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的來龍去脈

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的來龍去脈

55年前的今天,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的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從此全國開展了學習雷鋒的活動。

每年的3月5日,也成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紀念日。“學習雷鋒”的標語隨處可見,成為一種時代風景。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毛澤東的題詞並非在當年的3月5日,而是在2月22日;最早刊登毛澤東主席為雷鋒題詞的媒體不是《中國青年》而是《新民晚報》,且目前發現多份毛澤東為雷鋒題詞的手跡。

面對全國宣傳雷鋒的火熱局面,當時擔任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聽了有關彙報後,以極大的熱情充分肯定了宣傳雷鋒事蹟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並要求共青團系統加大對雷鋒事蹟的宣傳力度,組織全國青少年以實際行動向雷鋒學習。對胡耀邦的指示與號召,團中央機關刊物《中國青年》雜誌當然應帶頭響應、責無旁貸,但作為半月刊的《中國青年》雜誌,如果還是發表雷鋒日記摘抄、組織紀念和學習雷鋒的文章,顯然在宣傳速度上和報紙相比是稍遜一籌的,因此,他們立即發動全社人員獻計獻策,並召開編委會,精心研究,開動腦筋,另闢蹊徑,千方百計找出新的角度,迎頭趕上甚至超前於全國宣傳雷鋒的其他兄弟報刊。

經過反覆思考和討論,《中國青年》編委會最後決定:編輯出版一本“學習雷鋒”專輯。

那時,王江雲在《中國青年》思想教育組當副組長,被抽調到這個編輯組。在討論編輯計劃時,大家主要討論如何在其他報刊已經宣傳的基礎上做到後來居上,都提出了許多好的意見。有人提出請董必武、林伯渠、謝覺哉、郭沫若等黨內名望甚高的“四老”為學雷鋒活動題詞。這些設想應該說都很好,得到了同仁的首肯。就在討論的過程中,王江雲忽然想到了毛主席為劉胡蘭題詞的事,“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正是毛主席的這一題詞,使劉胡蘭的事蹟廣為人知並激勵了億萬青年,現在出了雷鋒這樣一個新時代的英雄,如果毛主席能題詞,那將會形成多麼巨大的號召力啊!於是,王江雲說出了請毛主席題詞的想法。大家一聽都很興奮地表示贊同:“對,請毛主席題詞。”

給毛澤東的信是1963年2月16日送到中南海的。朱伯穎43年後回憶說:“因為當時是我起草這封信,就由我來與毛主席辦公室聯繫。我是1959年才到雜誌社,是新兵。我以前沒有跟毛主席辦公室聯繫過,當時社裡聯繫過的同志不少。信送出後幾天我就給主席辦公室打電話,接電話的是林克,我問信收到沒有,主席看了沒有,他題不題詞。林克說信收到了,主席也看了,但沒有表態。我們當時想主席沒有表態也就是沒有拒絕,還有希望,那就等一等。”

毛澤東在閱讀《中國青年》的來信前,已經從《人民日報》上讀到了雷鋒的事蹟和日記摘抄,也閱讀了團中央的關於開展向雷鋒學習的彙報材料,他在思考:“大躍進”之後,緊接著三年經濟困難,非正常死亡幾千萬人,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受到損害,黨群關係也疏遠了,國際上,中蘇正在論戰。國內外這一系列事實與現狀,令毛澤東再三思考千年大計——中國的前途和未來。1962年,他曾談到,美國要想在中國第一、第二代身上進行和平演變是不可能的了,他們只能把和平演變寄希望於中國的第三、第四代身上。一個有實際意義的想法在毛澤東的腦海裡油然而生,要教育青少年有堅定的信念和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雷鋒不正是一個鮮活的教材和絕好的榜樣嗎?於是,毛澤東決定為雷鋒題詞。

朱伯穎回憶說:“過幾天我又給林克打電話,當時我很緊張,主席萬一工作很緊張,不題了,我們也沒轍。結果一問,林克說毛主席決定給我們題詞。我高興得不得了。”聽了這個回答,《中國青年》編輯部的同志都很興奮,接著請主席辦公室的同志轉告主席:“‘學習雷鋒’專輯準備3月1日出版,付印時間2月26日,請主席最好能在2月25日前題好。”

這不是向最高領袖逼“文債”嗎?不過,毛澤東還真的滿足了他們的願望。2月22日,毛澤東為《中國青年》雜誌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

關於此事,毛澤東秘書林克晚年如此回憶:“……我將他們《中國青年》雜誌社的要求報告了毛主席。毛主席讓我先擬寫幾個題詞供他參考。我回辦公室,思索了一番,擬好了十來個題詞,立即送給了他。我現在還可以回憶起其中幾個題詞的大致內容。如:‘學習雷鋒同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學習雷鋒同志鮮明的階級立場’、‘學習雷鋒同志大公無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學習雷鋒同志艱苦樸素的作風’、‘學習雷鋒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優良品德’、‘學習雷鋒同志勤奮好學的革命精神’,等等。2月22日,毛主席睡醒以後,值班警衛員打電話告訴我,主席讓我去一下。我帶著事先選好的文件,並將新文件放到他床頭的長桌上。他示意我坐下,我便在他床前一張藤桌旁的椅子上坐下來。這時,毛主席從他身體左半邊床的書堆上拿起了一張信紙遞給我,我一看,只見他已在紙上用毛筆書寫了‘向雷鋒同志學習’七個瀟灑飄逸的行草字。我為他擬的十來個題詞,他一個也沒用。這時,他吸了一口香菸,從容地帶著詢問的目光問道:‘你看行嗎?’我爽快地回道:‘寫得很好,而且非常概括。’毛主席好像要解釋為什麼沒有采用我擬的題詞這一疑問似的,接著說道:‘是嘛,學雷鋒不是學他哪一件好事,也不是學他某一方面的優點,而是要學他的好思想、好作風、好品德;學習雷鋒長期一貫地做好事,而不做壞事;學習他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全心全意人民服務的精神。當然,學習雷鋒要實事求是,紮紮實實,講求實效,不要搞形式主義。不但普通幹部、群眾學習雷鋒,領導幹部要帶頭學,才能形成好風氣。’現在看來,毛主席的這番講話不僅指出了學雷鋒的方法,而且指明瞭雷鋒身上最本質的東西;特別是指出了學雷鋒的方向。毛主席談完之後,我回到辦公室打電話給《中國青年》雜誌編輯部,告訴他們,毛主席的題詞已經寫好了,請他們到中南海西門來取。應當特別指出,毛主席在題詞之前,就閱讀了報紙上有關雷鋒的報道,瞭解雷鋒的事蹟。他曾對當時的軍委秘書長羅瑞卿說過:雷鋒值得學。”

2月22日下午3點多鐘,朱伯穎接到林克的電話,非常興奮。日後她回憶道:“我馬上報告社領導,社領導又馬上報告團中央書記處,後馬上派了通訊員劉全聚立即騎上摩托車去中南海西門取。當時我們的同志很著急地跑到樓下去等,我在六樓的樓梯口等,劉全聚很快就回來了。他舉了一個信封往上跑,後面跟了一批人,我在樓梯口等著。信封上還寫了我的名字。但我根本拿不著,早被別人搶去了。社領導把信拆開了,一看,毛主席寫了‘向雷鋒同志學習’幾個大字,主席的字本來就好,這幾個字特別好,特別帥。一看這幾個字,我們都沒有想到,這幾個字高度概括。後來書記處領導胡克實等都出來了,傳來傳去地看,但我什麼也看不見。後來社裡決定把題詞做一鏡框掛起來,信封寫了我的名字就歸我了。中央檔案館馬上就把題詞要去了。現在就剩這個信封了。”

《中國青年》雜誌社轟動了,團中央轟動了。“毛主席為雷鋒題詞了!”這消息像長了翅膀,很快傳到了新聞界,各大報刊紛紛要求刊登毛澤東題詞手跡。其實,《中國青年》編輯部在請毛澤東題詞的同時,也向周恩來和其他一些中央領導發出了請求題詞或寫文章的信。給周恩來的信是和給毛澤東的信同時發出的。周恩來對《中國青年》幾乎是有求必應,接到信後很快就揮筆寫下了“雷鋒同志是勞動人民的好兒子,毛主席的好戰士”的題詞,並派人送到了《中國青年》編輯部。中國青年雜誌社原總編輯邢方群回憶說:“周總理的題詞是早於毛主席的題詞送到編輯部的。”

1963年3月2日《中國青年》第5、6期合刊出版,發表了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周恩來的題詞也一同發表在“學習雷鋒”專輯上。不過,目前發現1963年3月1日的《新民晚報》在第4版也刊載了毛澤東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和周恩來總理“雷鋒同志是勞動人民的好兒子,毛主席的好戰士”的題詞。據收藏家董興喜介紹,這是最早刊登主席為雷鋒題詞的報紙。至於為什麼早於《中國青年》雜誌發表就不得而知。

刊登有毛澤東、周恩來題詞和其他中央領導詩歌和文章的《中國青年》“學習雷鋒”專輯出版發行後,廣大青年爭相購買,一時間真可謂“洛陽紙貴”。這本專輯在全國5個代印點幾經重印,累計印數達到800多萬,仍不能滿足讀者的需要。有些青年買不到,就互相傳閱,或到圖書館借閱。《中國青年》編輯部曾收到一位炊事員寄來的一封信,說他到處奔走,也沒買到這一期《中國青年》,他只好借了一本,自己一個字一個字地抄了下來,把一本16開48頁約8萬字的《中國青年》手抄了一遍。《中國青年》編輯部收到這封信後,給他寄去了幾本當期《中國青年》並請他把手抄本寄給編輯部。1963年10月,《中國青年》創刊40週年紀念時,這本手抄的“學習雷鋒”專輯在編輯部舉辦的展覽會展出。周恩來看到這本手抄本時仔細詢問了它的來歷,並指示有關部門增大對《中國青年》的紙張供應,以擴大發行。

後來,筆者在採訪著名軍旅攝影家、雷鋒生前戰友張峻時,老人講:他當年曾與解放軍報社記者牛篙林見過毛澤東主席有關“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原件,有三件有關這七個字的題詞,且是寫在有紅豎行線的信紙上。老人說,公開發表的是處理了紅豎行線後翻拍的,且他參與過翻拍。採訪中,老人堅持說,毛澤東有關“向雷鋒同志學習”不是專為《中國青年》雜誌題寫的,此前,瀋陽軍區就向毛澤東請求過為雷鋒題詞,且題詞時間不是2月22日,而是3月3日。在張峻家裡,筆者還發現毛澤東為雷鋒的第四幅題詞手跡圖片,上書:“學習白求恩,學習雷鋒,為人民服務”。不過,這幅字題寫的時間是1965年8月30日。

《中國青年》第5、6期合刊出版後,也就是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都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登了毛主席題詞手跡。從這一天起,一個學習雷鋒的活動在全國範圍內以排山倒海之勢興起。之後每年的3月5日也就成了學習雷鋒的紀念日。

本文選自《見證共和國往事》,有刪節。

餘瑋,吳志菲 著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6年1月出版

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的來龍去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