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4 王官之戰,秦軍大勝,秦繆公非但沒有慶祝,反而頒佈罪己詔

王官之戰,秦軍大勝,秦繆公非但沒有慶祝,反而頒佈罪己詔

一、背景介紹

公元前627年,秦繆公派孟視明等率領秦軍攻打鄭國,在回師途中,將領們擅自做主,消滅了晉國的屬國滑國,恰逢晉文公去世還未下葬,剛剛登基的晉襄公大怒,以秦國欺辱晉國為由,發動崤山之戰,秦軍全軍覆沒,三位將領被俘。後經晉文公夫人(秦繆公的侄女)勸諫(晉襄公也有其政治考慮),晉襄公釋放了秦國的三位將領。三位將領歸國後,秦繆公主動擔責,不但沒有懲罰他們,反而更加厚待他們,激勵他們知恥而後勇,以死報國。

一年後,秦繆公繼續任命孟視明等三位將領,開始展開對晉國的第一次報復,雙方在彭衙發生戰爭,秦國沒能取得好處,撤軍返回。

兩年之後,秦繆公發動全國力量,親自率軍東征。晉襄公權衡利弊,據城防守,不與秦軍交戰。秦軍奪取了晉國的王官和鄗地,直逼晉國都城,在晉國縱橫兩個多月,報了崤山之戰的仇。

戰爭勝利後,該做什麼呢?是慶功,還是?

二、秦繆公的行為

1、親至崤山弔唁陣亡將士

於是繆公乃自茅津渡河,封殽中屍,為發喪,哭之三日。——《史記·秦本紀》

秦繆公從茅津渡過黃河,為殽山戰役犧牲的將士築墳,給他們發喪,痛哭三天。

王官之戰,秦軍大勝,秦繆公非但沒有慶祝,反而頒佈罪己詔

秦軍為崤山陣亡將士築墳

1)戰爭雖然勝利了,但是沒什麼可以慶功的。秦軍雖然在晉國的土地上耀武揚威、縱橫馳騁兩個多月,是因為晉國最高層的不抵抗決策,不與秦軍正面交戰,僅據城防守。而且秦軍雖然攻克了王官、鄗地,但這些地方距離秦國太遠,不能直接佔領。所以說秦軍雖然贏了,但只是贏了“面子”,對秦國東進“稱霸中原”的戰略並沒有太多實質性的意義。

2)作為國家元首,跋山涉水親至崤山弔唁陣亡將士,實則是一種收買人心的政治手段。歷史文章有分析過,秦繆公一直在做民眾和將士們的期望管理:崤山之戰後,對戰敗將領不僅不懲罰反而厚待,親自到郊外迎接陣亡將士並且為之慟哭;通過拉長報復時間,積累民眾和將士們的怨氣,同仇敵愾,在最合適的時間點爆發……將士們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終報崤山之戰之仇。然而在戰勝晉國之後,秦繆公首先想到的不是慶功,而是第一時間對將士和民眾進行安撫,親自去崤山弔唁曾經崤山之戰犧牲的秦國將士們,讓陣亡的將士們入土為安。

在大喜的時候,做大悲的事,形成強烈的反差對比,更容易獲得民心。

2、頒佈罪己詔

乃誓於軍曰:“嗟士卒!聽無譁,餘誓告汝。古之人謀黃髮番番,則無所過。”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傒之謀,故作此誓,令後世以記餘過。——《史記·秦本紀》

王官之戰,秦軍大勝,秦繆公非但沒有慶祝,反而頒佈罪己詔

罪己詔

在中國古代,一旦國家出現動盪,政府又沒有太好的政策應對危險的時候,皇帝往往頒佈一個“罪己詔”,承認都是我的錯,以此獲得民眾原諒,從而同心協力,共同對抗威脅。

但秦繆公的情況不同,在他的治理下,秦國國力快速上升,軍事實力也得到了長遠的發展,雖然有崤山之戰的失敗,但王官之戰畢竟把面子拿回來了,本來該慶慶功鼓舞士氣,但秦繆公首先想到的是弔唁崤山之戰中秦國陣亡的將士,同時直面自己的錯誤,頒佈罪己詔,勇於承擔自己的錯誤。

站在光榮的頂端,還能低下高貴的頭顱,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王官之戰,秦軍大勝,秦繆公非但沒有慶祝,反而頒佈罪己詔

總結:後人評價秦繆公待人周全,大臣、將士及民眾都齊心協力為國家做貢獻,所以秦國在秦晉之爭中贏得最終的勝利。

點評: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勿強施於人。

友友們是怎麼看秦繆公的行為呢?歡迎在留言區和我互動!


本號特點:英雄權謀+厚黑歷史+現代商業

歡迎友友們關注、互動及轉發,您的支持是我創作的源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