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西遊記》中,水簾洞的原形是哪裡?有什麼來歷?

狂奔的蝸牛89044426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結合孫悟空的身世來解讀!

西遊記開篇講道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圍圓,按政歷二十四氣。上有九竅八孔,按九宮八卦。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地日月之精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


這一段描述的是孫悟空誕生的前後秘密!從中貌似很難看出他的身世之謎!但仔細這塊仙石分析,大有文章!九宮八卦乃是道家之術,這塊石頭的尺寸之巧合,明顯不是天然形成於此,推斷必是有人故意為之,花果山又兼有“九州之祖脈三島之來龍”之稱,水簾洞前更是有“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的道家讚譽修行福地之美稱,不難猜出,這個神秘主人必是為神通廣大的道友,也極有可能就是孫悟空的締造者!那他是誰呢?

別忘了,《西遊記》裡有位大神正是造人的老祖宗!西遊記設定這一元世界化身女媧造人的老祖正是太上老君,且看這道家之寶地正是和他老人家的身份相呼應!



更有,這花果山鏈接東海龍宮,後面又引出孫悟空打鬧龍宮得神兵的故事,這金箍棒一見悟空便如同見到自己主人一樣散發靈性,別忘了,這金箍棒的原主人正是太上老君!可見,這一切似乎都是安排好的!

再有看下面有詩為證:

勢鎮汪洋,威寧瑤海。勢鎮汪洋,潮湧銀山魚入穴;威寧瑤海,波翻雪浪蜃離淵。木火方隅高積上,東海之處聳崇巔。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綵鳳雙鳴;削壁前,麒麟獨臥。峰頭時聽錦雞鳴,石窟每觀龍出入。林中有壽鹿仙狐,樹上有靈禽玄鶴。瑤草奇花不謝,青松翠柏長春。仙桃常結果,修竹每留雲。一條澗壑藤蘿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會處擎天柱,萬劫無移大地根。直接看最後一句“百川會處擎天柱,萬劫”。擎天柱、萬劫、大地根、這些詞彙,再聯想前面提到的天地毀滅大劫難,再加上老君西遊化身女媧造人補天之設定,綜上得出結論:花果山乃是老君在天地大劫難時化身女媧煉石補天之場所,這裡正是重新撐起天地的新不周山之所在,誕生孫悟空那塊仙石正是太上老君的補天石!這補天石暗含八卦九宮之術,再加上老君造人的本事,整出個孫悟空不再話下!


月灑花滿樓


太上老君繼續向東前行,跨過多重山,越過無數條河,天下四大部州行遍,不知不覺間已經來到四大部洲之東勝神洲之地。

此處有一如仙境般的去處,海中有一山,山中又有水,有洞府,太上老君遠觀此地,仙霧繚繞,真是個好地方,頓覺此地十分適合修煉所需。   

於是駕雲到此處詳看,果然非同凡響,四周海闊天空,碧水藍天,山上翠綠蔥榮,水府洞天,多有花果,其間還有一處洞府,洞府外掛一水簾,涓流不息,一個石碣,在石碣上刻上:“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幾個字,此地原有人居住。  

原來,此處主人是東海龍王,是龍王自建的一個修身養『性』之地,地下有通道直通東海。

龍王見有人前來,便出來觀瞧,見到原來是太上老君。老君與龍王互相以禮見過,便說了自己欲在此修煉一番。龍王見老君開口,遂將此地讓出,自回東海去了。


哈哈欠為你違逆


這個水簾洞是指屬水德的五帝顓頊帝的後代,這個洞還因為堯帝和鹿仙女洞房花燭夜的地方而稱仙姑洞。在古代日月山上。這個山還稱崑崙山或者軒轅之丘。在一個非常神聖而且風光無限的地方。


大玉11


水簾洞的來歷應當從太上老君開始講。

太上老君在蠻荒時代開天闢地,尚未創建天庭之前,住在地面,並四處神遊。當他發現花果山這十洲之主脈,三島之來龍的先天福地,於是把它經營成了神仙們的洞天福地。水簾洞、水髒洞這對雙胞胎神洞府,就是他留下來了。

當太上老君創建天庭,帶領神仙們住上天庭之後,他這個開天闢地之祖,就不宜再住在地面了,於是這個洞天福地自然就交給了第二代主人。

而第二代主人培養了自己的手下,也就是水簾洞的四大護法四老猴。

四大護法承擔培育管理第三代主人孫悟空的使命。

三代主人經常不住在水簾洞裡面,水簾洞的主人看起來就是四大護法。


宇地星瑒宬


讀隱秀小說《西遊記》,常常需要向前提問題,向後找答案。比如,在剛剛“開清濁而立”的花果山上,怎麼會存在一個有文字有家當的水簾洞呢?是天生一個仙人洞嗎?是史前文明嗎?不是。石猴進去時尚且“鍋灶傍崖存火跡,樽罍靠案見餚渣。”那麼,1、時間,它為什麼恰好在石猴跳入的前一刻,突然人去洞空,而且洞主一去不復返呢?2、空間,它為什麼恰好能夠容下山裡“千百口老小”的猴群呢?3、陳設,它為什麼恰好配備了猴子最需要最喜好的傢俱呢?“石座石床真可愛,石盆石碗更堪誇”。如此明顯的人為造作,原始的猴子可以理解為“天造地設”,幾經啟蒙的現代人就該提出質疑了,因為天上不會掉餡餅,更不會度身定製餡餅!——這個問號即是洞開《西遊記》思想寶庫的第一把金鑰匙。

  一、如來與弟子須菩提是內應外合的夥伴

  石猴的時運似乎就是與眾不同,不但縱身一躍即坐上了千歲王位,還一拍腦門就得到了修煉長生不老、七十二變和十萬八千里筋斗雲的機會。

  我們不妨再向前提問,方寸山三星洞的祖師是誰?這個問題同樣也是悟空可以不顧,但我們讀者須當深究的。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他是須菩提,佛祖如來的十大弟子之一。可他是受什麼利益驅動不惜侵犯道家權益,悖逆佛家門戶,私下設壇收徒呢?更為甚者,還培養了一個令玉皇大帝誠惶誠恐的大逆不道的徒弟孫悟空。也不知這位祖師哪世修來的洪福,身背三重罪業還能長期逍遙法外。按照正常邏輯,如來是慧眼觀世、執法如山的佛祖,須菩提捏住悟空的嘴能瞞過任何人,也瞞不過如來。退一萬步,如來即便有所不察,也該問問悟空師從何人。從他有信心打賭賽,認定悟空一筋斗翻不出自己的手掌來看,是很清楚悟空的功夫學自佛門的。然而,他卻迅速抓住時機將悟空控制在自己的手心,大有殺人滅口的意味。對比鮮明的是,如來的二徒金蟬長老僅僅因為不專心聽講佛法,就被貶受九九八十一難。佛法為何出現了雙重標準?唯一能夠解釋的是,如來和須菩提之間存在合作關係!誰會去冒越抹越黑的危險問罪於自己的同謀呢?何況還能以距離說事:金蟬的罪過雖輕,卻犯在自己眼皮底下;須菩提藏身於萬里之外,難免疏漏。

  我們繼續向前提問,如來師徒為什麼要內應外合“捉放曹”呢?政治圖謀!從書中的描述可以看出,如來已在玉帝面前失寵,聲望和地位不及儒教、道教的大佬太白金星、太上老君。與天宮對應的唐朝初期也是改變了隋朝尊佛的慣例,重儒教、道教,輕佛教。於是,如來便指令弟子須菩提遠遠潛入西牛賀洲地界,偽裝道家祖師先栽培一個有能力有野心大鬧天宮的逆賊,既嫁禍於道家,又給自己帶來表現的機會。果然,在儒、道束手無策之際,如來輕鬆就將悟空手到就擒。同場競技,儒術(招安為官等手段)、道術相形見絀。之後,玉帝還特地為如來召開了“安天大會”,何等榮耀。原本偏安一隅的臣子立馬功高震主。

  二、祖師須菩提與悟空是貌合神離的師徒

  實際上,就像悟空得到的功名、長生並非是免費午餐一樣,如來的成功也不是一舉手一反掌那麼輕巧,他和他的弟子暗中耗費了無數的心血。且看須菩提是如何欲擒故縱教唆孫悟空大鬧天宮,支持如來“安天”的。

  第一、貶他。祖師首先擴大悟空的外貌缺點,將他比作猢猻;次而降低他的輩分,賜姓為“孫”。從後面的效果看,這個雙關姓妙用無窮,既授人以嘲弄之柄,又給悟空植下了仇世的種子,如同傳說中的反骨。

  第二、轉他。須菩提利用悟空惟長生是求的心理,嘲諷道家的術門、流門、靜門、動門不是“壁裡安柱”,就是“窯頭土坯”、“水中撈月”,只有其中與佛法相通的心門才能修得長生,“功完隨作佛與仙”。包括給他取的“悟空”法名,也是為了潛移默化轉變他對道學的痴迷,有朝一日棄道歸佛。

  第三、挺他。在所有弟子中惟獨向給他傳授源於仙道,又高於仙道的七十二變、十萬八千里筋斗雲。這樣,悟空就不但有逆反之心,還有了逆反之能。當悟空受到這種開小灶的禮遇後,對師父的用心也就不會懷疑了。

  第四、吊他。只給他快速多變的手段和方法,不給他長生不老的結果,比如第三回閻王簿上仍舊寫著“該壽三百四十二歲,善終。”目的就是要敦促悟空自己去強行塗抹閻王簿,偷吃蟠桃和金丹,製造種種禍端。最終激怒玉帝。悟空由於不懷疑師父的用心,所以將怨恨一股腦發洩到閻羅王、太上老君和玉帝身上。

  第五,縱他。平時,須菩提很欣賞悟空的小聰明,教學氣氛也很嘻隨,悟空說他“打市語”、“果有些滴”,他也不羞不惱,甚至還與悟空玩起敲腦門的遊戲。但當弟子學有所成,向眾人略顯本事時,他卻突然變得嚴厲起來,絲毫不留迴旋的餘地,一逐了之,並說“你這去,定生不良。憑你怎麼惹禍行兇,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實際上這種不負責任的詛咒是對學生更壞的縱容。悟空心想:巴不得您不管我了,俺老孫從此天下第一。

  可以想見,任何人接受這套重藝輕德的師訓都會成為天不怕地不怕的造反派。悟空不知儒法、道法之外還有更高深的佛法,更不知祖師的師父就是如來,果然就恣意縱橫起來,直到撞到南牆,被“五行山”壓住。這就是祖師的無私奉獻。

  三、如來與悟空是魚死網破的對手

  回頭我們再看水簾洞的來歷,情況就非常明朗了。如來實際採用的是比一縱一擒更為複雜的垂釣三步法:首先在水面撒上幾把水草,即花果山水簾洞;等魚兒聚攏之後,再投放一些香料,即方寸山三星洞;等魚兒無所顧忌大口吞食時,悄然拋入一個內藏魚鉤的香餌球,即如來的手掌。

  當然,人是萬物之靈,不是魚,僅用物慾勾引是不夠的。如來非常老到,又在儒道佛三教的天理之間鑿出了一條請君入甕的虛空通道,悟空就是自作聰明從儒家五常中的“智”、道家360傍門中的“心”,徑直到達了佛家的最高境界“空”。

  有意思的是,如來在三步之間還運用了銜接過渡,比如水簾洞表面像個誘導鯉魚跳龍門的儒家科舉考場,悟空進洞之後也確實是按照儒家的規矩“稱王稱聖”、“序齒排班”、“君臣佐使”,但洞裡的家當卻都是道家的石制風格,洞口的對聯“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與“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也遙相呼應。毫無疑問,悟空正是受到這些情景的長期暗示,才突然“道心開發”,棄儒從道。之後,祖師在傳道時也總是在道法中暗藏佛理(前文已述)。這種“銜接”所起到的作用就好比垂釣者牽扯絲線的動作,引導魚兒及早、準確咬鉤。

  古人云,幸其始者怠其終。少年得志的悟空終究成為了世上最不幸的人,他不但在物慾上抓了芝麻,丟了西瓜,從千歲王降為弼馬溫,再降為一尊無名小佛,在天理上也是越走越窄:一、他悟到的“智”就不是儒家本義之格物致知、是非判斷,而是被王位功名刺激的冒險、鑽空子的念頭。比如石猴直到眾猴連呼“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三遍之後,才挺身而出。若石猴不出來,其它投機鑽營者也會出來。只是“石猴”的名字和神話就當屬於另一隻猴子了。二、他悟到的“心”不是道家本義之精神不滅,而是被肉體長生迷惑之後的幻覺叢生。比如,他塗抹閻王簿就是出於醉酒後的冥想,鐵橋松陰下的南柯一夢。三、他悟到的“空”不是佛家本義之大徹大悟,而是被緊箍咒等有形的語言奴化之後的小聰明,直到愚蠢地將有字的假佛經當成真經。誤己又誤人。不過,如來在成功收復悟空的同時,也將佛家仁慈、平等的本質喪失殆盡。二人鬥爭的最終結果是:一個魚死,一個網破,兩敗俱傷。

  顯然,《西遊記》中的悟空不是純粹的孔孟儒士,如來也不是佛教中真實的佛祖,他們都是刻意扭曲儒道佛的政治家。悟空欲借宗教謀求物質之王,享盡世間榮華富貴;如來欲借宗教謀求精神之王,臣服寰內眾生之心。小說主要就是寫他們兩方的爭鬥,道家只是過渡,未被作為第三方。真正的第三方是吳承恩,他欲借唐朝故事批判宗教和封建制度,開創人文主義。(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