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二戰時德國和日本是怎樣商議瓜分世界的?

用戶66449801219


上圖是燒腦美劇《高堡奇人》中假如二戰德日取得最終勝利後關於美國的劃分。一東一西,美國大好河山被德日分據,中間只在落基山脈留一條緩衝帶,剛烈的美國人需要適應在山區打游擊的現實。

二戰前期的德國和日本確實也有過協商,商量雙方一個從亞歐大陸西邊向東打,一個從亞歐大陸東邊向西攻,最終如何在亞歐大陸中部會師,以及如何劃定雙方勢力範圍的問題。

雙方商定的界限是東經70度線,此線以西是德意作戰區域,以東是日本作戰區域,這條線北部與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大致重合,南部是現在的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一帶。

應該說,雙方後來都堅持恪守此線,以至於誰也沒能接近過這條線,日本打到過距此3000公里的印度東部,德國倒是打到過摩爾曼斯克,距離70度線倒是不過幾百公里,但那是北極圈內經線距離太近不算數。

德日雙方關於如何對付蘇聯其實是缺乏默契的,日本在前期嘗試進攻蘇聯的時候,德國跟蘇聯籤《互不侵犯條約》,主攻西線,日本在張鼓峰、諾門坎與蘇軍作戰都沒佔到便宜,等到德國揮師東進全力打蘇聯時,日本又和蘇聯簽訂《中立條約》,改為繞行南線,這一繞,繞進來一個更強大的對手——美國。

假如日本堅持北線方針,放棄與中美對抗路線,全力以赴配合德國攻蘇,東經70度線並非遙不可及,這其實才是符合當時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利益的不錯的結局。


歷來現實


這個問題其實沒有一個具體的答案,因為德意日三個國家並沒有一個準確的如何劃分世界的協定或者條約。或者說它們自己其實對它們能夠征服世界也是沒有把握的,所以根本沒有具體的討論過它們要怎麼瓜分世界。

這三個國家裡最野心勃勃的是納粹德國,但納粹德國在宣傳問題上的表現也是三心二意的。從1933年到1939年之間希特勒雖然曾經一再宣稱要爭取生存空間,但他統治下的德國宣傳機構的口徑都是服務於他和英法的談判的。德國在這個階段表現出來的主要目標並不是征服和重新瓜分世界,相反主要是修正《凡爾賽合約》。尤其是和奧地利合併,奪取蘇臺德區和但澤問題。如果這個時期的德國宣傳機關宣稱德國的目標是征服世界那就會給希特勒的計劃幫倒忙。所以希特勒的生存空間要求往往被具體化為奧地利、蘇臺德和但澤走廊,最多再來一點德屬非洲的殖民地。

納粹德國對瓜分世界表現的最有熱情的是1939-1942年底之間。這個階段的納粹德國打敗了法國,把英國趕出了歐洲大陸,還在北非協助意大利對英國作戰。於是在這個階段納粹德國真正開始考慮瓜分世界。但這種考慮也停留在構想階段只有一個大概的勢力範圍,而且即使是這個勢力範圍也是不斷變動的,比如1939年到1941年納粹最終入侵蘇聯以前。這個構想裡是有蘇聯的勢力範圍的,這個階段的德國將成為中歐的領導者,而意大利的勢力範圍在非洲,當然德屬非洲要歸還德國。蘇聯的勢力範圍應該向南發展奪取阿富汗、波斯甚至印度,而遠東則完全歸屬日本。

(這麼龐大的瓜分世界計劃一看就是蘇德戰爭最順利時期的產物)

但1941年蘇德戰爭的爆發改變了這種構想,隨著納粹德國在戰爭前期驚人的勝利,納粹德國的構想開始變得非常宏大。德國將徹底征服蘇聯,成為中歐、東歐甚至遠到烏拉爾山的整個東方生存空間的領導者。而意大利的勢力範圍並沒有變化,如果說真的有什麼變化,那就是意大利強行在希臘發動的入侵戰爭希臘的戰爭。這場戰爭實在沒有和納粹德國進行溝通的前提下發動的,還打亂了納粹德國入侵蘇聯的部署。但在這個階段納粹德國也不得不承認意大利對希臘的統治。蘇聯的勢力範圍隨著戰爭的爆發和納粹準備徹底滅亡蘇聯而不復存在。但日本是否能夠填補蘇聯滅亡所留下的空白其實納粹德國內部是有分歧的。希特勒自己也對黃種人的日本人是否會成為未來的德意為核心的歐洲人的世界霸權的威脅而焦慮不已。

但這種焦慮很快就被蘇聯人的反擊打破了。到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即將失敗的時候,德國的宣傳機構已經幾乎不再提那種德國主導的大東方計劃了。相反雜居納粹的宣傳當中拓展東方生存空間的目標不再是服務於德國一國,而是服務於整個歐洲的一樁神聖事業。在戰勝蘇聯所獲得的東方生存空間當中,雅利安人不再是唯一主宰,相反羅馬尼亞人、保加利亞人、匈牙利人、法國人都將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納粹德國現在為了爭取更多的歐洲人來幫助自己已經把自己的入侵蘇聯變成了代表整個歐洲征服蘇聯。隨著蘇聯開始大規模反攻,納粹甚至開始宣傳自己是為了整個歐洲抵抗東方威脅的“黃禍”的旗手。而完全忘了自己最大的盟友日本就是黃種人這個事實。

(雖然接近痴人說明,但小鬍子的長項原本就不是理性思維,他是一個藝術家)

所以回到這個問題上來說其實很難給出一個德國和日本是如何瓜分世界的具體回答,因為這兩個國家其實根本就沒真正相信自己有能力重新瓜分世界過。它們之間也就不可能真正坐下來談判具體怎麼瓜分世界。與這個最接近的方案是納粹德國全盛時期所提出來的一個官方和半官方的設想。

比如德國將主宰歐洲,意大利將主宰非洲,而日本則主宰亞洲,但日本的亞洲裡是否包括烏拉爾山以東的蘇聯領土,還有原本被劃入蘇聯勢力範圍的波斯、印度、阿富汗就大成問題了。因為德國和日本之間的關係比德國和意大利之間的關係要冷漠的多了。希特勒自己其實對所有有色人種都是歧視的,其中也包括日本。而且把大片領土劃分給日本也違背納粹的種族主義理論。

(直布羅陀海峽大壩可能是最有想象力的納粹超級工程之一)

納粹的新世界構想因為美劇《高堡奇人》的緣故所以最近很熱,其實相比首都日耳曼尼亞和“元首隱居”的林茨。納粹還有很多驚人的設想,比如說在直布羅陀海峽造一個超級大壩,利用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海流發電。再比如用鐵路把整個蘇聯的歐洲部分劃分成一系列的殖民區。然後由雅利安人加以開發。這部分裡的雅利安人隨著德國戰事的衰退變成了歐洲人。

(對了還有納粹的歐洲高鐵計劃)

其次納粹德國其實還設想了一旦戰爭勝利,納粹德國主導下的歐洲格局,比如東方生存空間的分配和各國之間的領土問題,最直接的就是納粹的僕從國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之間的領土糾紛。還有匈牙利和斯洛伐克之間的糾紛。這部分我可以另外找個問題具體談。


克羅採和春天


德國和日本在發動二戰前對自己將來在戰爭中要達到的目標,就是他們最終要瓜分世界的結果。希特勒提出的目標是構建德意志第三帝國,而日本則提出的是構建“大東亞共榮圈”。

先說一下希特勒的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由來,第三帝國是在繼承了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962–1806)為“第一帝國”與近代的德意志帝國(1871–1918)為“第二帝國”的基礎上提出的。

希特勒一直把武力奪取“生存空間”作為對外政策綱領,然後全面利用被奴役國家的工業、人力和物力,為德國的統治階級謀利。德國作為歐洲國家,於是首先便把目光放在了歐洲地域上,從1938年吞併奧地利開始,到隨後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便開始了為他的第三帝國努力。

希特勒的構想是這樣的:全面佔領歐洲後,使他們成為德國的僕從國。而後攻佔巴爾幹半島,隨即開始東進進攻蘇聯,拿下蘇聯廣大的西部地區後,徹底把蘇聯繁榮的西部地區據為己有。通過蘇聯高加索地區,向中東進發,隨後與日本在中東地區匯合,勝利會師。

而事實上,英國始終擁有獨立的主權,並沒有大敗英國。在蘇德戰爭上,確是一年不如一年,莫斯科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德軍喪失了戰略主動,節節敗退,直到德國法西斯的覆滅。所以說,希特勒的第三帝國的夢想連一半都沒有完成掉,就失敗了。

而日本的戰略野心,便是以他提出的“大東亞共榮圈”為依據的。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擴張版圖所提出的“將東亞從西方的殖民統治中解放”以建立類似邦聯制的戰略構想與政治主張,“大東亞共榮圈”的範圍包括東亞、俄羅斯遠東地區、東南亞、大洋洲、南亞、阿富汗等地區。日本計劃先在黑龍江、吉林、遼寧站穩腳跟,隨即建立偽滿洲國維持東三省的統治。然後佔領全中國,進而依託中國大陸,佔領東南亞、澳大利亞,在印度與納粹德國會師,北上攻克蘇聯。最後攻打美國,稱霸世界。

日本從入侵朝鮮,進而進入中國東北開始了他的侵略戰爭,在七七事變全面侵華開始後,便加大了他的侵略步伐。諾門坎戰役失敗後,日本隨即南下太平洋,開始霸佔東南亞地區,直到達到了澳大利亞、新西蘭的北大門。中途島的失敗使日本海軍嚴重受挫,瓜島戰役的失敗更是讓日本失去了戰略主動,同盟國進入反攻階段。日本隨即開始了失敗旅程,直到投降。

日本在二戰中完成了不到自己計劃的五分之三,終究因為綜合實力不敵同盟國軍隊。


歷史長流水


答 | 獬執事

在偷襲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德國與日本的勢力達到巔峰——如果我們回到1941年12月,恐怕難改相信幾年後同盟國就會將“不可戰勝”的軸心國擊敗。顯然,德國和日本也是這麼認為的,所以在日本擊敗了美國太平洋艦隊之後的第4天,德國與日本就急急忙忙召開了一次會議,開始預備如何在戰後瓜分世界了。

相比於西班牙與葡萄牙的《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德日兩國瓜分世界的計劃更為“求實”:希特勒從來沒有想過真正佔領美國——至少沒有想過自己能在幾年之後真正開展對美國的軍事攻擊,所以兩國的瓜分世界草案主要針對於亞洲。

日本代表提交了這樣一份草案:德日兩國以東經70度為國界,東西平分亞洲。這一條經線縱貫今天的中亞、阿富汗,基本符合德日兩國會師伊朗的軍事計劃。後來雙方以東經70度為基礎進行了進一步的修改,最終兩國國界確定如下:

“伊朗東部邊界——阿富汗北部邊界——中國西部邊界——唐努烏梁海西部邊界——葉尼塞河”

事實上,軸心國最為強盛時的領土離這一條邊界已經不算太遠。德國已經佔領了莫斯科以西的幾乎整個歐洲以及利比亞、埃及北部,隆美爾的坦克似乎隨時能打到中東;日本則控制了整個東南亞,下一步便是印度次大陸。只是戰爭形勢最終逆轉,東經70度線也成了德日兩國到不了的彼岸。

除了對亞洲的瓜分,德日兩國也象徵性地瓜分了非洲、大洋州與美洲,而且還不厭其煩地區別了殖民地、衛星國、盟國、共管地,甚至還將馬達加斯加定為猶太人居住地。德日兩國在制定這一方案時,會不會意識到自己的異想天開……

拓展閱讀:(在頭條內搜索以下標題)

高堡奇人:德日贏得二戰瓜分世界,意大利幾乎被兩個盟友抹殺
高堡奇人:五張地圖告訴你德日如何瓜分世界
高堡奇人:德日瓜分東半球,德國佔領整個非洲,日本佔領太平洋
高堡奇人:德國和日本切割了世界,還抽乾了地中海


隱語


發動侵略戰爭的初期,日本先予提出了以東經70度線為分界,將亞洲劃分為兩個區域,並確定這條線作為與德國未來的國界。狂妄的野心初見端仉,希特勒稍作修改真的提受了這個提議。此時這兩個國家痴人說夢:認為真能佔領全世界?雖然初試設想在夢中游移,但也深感到要瓜分世界其實並不易事,特別要對付蘇、英、中等國家基本上沒有可能?尤其在美國參戰後,如何來應對國際反侵略的趨勢,曰德重新平估了雙方實力,叫作知己知彼吧!然後又重新劃出一條線。德國由希特勒親自制定規劃:徳軍向東佔領蘇聯西部,然後從蘇聯境內的白海的阿爾漢格爾向裡海的阿斯特拉罕作為一條戰線,稱作``AA''線。日本人劃的線就是臭名昭著的``大東亞共榮圈,北起阿留申群島,南鄰澳大利亞,西至印度洋。兩個狼子國有個共同點,都可以圍繞這條線:可攻,可守,可退的戰略目的;若是盟軍無法突破這條線很可能就不得不承認:兩國對這些區域的統治權了。

然而,不倫是他們之前瓜分世界的線,還是美軍參戰後劃的線,終究只是黃樑美夢而已!


用戶聽松閒人


二戰時期德日如何地瓜分世界的呢?我認為這問題是不對的。再說兩國地理環境不同,主戰的國家不同,所以用瓜分來說不大恰當。如果說是瓜分那麼蘇聯是分給誰呢?

二戰時期德國所屬的入侵國家普遍強大,且都有新興的民主政府。不管軍事還是民用企業都有很大的生產研究力,也是世界最富裕強大的世界中心……歐洲!

而日本的周邊國家包括我國在內,沒有一個真正的統一政府,也還有些是殖民地國家,且生產力極度低下,乃至於原始。

所以是完全不同的,但都有其侵略的目的是相同的。佔領各自的周邊國家地盤是其出發點和最終目的。

至於瓜分只是大概率問題,或者說是因為戰爭在同時間而被稱謂之。雖然他們也有過對於入侵國家的討論,但也是要根據情況的發展而定,沒有固定的協議。

由於德國所屬的並侵略的國家都是富強的國家,所以影響力是最大的,也給歐洲帶來的損壞是最大的。

日本所侵略的國家是最窮的,但殺害的人卻是最多的,所用的手段也是最殘酷的。

儘管他們最終都被打敗了,但留給人類的災難卻是永遠的。


幸福地帶2


一戰以後,德國、意大利、日本三國對於當時的世界格局都不滿意,妄圖通過軍事擴張的形式改變現狀,重新瓜分世界。於是這三個法西斯國家就逐漸勾結起來,先是在1936年11月25日,德國和日本簽訂了政治同盟協定,在反共反蘇的藉口之下聯合起來。


接著,1937年11月,德國、意大利、日本三國,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標誌著三國軸心正式形成。1940年9月27日,三國又在德國的柏林簽署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正式升級成為軍事同盟。軍事同盟建立起來,無疑就是為了更方便三國聯手瓜分世界,那麼,以德國和日本為首的軸心國家,到底希望建立怎樣的世界秩序,如何瓜分世界呢?

兩國的念頭其實非常明顯。德國是一個歐洲國家,它首要的戰略著眼點就是歐洲大陸。它希望建立起以歐洲大陸為核心的霸權,而日本是東亞國家,歐洲離他太遠,美國又太強大了,所以說日本的首要目的是重新建立東亞秩序,尤其是在已經佔領滿蒙地區的基礎上,實現對於中國大陸的全面統治。


德國和日本,兩個國家一個著眼於歐洲,一個著眼於日本,看起來對於世界格局的瓜分已經大體確定了。但是,有一個國家讓兩者都非常頭疼,它就是橫跨歐亞大陸的蘇聯。


德國與日本雖然早早簽訂了反蘇協定,但是德國卻在1939年的8月,揹著日本與蘇聯單獨媾和,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我們都知道,德國這時候簽訂這個條約,是為了避免東西兩站兩線同時作戰,從而能夠集中主力對西歐國家展開猛烈攻勢。但這個條約讓日本十分苦惱,因為,中國戰場進入全面抗戰之時,蘇聯紅軍給了日本關東軍以強大的壓力。如果歐洲戰場有德國牽制蘇聯,那麼就可以相應的緩解蘇聯在遠東給日本的壓力,1939年8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其實也幫助蘇聯避免了東西兩線作戰的困惑,就有利於蘇聯集中兵力攻擊日本的關東軍,給予日軍強大的軍事壓力。這當然不是德國的盟友日本希望看到的。


我們知道,在德國橫掃西歐之後,轉而又將進攻的矛頭對準了蘇聯。這個時候,德國人就希望日本人與德國一起夾擊蘇聯,讓蘇聯陷入東西兩線作戰的境地。但日本人這次學乖了,經過了張鼓峰戰役和諾門坎戰役的慘敗之後,日軍深刻認識到要在短期內打敗蘇聯紅軍是不可能的。日本的軍事實力根本就無法與蘇聯紅軍對抗。所幸,1941年4月13日,日本就揹著德國與蘇聯簽訂了《日蘇中立條約》,宣佈蘇聯與日本之間維持邊境和平,這樣。就給蘇聯帶來了在西線全力以赴對付德軍的機會。


從1939年到1941年,短短的三年時間裡,德國和日本這兩個所謂的盟國先後背棄對方與蘇聯簽訂中立條約,全然不顧對方的戰爭態勢,只圖自保,給了盟友以巨大的傷害。由此可見,德國和日本所謂的瓜分世界,只是有一個初步的需求,而遠遠沒有達成兩個盟友之間的戰略默契。


德國和日本關於歐洲和亞洲的劃分,也只是基於自己短期的實力而默許現狀,如果他們成功實現獨霸歐洲或者獨霸亞洲,可以想象,兩大盟友之間還將圍繞瓜分世界,展開新的鬥爭。

生猛歷史


二戰時期 論軍力還有經濟實力德國的都要比日本高出不知道多少倍,日本在後期指是德國的一枚棋子。而德國是日本討好的對象 二戰時期日本 主要的戰略目標就是建立大東亞共榮 也就是本初子午線西面的所有地方 但是日本的戰略目標卻 造到了這些國家的強烈反抗,國力是一步步的減弱 ,到後期已經無力和德古瓜分世界了


居居一般的男幾


這到沒有歷史資料說明這點 但初步的打算兩國到是有的 比如法德國在全盤佔領歐洲後便要利用機械化部隊 打頭陣直取非洲 而日本第一步的打算是要佔領東亞第一國~中國 而後是東南亞諸國 從而徹底統治西太平洋沿岸

然而戰爭進入消耗期之後兩國都看到了 初步的構想根本行不通 這才有了日軍入侵緬甸 菲律賓 新加坡 這些東南亞各國 而德國的沙漠之狐隆美爾也提前將機械化部隊開進了北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