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拜占庭,一個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地方,建築卻如此和諧

融合東西方文化的拜占庭建築ByzantineArchitecture

歐洲的封建社會時期,宗教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此宗教建築在這時期的建築中具有最突出的意義。羅馬帝國末期,基督教得到良好的發展機會,它是以永久的和不可思議的天國幸福來麻醉被壓迫民眾的公元313年,基督教被羅馬帝國統治階級利用,宣佈為合法宗教以後,新興的基督教就開始建造教堂。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公元475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在土耳其境內的拜占庭(君士坦丁堡),故亦稱拜占庭帝國,它的興盛期從公元395年一直延續到1453年。在封建社會時期中,這是一個重要階段,建造了不少宮殿、城堡和教堂等。建築物融合了東、西方的傳統,特別是在拱頂結構和造型藝術上有很大的發展。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看看拜占庭有什麼樣的建築吧!

拜占庭,一個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地方,建築卻如此和諧

和一切中世紀國家一樣,拜占庭建築中最重要的是宗教建築。拜占庭的教堂為了適應基督教儀式的需要,並結合當地的傳統,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1)結構:拜占庭建築的主要成就是創造了把穹頂支撐在4個或者更多的獨立支柱上的結構方法,解決了方形平面上蓋穹頂的承接過渡問題。為了抵抗穹頂各個方向的側推力,早期在四面各做半個穹頂扣在4個發券上,相應形成了四瓣式平面。有時架在8根或者16根柱子上,側推力通過一圈筒形拱傳到外面的承重牆上,於是形成了帶環廊的集中式教堂,整個教堂的結構聯繫成一個整體。

拜占庭,一個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地方,建築卻如此和諧

2)空間:作為拜占庭建築特徵的,是利用小亞細亞的經驗所創造的新的集中式教堂。拜占庭採用立在獨立支柱上的穹窿頂覆蓋較大的空間,當有一組這樣的穹窿集合在一起時,它們所覆蓋的空間就形成寬闊的、多變化的、看起來好像是無窮盡的空間。他們之所以能把穹窿頂立在獨立的支柱上,是因為它們使用了帆拱(Pendentive三角拱)。拜占庭常使這種集合在一起的幾個穹窿頂,其中有一個成為主要的,並把它特別抬高。這樣,一方面更豐寓了內部空間,一方面又可以使外部體積構圖有中心,無論從構圖上或技術上看,都更有組織

拜占庭,一個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地方,建築卻如此和諧

帆拱

3)平面:教堂的平面在巴西利卡的基礎上發展為十字形平面,即教堂的中央穹頂和它四面的筒形拱成等臂的十字,得名為希臘十字式。在集中式教堂中,已經可以看到希臘十字形平面的雛形。它使教堂的內部空間得以最大限度地擴大。因為在基督教以前的古代宗教,儀式是在廟外舉行的,那時候的廟宇不需要巨大的室內空間,而基督教的儀式則是在教堂內部舉行的。

拜占庭,一個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地方,建築卻如此和諧

4)外觀:拜占庭建築首先著眼於內部空間的組織,建築物的外觀實際上已由內部空間決定。拜占庭建築的外觀總是缺乏表現力的。它們不用柱式,也不用柱廊,外表只有厚厚的牆和不大的窗子,完全是當地傳統的式樣。後期拜占庭沒有重大的建築活動,各地教堂的規模都很小,但這些小教堂的外形有了改進,彎頂逐漸飽滿起來,放在鼓座之上,統率整體而成為中心,真正形成了垂直軸線,完成了集中式構圖。外牆面的處理也精緻了,用壁柱、券、精緻的線腳和圖案等作裝飾

5)內部裝飾:與樸素的外觀相對比的,是豪華富麗的內部裝飾。彩色大理石被用來貼在室內牆面,或在地面上拼鑲花紋。鑲嵌畫達到極高的水平。

拜占庭,一個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地方,建築卻如此和諧

6)技術:拜占庭人在羅馬混凝土穹窿頂的技術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並具有自己的特色。拜占庭的穹窿頂有許多形式:一種是簡式,即穹窿與帆拱是同一個球面;一種是複式,即帆拱與穹窿不屬於同一個球面,而使頂子的弧線轉折上聳,或加鼓座;還有一種是瓜形的,即將穹窿頂分為許多雙曲面的瓣。除了混凝土之外,也常用一種長方形的大磚或輕石來砌穹窿頂,甚至用陶罐連續起來砌築,使頂子重量減輕。

拜占庭,一個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地方,建築卻如此和諧

1.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教堂(S.Sophia,Constantinople,公元532~537年)

這是集中式教堂最著名的例子,是東正教的中心。聖索菲亞教堂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的複雜而條理分明的結構系統。它的正中是一個直徑約32.6米的大穹窿頂,穹窿頂的橫推力在前後由比它矮的半穹窿頂支承,而這兩個半穹窿頂又各有兩個更小的半穹窿來抵抗橫推力。中央大穹窿的左右兩側的橫推力由四片很深的厚牆抵抗。這四片厚牆連接著中央的四個墩子,墩子經由帆拱承託著大穹窿頂。頂子內部用骨架券作為主要負荷構件而再鋪以石板做成。教堂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它的集中統一而又豐富多變的內部空間

拜占庭,一個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地方,建築卻如此和諧

大穹窿頂點在室內距地面約54.8米,覆蓋著主要的內部空間,這個空間與前後的半穹窿及更小的半穹窿頂所覆蓋的空間融合為一個更大的空間,增大了縱深的空間,比較適合宗教儀式的需要。南北兩側的空間透過柱廊同中央部分相通,空間前後上下相互滲透,使教堂內氣象萬千。穹窿頂底部密排著的採光窗口也是拜占庭教堂建築的特點之一。聖索菲亞教堂的第四個特點是內部非常華麗,用白、綠、藍、黑、紅等彩色斑斕的大理石貼面。這些豪華的裝飾使空間充滿了天堂的景象,令人目不暇接。教堂的外牆很樸素,無裝飾,是用陶磚砌成的,灰漿很厚。墩子的下部用石塊砌築,具有早期拜占庭建築的特點。現存的外觀是經土耳其人作為清真寺後改變的,在四角加建了挺拔高聳的光塔,為其沉重的外觀增加了表現力。

拜占庭,一個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地方,建築卻如此和諧

2.威尼斯聖馬可教堂(S.Mark,Venice,公元1042~1085年)

聖馬可教堂的平面幾乎是一個正十字形。在交叉部和四端有5個穹窿頂,中央的和前面的較大,直徑約12.8米,另外3個稍小一點。穹窿由柱墩通過帆拱支承,底部有一列小窗。為了使穹頂外形高聳,在原結構上面加建了一層鼓身較高的木結構穹窿。教堂的內部空間豐富多變,由5個被穹窿所覆蓋的空間融合為一個統一的空間,而以中央的為構圖重點。在它們之間用筒形拱連接,使室內構圖顯得更多變化。室內裝飾十分華美,拱和穹窿的表面都用金底的或彩色的玻璃鑲嵌裝飾起來,鑲嵌著聖經故事和使徒行跡。最初它的外貌很樸素,有些沉重,後來經過歷年的改建,逐漸趨向於華麗。現在所能見到的聖馬可教堂的外貌,是12~15世紀間形成的,如冠冕式的頂子、尖塔、壁龕等都是後加的。聖馬可教堂是為紀念威尼斯人擺脫羅馬教皇的統治而建造的,威尼斯人為了表示與教皇決裂,接受了支持它獨立運動的拜占庭帝國的建築風格,是拜占庭建築風格在西方的典型實例。

拜占庭,一個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地方,建築卻如此和諧

拜占庭,一個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地方,建築卻如此和諧

拜占庭,一個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地方,建築卻如此和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