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國不保?家何能存?——來自一名女戰士的家書

穿越歷史硝煙,經歷戰火洗禮,在波瀾壯闊的抗戰畫卷中,一封封家書,就這樣讓我們窺見那個永不磨滅的時代,靠近那些至情至性的抗戰英靈,歲月可以抹去各色記憶,卻永遠抹不去情感上的共鳴。

這是一位從事敵後工作的年輕女地下黨員在皖南事變發生後給姨母寫的回信。因特殊情勢,她不得不隱瞞自己的身份,但字裡行間盡流露出拳拳憂國之情,她掛念家中老母,但更在意國家、民族,為了實現革命理想,不得回家奉養母親,而是堅守在自己的陣地上,為革命事業而奮鬥、犧牲。

國不保?家何能存?——來自一名女戰士的家書

孫曉梅

孫曉梅(1914—1943),化名陳雲,浙江富陽人。全民族抗戰爆發後,拿起手中的筆,積極宣傳抗日。1938年 10月,參加新四軍。1940年 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前往蘇南敵後抗日根據地,開展抗日民運工作。1943年 5月,護送我黨幹部返回途中,在南京龍潭被日軍逮捕,英勇就義,時年29歲。

國不保?家何能存?——來自一名女戰士的家書

孫曉梅致姨母書(1941年5月1日)

姨母大人:

“人非木石,孰能無情?”“羊跪食乳,尚識天性之恩”,何況人乎!來信讀後,心肺實存難言之痛!然時代迫使如此,曾望深諒是幸!所言各節,全為頑固分子之謠言,現在梅等全以舌耕餬口,何曾在軍隊服務?正因為米珠薪桂,所入不敷所出,故有要求家庭津貼之意見見諸前信;要是服務四軍,談四軍的艱苦奮鬥之部隊,所有人員決不願向人訴苦,即使是家庭,他們亦無若何企求。由此已可證明梅等之目前生活情形及行蹤,望可對外人言之,加以聲明和解釋,莫將來弄成誤會。大江南北盡第四軍足蹤。所謂解散四軍,原為一般投降頑固派自己心裡想的事,過去十年都消滅不掉,今天談何容易?在抗戰過程中,據云,四軍力量已擴大到12萬人。以前聽人家說,在事變初期,由贛湘等省集中時,僅數千人,現在所謂被解散的不過其中軍部的一部分。據當地老百姓告訴我們,他們的主力全集中在蘇北,在江南,也有他們一部分,離這裡很遠,我們時有所聞,在江南北經常有四軍的勝利消息,在此地的民眾,非常敬佩,並稱他們為神兵,不過都與我們無涉,我們只吃我們的粉筆屑,過我們的冷板凳生活。

國不保?家何能存?——來自一名女戰士的家書

孫曉梅致姨母書(1941年5月1日)

我身體很壞,時常生病,幸寄父母侍服我,心裡非常過意不去。在上次信中,曾經信母親,要她老人家寄幾斤茶葉來給我,現在仍請轉告,能早些寄來給我以便我送給他們老人家,聊表我的謝意!我想,母親一定會答應我的要求,姨母你想怎麼樣?家事無人料理,確常在我的意料之中,不過梅等亦出於無奈。欲歸無力,欲動無能,惟有懇轉姨母代為料理,並能督促煦弟,有以助母親一臂,來日事平之後,梅等決不忘大恩大德。母親年事日長,有望莫操勞過度,一切看破一點。反正,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所謂赤裸裸的來到這世界,轉眼間又將赤手空拳的回去,所不能平的,不能白白的來世走一遭。梅等正有鑑於斯,願奔走他鄉,自謀而生,不願苟安偷生,將生易輕若鴻毛,這點望能深諒梅等之苦衷,俟後莫再煩言梅等之行動,實為幸!大人等幼讀四書,文墨知其一二種,義識其大端。

岳飛之能留芳千古,實其母造就大半。若當年其母不鼓歷〔勵〕他盡忠報國,令其為國效勞,何來今天之岳墳、岳廟昭名千古?孟子、徐庶等要皆有賢母,有望母親能以古之賢母之精神來教誨子女。國不保,家何能存?在此民族生死關頭,望母親能以國家為主、民族至上,莫以區區兒女情,而埋沒子孫的前途。梅等雖非岳飛以及其他人可比擬,且亦無岳飛之時機、境遇,然古人之精神,堪為梅等學習,想姨母及母親亦必同情也。

國不保?家何能存?——來自一名女戰士的家書

孫曉梅致姨母書(1941年5月1日)

“誰無父母,提幼〔攜〕奉〔捧〕負?誰無夫婦,如賓如友?誰無兄弟,如足如手?生也何恩,死也何咎!”正因為人類不應殘殺,然人已殘殺我,而我能不自衛乎?想三四年來,多少人妻離子散?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屍骨分飛?多少人戰死沙場?想人生不免一死,不過死得其時而得所值乎?!望姨母勸慰母親,一切從遠著想,莫聽無稽之談,而效井底之蛙語,一手不能掩盡天下人耳目,公理最後終能得勝利。梅等不敏,然不願做時代之落伍人;雖無能,亦必勉力追隨歷史之輪。如今天生活雖雲清苦,願自勉,決不做民族罪人。

國不保?家何能存?——來自一名女戰士的家書

所有親戚友好,望能代梅問候致安!如有機緣,當返里親候慈顏。閱報章,寧波吃緊,不知影響家鄉否?現在草紙價值若干,海口被封,銷路當大受影響,全村人民,當受凍餓之憂矣!時交夏令,寒暖不勻,望能保養玉體,並努力加餐是幸。臨風寄意,不盡所懷。專此敬請

金安!並頌

闔府康泰!

甥陳雲

五一燈下

茶葉望能早日寄來!

昨日延醫診治,曾打一針,身體想不日可疾健,

望勿念!又寫。

這封家書是孫曉梅於 1941年 5月 1日在蘇南,寫給姨母的回信。1941年春,孫曉梅在蘇南從事黨的秘密抗日工作時,接到了姨母來信,當時正值皖南事變後不久,國民黨頑固派極力叫囂要取消新四軍番號,姨母在信中對孫曉梅的安危深表關切,望其能念及母女之情,及時回家侍奉老母,孫曉梅接信後,給姨母寫了這封家書。“‘羊跪食乳,尚識天性之恩’,何況人乎!”孫曉梅對不能在母親膝下盡孝“心肺實存難言之痛”,但“國不保,家何能存”,誓言“梅等不敏,然不願做時代之落伍人;雖無能,亦必勉力追隨歷史之輪。如今天生活雖雲清苦,願自勉,決不做民族罪人”,希望母親“能以國家為主、民族至上,莫以區區兒女情,而埋沒子孫的前途”。孫曉梅的選擇看似是對家人的“絕情”,但她更看重的是對國家、民族的大義,希望姨母和母親能夠理解,並請她們效仿岳飛、孟子、徐庶諸人的母親,支持自己為革命理想而奮鬥的偉大志向。“想人生不免一死,不過死得其時而得所值乎?!”正是憑著這種高尚的人生態度,孫曉梅走上了抗日救國的革命道路,並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以此,紀念為國犧牲的革命烈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