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奧匈帝國擁兵300萬,軍工發達,卻為何只打一仗就消亡了?

奧匈帝國,是曾經存在於世的一個強盛國家,這個國家由1867年的《奧匈協議》確立,於1918年一戰之後解體,活躍的時間大約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瞭解世界歷史的人都知道,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蓬勃開展的時代,各大列強紛紛藉此機會,來增強自身國力。奧匈帝國作為歐洲列強之一,自然也積極順應了時代潮流,從而使得自身的綜合實力得到了顯著增強。

奧匈帝國擁兵300萬,軍工發達,卻為何只打一仗就消亡了?

經過數十年的建設與發展,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奧匈帝國已經一躍成為世界主要的工業國之一。彼時的奧匈帝國,機械產量居於世界第四位,可以生產出各種精密儀器。同時,奧匈帝國的軍工產業十分發達,其境內擁有斯柯達兵工廠等著名廠商,製造的武器裝備也頗具名氣。憑藉發達的軍工體系,奧匈帝國組織了一支龐大的武裝力量。據資料統計,在1912年,奧匈帝國的部隊只有20萬左右,但是到了1914年一戰爆發時,奧匈帝國已經擁有了200~300萬兵力。

奧匈帝國擁兵300萬,軍工發達,卻為何只打一仗就消亡了?

憑藉上述的“雄厚資本”,奧匈帝國參與到了一戰的爭霸之中。按照常理來講,奧匈帝國擁有發達的軍工與龐大的軍隊,綜合實力絕非泛泛之輩,即便是在戰爭中失敗了,也不至於很快就滅亡。不過事實卻恰恰相反,在經過4年的戰爭之後,奧匈帝國的內部裂痕驟然增大,最終在1918年走向瞭解體。除卻八國聯軍侵華等小規模出兵(僅派了幾十人)外,奧匈帝國也就參與了一戰這一場大規模戰爭,並且在此戰中走向了覆滅。那麼,奧匈帝國實力不俗,卻為何只打了一仗就消亡了?筆者認為有一個因素很關鍵,簡而言之就是:發展不平衡。這可以從內部、外部這兩個角度來看。

從內部角度看,奧匈帝國貧富差距過大,區域發展不平衡

在人們的印象中,奧匈帝國工業發達、文藝進步,是世界舞臺上有所作為的國家。然而,奧匈帝國的“發達”,其實是建立在不平衡、不平等的基礎之上。我們翻開地區就會發現,奧匈帝國的經濟發展具有“區域性”,西部地區的水平明顯要高於東部地區。進一步而言,在帝國內部,奧地利、波希米亞(捷克)、西里西亞等少數地區經濟發達、工業先進,首都維也納是歐洲最美麗的城市之一;斯洛伐克、魯塞尼亞、加里西亞(西烏克蘭)、特蘭西瓦尼亞、布科維納、波黑等廣大東部、南部地區則貧窮落後,其中波黑還是當時歐洲最窮的地區之一。奧匈帝國本就是多民族國家,日耳曼人的比例還不到30%,在貧富如此懸殊的情況下,會產生什麼後果呢?

奧匈帝國擁兵300萬,軍工發達,卻為何只打一仗就消亡了?

從外部角度看,奧匈帝國過於依賴德國,外貿發展不平衡

眾所周知,奧匈帝國的統治者是說德語的日耳曼人,與德國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繫。因此,奧匈帝國自1879年和德國結盟後,便一直在向德國靠攏,試圖追隨新興的德國,結成德奧同盟,以對抗英法俄等老牌列強。自德奧聯盟之後,德國資本便不斷滲入奧匈帝國,壟斷了奧匈帝國的許多經濟部門,例如化工行業與電氣行業。另一方面,德國又是奧匈帝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在1910年,對德貿易佔奧匈總出口的48%、總進口的39%,密切程度可見一斑。簡而言之,奧匈帝國逐漸對德國形成了依賴,德國興,則奧匈帝國興;德國衰,則奧匈帝國衰。

奧匈帝國擁兵300萬,軍工發達,卻為何只打一仗就消亡了?

總的來說,奧匈帝國內部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本就複雜的區域與民族矛盾更加銳化;外部過於依賴德國,導致在一戰爆發後,奧匈帝國完全被綁在了德國的戰車之上,成為德國實際控制下的“附屬國”。一戰後期,奧匈帝國境內的反抗聲音此起彼伏,盟友德國又在戰場上“由盛轉衰”,整個國家內外交困,也就最終走向瞭解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