入校隊,能進入NBA,即便失敗了也輕易不說放棄,迎頭趕上,這就屬於成長型思維模式。這樣的人往往喜歡挑戰,能在挑戰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樂趣。

成長型的思維模式

在體育、藝術、商業等等領域,有的人鯉魚躍龍門,成了人人羨慕的對象,也有人像仲永一樣,“泯然眾人矣”,從輝煌走向普通。我們能在很多事情上看到這兩種思維模式的痕跡。

舉個體育方面的例子。日本滑冰選手羽生結弦,年僅19歲就獲得了奧運會、世錦賽、大獎賽三科冠軍,實實在在的大滿貫,這麼好的成績,他的天賦一定不差吧。但羽生結弦從小就患有哮喘,醫生告訴他不能在冰面上待太久。

這位冠軍幹了什麼呢?他並沒有因為先天的稟賦缺陷而放棄滑冰,而是開發出適合自己的訓練方式,不斷提升自己的滑冰技能。冰上訓練時,他把一分鐘掰成十分鐘花,反覆練習一項技巧直到學會為止,因為太過於專注,連教練都不好意思打斷他,其他運動員管羽生結弦這個叫“自殺式訓練”。

還有一位更有名的運動員,田徑場上的閃電博爾特,刻苦訓練,廢寢忘食,連續拿下了三屆奧運會100米短跑的冠軍,被稱為地球上最快的人類。和剛才這位滑冰選手一樣,他的身體條件也不是最頂尖的,甚至還有一點缺陷。博爾特是扁平足,不是最適合奔跑的足型,而且他的脊柱有點兒側彎。

相比之下,不少條件頂尖的運動員,害怕失敗,在大賽中一敗塗地,最後失落退役。成為60億人當中的冠軍,天賦固然重要,但具備成長型的思維模式,不故步自封,敢於突破自己,更是冠軍少不了的。

成長型的思維模式

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思維模式帶來的差異也很顯著。我們生活中總可以看到,有的人談戀愛,談一段時間分手,再談一個,再分手,幾番循環往復之後,抱怨說“這麼多人,怎麼都沒有一個適合我呢?”

愛情,開始的時候是兩情相悅,是情人眼裡出西施。等激情消退了,各種生活瑣事,比如女生不喜歡男生打遊戲,男生不理解女生看韓劇等等,都可能成為吵架的理由,最後導致分手。如果非要堅持自己的個性,指著對方犧牲,這種固定型的愛情,註定不能長久。

實際上,能長久維持的兩性關係,不是從剛開始就“天生一對”,契合得天衣無縫,而是在共同的經歷中成長,相互扶持、相互包容,雙方共同受益,這才是成長型的愛情。

馬雲和他的太太張瑛從大學畢業之後就在一起,學生時代的馬雲就愛折騰,結婚工作之後也沒停下來過,他創辦翻譯社、組建阿里巴巴,周圍的人覺得他瘋了,但張瑛沒有人云亦云,事業上生活上全面支持她的丈夫。兩個人幾十年來不能說沒有摩擦,但他們選擇的是彼此相互扶持,一起吃苦、一起享福,可以說在這段愛情中他們一路成長。

成長型的思維模式

那如果已經形成了固定型思維模式,是不是就沒辦法改變了呢?不是,我們仍然有機會對思維模式進行“矯正”,從固定型思維模式,轉變為成長型思維模式。作者把這個過程分為四個步驟,依次是觀察、命名、教育和練習。具體怎麼操作呢?

首先是觀察,觀察什麼呢?觀察什麼會刺激我們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到底什麼時候,這個惡魔會跳出來?工作做不完挨批評,考試考砸,還有失戀,在這些受到重大打擊的時刻,固定型思維總是防不勝防地出現,讓我們從心底裡感受到絕望。

“這個東西我不擅長,做不了”“我可能一輩子就這樣了”。把這些瞬間找出來,相當於找到了固定型思維的開關,以後遇到這種時候,就能引起警覺,而不是盲目地對自己喪失信心。

其次是命名。很多心理學題材的書籍和電影,像《美麗心靈》《搏擊俱樂部》,往往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主角分化出兩個截然不同的人格,作者會賦予第二人格一個名字,兩個人格從相互鬥爭到最後和解,發生各種各樣的故事。

我們也要這麼做,給自己的固定型思維取一個名字,把它視作一個獨立的個體,接下來就是與它鬥爭的過程。

成長型的思維模式

然後是教育。固定型思維模式就像一個小孩子,它的初衷是想要保護我們,但它也具有這樣那樣的弱點,它會害怕,它會擔憂,它裹足不前,讓我們無法成長。我們這時候要做什麼呢?

安撫好這個特殊的“孩子”,告訴它沒關係,害怕沒有錯,選擇維持現狀也沒有錯,但是我現在想要試試成長型的處理方法,看看能不能獲得不一樣的結果。簡單說,就是教育它配合你的努力,軟化它的抵抗,引領它走向成長型思維模式。

最後,思維方式的改變無法一蹴而就,只有反覆練習才能成功。每天都為自己準備一些成長型的目標,有意識地抓住一些潛在的機會,制定詳細的計劃,腳踏實地去執行,從中吸取教訓。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樣,要鞏固成長型思維模式,也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終身成長,是一個沒有終點的過程。中國人說“活到老,學到老”,尤其在這個知識層出不窮、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唯有終身成長,才能不被淘汰。願王安石筆下的仲永,都離我們遠去吧。

獲取聽書資源,請下載“仁仁閱”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