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一碗25歲的三鮮煮饃,我爺爺帶著我由東吃到西!

一碗25歲的三鮮煮饃,我爺爺帶著我由東吃到西!

有一種美食,貫徹祖孫三代,成為舌尖上的回憶。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人人都說隔代親,而妞第一次真切感受到這個詞,是爺爺帶著還不及桌高的我,坐在人聲鼎沸的小飯堂裡,一遍扒拉著碗裡的三鮮煮饃,一遍看爺爺和朋友們嘮家常,那些泛著星光的溫暖時刻,至今仍常常想起。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在一家三鮮煮饃店裡,你經常會看到祖孫三代一起吃飯,津津樂道曾經的老時光,妞今天就為各位老陝找到一家這樣的老店,1993年起,從建東街到邊東街,25年口味從未改變,它就是——

姜家三鮮煮饃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外行人吃熱鬧,內行人吃門道。很多人知道西安最著名的是泡饃,一說起吃泡饃就要往坊上挪步子,卻不知這泡饃裡也門道多。同樣稱之為泡饃或煮饃,也有清真與漢民之分。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清真的泡饃以牛羊肉為主,而漢民的泡饃或煮饃則是以豬肉為主,而我們今天說的三鮮煮饃,便是陝西著名的漢族小吃。一碗熱乎乎的三鮮煮饃,湯鮮味濃饃筋肉香,是老陝從小吃到大的傳統美食回憶。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亂彈妞今天吃的姜家三鮮煮饃,開店至今已經吃了差不多三代人,爺爺帶著爸爸來吃的,如今爸爸又帶著自己的孩子來吃,從前在建東街還是個攤攤店,17年前挪到了邊東街這家小店裡,早上9點就有老食客趕早第一鍋湯吃煮饃。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每天到了飯點,店內店外滿滿當當都是人,亂彈妞去的時候已經有不少人坐到了門外的小桌上等煮饃。聽說不少人從南郊北郊趕來,就為這一口幾十年不變的三鮮煮饃。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林蔭下,吃客們閒聊著生活趣事,手底下卻飛速掰著饃,而後老闆便來給號牌子收碗,“老闆,湯寬、油大、三鮮蓋個帽”,這一聽就知道,兄弟中午吃的真豪華!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一碗25歲的三鮮煮饃,貴在老闆日日堅守不變的姜家守則!從湯底到配料,處處親力親為,不開二家分店,全為一心撲在最愛的這口家常味上。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三鮮煮饃的“三鮮”指的是丸子、響皮(南方叫炸豬皮)和五花肉片,再配以青菜、木耳等輔料,在自家親自熬製的骨湯中沸煮,碗中三鮮顏色鮮亮,“丸子黃、肉片紅、響皮奶色”,上桌香氣四溢,看著樸實簡單,實在卻頗有內涵。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如果中午心情好,掰好饃後可以點一碗三鮮煮饃中的“豪華版”——三鮮煮饃蓋帽,這“蓋帽”指的是用蓮菜、青筍、木耳與純瘦肉,加以骨湯一起炒成的澆頭,直接蓋在三鮮煮饃上,紮紮實實的料大,煮饃界的“高富帥”!

掰一碗合格的煮饃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煮饃用的餅子是三成發麵,七成死麵,餅製成時只有七成熟,雖然不像羊肉泡饃那般掰時費勁,但也頗有講究。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饃塊掰的時候要比掰羊肉泡饃時的大一些,但要比掰葫蘆頭時的小,掰完後再用手撈一撈碗底,或者翻翻碗裡的饃塊檢查一番,基本保證饃塊差不多大小方可。

“三鮮”齊備的煮饃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等掰饃結束後,店裡的夥計就會拿上號牌換走你手裡的饃碗,然後到店門口的料臺上把三鮮配齊。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滷五花肉,老闆說店裡現在是一天半到兩天滷一次肉,一次60斤精五花肉,不與骨湯一起混煮,單獨的煮好後拿出再摸上自家秘製的調味,下油鍋一炸,然後切好3釐米寬片後下滷鍋滷製即可。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再說到這炸肉丸,這可是亂彈妞的心頭好。姜家的純肉丸子專為煮饃特製,絞60斤純肉,要加入24種調料,後續還要加入一斤半的桃酥、五斤面、五斤雞蛋以及一斤麵包糠,算是實打實的自家手藝。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而這口響皮,算是最為費勁。豬皮清洗乾淨後,下鍋煮到七成半熟,撈出後晾乾,而後要經過兩次炸制,才有了這口勁道透香的豬皮。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三鮮”配齊,再加上豆腐乾、青菜、木耳、粉絲以及蔥段,便可拿到後廚進行沸煮。

成就一碗美味的煮饃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光是“三鮮”的處理上,亂彈妞便體會到了一碗煮饃的費心,但更重要的“煮”饃過程,更要倍加操心。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老闆堅持不加入任何鮮味劑,25年的純骨湯,只在季節交替時,把白料的比重做一定調整,保證人喝下湯後“氣順爽快”。湯頭選用上好的豬腿骨,因為腿骨裡骨髓含量高,熬出的湯白味鮮,而後加入整隻母雞,每天早上現熬湯,大概9點半左右,這第一鍋新湯出來,便有食客上門來吃鮮。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煮饃時,拿大勺舀上3到4瓢骨湯,大火把湯煮開,所有食材全部下鍋,煮一分鐘加入適量豬油、鹽、味精,煮二分鐘即可出鍋。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若是點了蓋帽或炒肉片煮饃,則是先將饃煮好後,再起新鍋將蓮菜肉片放入鍋內爆炒,濃重的鍋氣大火炒出油香,趁熱直接蓋在煮饃上,一碗炒肉片煮饃便可上桌。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老吃客一般都會在等待煮饃時,要上一盤拼菜,天氣好了再開瓶啤酒或冰峰,靜靜等待美味的上桌。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店裡的涼菜均出自老闆之手,漿水菜、涼拌蓮菜、蒜薹、花生米......簡簡單單,味道卻非常家常,帶著親切的媽媽味道。

三鮮煮饃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亂彈妞貪心的要了一份三鮮煮饃加丸子,剛一上桌,煮饃顏色鮮亮,“三鮮”置頂,香氣四溢,真正達到了丸子黃、肉片紅、麵皮奶色,三色誘人。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加上泖好的丸子,這碗三鮮煮饃突然“貴氣”了不少,趕緊上下攪拌一番,趁熱就得趕緊吃。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饃塊煮的軟硬適中,既吸飽了湯汁的濃郁,吃上又帶一些餅本身的嚼勁,鹹香四溢,肉香混合在湯內,仿若有口鮮肉在口中,正因為是純純的骨湯煮饃,所以回味鮮香,走出店門兩步竟開始有些想念。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三鮮”浸透了骨湯的鮮美,五花肉、丸子與響皮彷彿三巨頭,每一口煮饃都得伴著它們一起入口,量大實在,就著大蒜一起吃,絕對竄!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如果你喜歡吃辣口,也可以自己加上適量的辣子油,鮮香中帶著紅亮亮的辣香,聞著就食慾倍增,難怪下著小雨都有人坐在屋外呼嚕嚕扒著煮饃。

炒肉片煮饃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蓮菜炒肉片是炒肉片煮饃的重頭戲,也是近些年來大眾對三鮮煮饃的創新,老人們也許更偏向從小到大的三鮮煮饃,而年輕人也許對味兒重的炒肉片煮饃更為青睞。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純瘦肉與蓮菜、青筍、木耳等蓋在煮饃上,分量紮實,這蓮菜炒肉看著素氣,但其實味道絕對能撐得起一碗煮饃。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吃的時候連帶著菜與饃一起入口,有嚼勁的煮饃與脆爽的蓮菜在口中碰撞,若說最近食慾欠佳,來一份炒肉片煮饃那吃完肯定舒坦無比。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頭一次迅速吃完一碗三鮮煮饃,暢快淋漓的同時,齒間的餘味也讓人不禁佩服,一家老店堅持這麼久,果然是有其受歡迎的道理。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和老闆攀談中也得知,他本人也一名實打實的吃貨,從最開始的大食堂吃到現在街邊小店,味道好的店他都去嘗,回來了自己也在大灶上操練一番,對於一家店的熱愛,不單單是傳承味道,更是投入了自己無限的熱情於其中,如此,才會有不少人對這家店念念不忘吧!

一碗25岁的三鲜煮馍,我爷爷带着我由东吃到西!

你身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店

可以容納一家祖孫三代的味覺

一口就能吃到小時候的味道

趕緊在評論區分享給亂彈妞吧~

姜家三鮮煮饃

  • 地址:西安市碑林區友誼西路與邊東街交叉口北150米

  • 人均:20元

  • 營業時間:9:30~20: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