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 三國之曹魏 魏文帝曹丕文武兼備

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的國家。建安十八年,漢獻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為"魏公"、在魏郡治所鄴建宗廟,平定漢中後進爵"魏王",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其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三國之曹魏 魏文帝曹丕文武兼備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 ,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魏武帝曹操與卞夫人的長子,曹魏的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7年。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之後漢獻帝禪讓,曹丕三次上書辭讓。辛未,曹丕受禪登基,定都洛陽,以魏代漢,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統治,開創士族政治之先河。

曹丕八歲能提筆為文,善騎射,好擊劍,好博弈彈棋,博覽古今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多年來一直跟隨曹操東征西戰。在《典論》的自敘中更自詡其非凡箭藝,能"左右射",可謂文武兼備。

三國之曹魏 魏文帝曹丕文武兼備

在即位魏王之初,曹丕便出臺兩項新政: 第一項新政是廢除中常侍和小黃門,改設散騎常侍,散騎侍郎兩種官職,定員各四人,同時又宣佈:嚴禁宦人干政、宦人為官,最高只能充任"諸署令",從制度上剷除宦官干政的根源。第二項新政是採納陳群的意見,確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緩和了曹氏與士族的關係,取得了他們的支持,為稱帝奠定基礎。用人權從地方收歸了中央,但也導致魏國的統治實權逐步被士族壟斷。

曹丕堅持大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機要之權漸移於中書省。婦人不得預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削奪藩王權利,曹魏藩王的封地時常變更,沒有治權和兵權,舉動受到嚴格監視。這個政策雖然吸取了漢朝諸侯國作亂的教訓,卻留下隱患,導致宗親勢單力薄,日後無力阻止外臣奪權。

在經濟方面,曹丕繼續發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穩定社會秩序。同時,採取戰略防守,恢復生產。與民休養,使北方地區重現安定繁榮局面。提倡節儉、薄葬,下詔禁止厚葬、淫祀。

曹丕重視文教。下令人口十萬以上的郡國每年察舉孝廉一人,如有特別優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戶口限制。黃初五年,封孔子後人孔羨為宗聖侯,重修孔廟,在各地大興儒學,立太學,置五經課試之法,設立春秋穀梁博士。在短期內使封建正統文化復興。

三國之曹魏 魏文帝曹丕文武兼備

曹丕在延康元年命夏侯尚、徐晃招降孟達,大破劉封,收復蜀漢上庸三郡。

孫權曾向魏稱臣,接受吳王封號。經過多次斡旋,魏吳最終走向敵對,曹丕三次親征東吳,均沒有取得太大的效果。

曹魏置司、豫、兗、青、 徐、涼、雍、冀、幽、並、荊、揚等州,並且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設立西域長史府進行管理,在毋丘儉征伐高句麗後,朝鮮半島的一半地區也併入了曹魏版圖。北部幽州的地境達於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漢、吳相接,戶六十六萬餘,人口四百四十餘萬。曹魏國力進一步增加,版圖得以擴大。  

除軍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學,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並稱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其《燕歌行》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文人七言詩;他的五言和樂府清綺動人,現存詩約四十首。曹丕是鄴下文人集團的實際領袖,對建安文學的精神架構起到關鍵作用,由此形成的"建安風骨"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國之曹魏 魏文帝曹丕文武兼備

三國之曹魏 魏文帝曹丕文武兼備

黃初七年(公元226年6月28日)曹丕病重,詔令陳群、曹真、曹休、司馬懿受領遺詔,共同輔佐嗣主曹睿。讓後宮淑媛、昭儀已下的都各自歸其家。6月29日,曹丕去世,時年四十歲,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樹不墳,葬於首陽陵。廟號高祖,諡為文皇帝,葬於首陽陵。

曹丕在位時間只有短短七年,雖然不出彩,但還是兢兢業業做了很多事的。曾下了息兵詔,下了薄稅詔,下了輕刑詔。他實在是一個很有理想的皇帝,希望能夠把天下治理得更好。可惜死的太早了。

三國分為魏、蜀、吳:

魏220-266年 洛陽 河南洛陽 始於魏高祖文皇帝曹丕,滅亡於魏元帝曹奐,共5帝。

蜀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昭烈帝劉備 劉禪

吳222-280年 建業 江蘇南京 吳大帝孫權 孫皓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結果,形成了魏蜀吳並存的局面,這是社會大動盪後的一個喘息時期。這一時期,英才雲集,縱橫捭闔,角逐爭雄,三國都試圖統一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