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太湖是隕石坑嗎?

旅行到宇宙邊緣abc


太湖,別名有太滆、震澤、五湖、具區、笠澤,位於江蘇省南部、長江中下游,是我國五大淡水湖泊之一(其他四個為鄱陽湖、洞庭湖、洪澤湖、巢湖),水域面積為2338.1平方千米,蓄水量約為44億立方米。

太湖是如何形成的?隕石撞擊嗎?

關於太湖形成的說法有很多,目前學界未統一。

1、太湖是隕石坑

有學者認為太湖是被隕石撞擊形成的,距今5000萬年前,隕石撞擊的隕石坑,即是今日太湖的湖盆。

2、太湖是彗星撞擊形成的

有學者認為,4800年前,直徑50公里的超大彗星,撞擊地球,撞擊形成了太湖。

3、潟湖說

潟湖,就是海邊因為河流泥沙淤積導致海水一部分被泥沙圈起來,形成的湖泊。曾經的太湖可能就是這樣形成的。

4、構造說

地殼運動,導致太湖平原下沉,形成斷裂盆地,為匯聚河水提供了條件,隨著時間的發展,即是今日的太湖。

……

簡單回答,期待更多優質答案!


地理愛好者


其實太湖究竟是怎麼形成的,人們一直眾說紛紜,有火山噴發說,有河流堵塞說,還有隕石撞擊說等等,那麼就人類觀察出來的數據來看,隕石撞擊的可能性其實很小。

其實隕石在進入地球的時候,都會和大氣發生摩擦,然後燃燒掉,所以只有一些質量較大的隕石,才可以落在地面上,形成一個隕石坑,而隕石撞擊形成的隕石坑,一般都呈漏斗狀,而且深度都比較深。

但太湖的湖底地勢平坦,並且太湖的平均深度只有2米左右,如果真的是隕石撞擊形成的,太湖的水位,不可能只有今天這麼淺,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太湖是一個隕石坑的可能性很小。

另外太湖的面積,達到了2400多平方公里,如果要形成一個這麼大的隕石坑,那麼這顆撞在地面的隕石直徑,起碼也有1公里那麼大,但這麼大的隕石撞下來,肯定會形成一個巨大的深坑,其深度估計要超過100米以上,但太湖最深的地方,也才三米多。

所以太湖是一個隕石坑的假設,基本可以排除掉了,既然太湖不是隕石坑形成的,它又是怎麼出現的呢?那麼目前的假設有這麼幾種,第一種是泥土淤積說,這種假設認為,在很早很早之前,太湖是一個連接大海的海灣。

但後來因為錢塘江,揚子江等大江的泥土淤積,導致了太湖被衝擊平原,逐漸包圍成內海,然後再隨著周邊淡水的不斷注入,本來太湖的海水,就慢慢的開始淡化,最後就形成了今天人們看到的太湖。

第二種是地面沉降說,有研究人員在太湖的三山島附近,確定了火山存在的痕跡,那麼可能在白堊紀晚期的時候,太湖附近的火山,發生過劇烈的噴發,但火山噴發會導致了地下容量和熱壓的下降,從而導致地基的下沉。

那麼下沉的地基,等於就是一個天然的聚水盆,隨著周邊水源的注入和雨水的積累,太湖慢慢的從一個窪地,變成一個面積達2400平方公里的大湖,所以太湖很有可能是火山噴發,而形成的沉降湖。


科學薛定諤的貓


全球有8大著名隕石坑。前面7大都是已經確認的,但是這第8大,也就是離我們最近的這個大型湖泊-太湖。

關於太湖到底是不是隕石坑形成的琥珀,這個在科學界還一直有爭議。

其中三種主導學說最能得到認可。

第一,構造成湖論。

構造成湖論認為,太湖平原原是一個大的海灣,以後不斷為水和沉積物所填充,演化成現在的湖泊。

第二,瀉湖成因說。

瀉湖成因說認為,太湖平原原是一個大的海灣,在全新世高海面時,曾受到廣泛的海侵,以後隨海水退卻形成封閉的湖泊。

第三,就是我們這個問答討論的隕石衝擊坑說。

隕石衝擊坑說認為,距今50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從北東側方向撞擊地面,造成相當於1000萬顆廣島原子彈爆炸的巨大沖擊,留下了2300多平方公里的隕石坑,即現在的太湖。

隕石衝擊說,這個觀點,又有兩種方向。

1是“隕石撞擊成因說”。也就是上面說的這種。

2是“彗星爆炸成因說”。這種觀點主導:4800年前,一顆直徑50公里的相當於一個超級大雪球的彗星,從東北向西南砸向太湖地區並在上空爆炸分裂成許多顆後,撞到地面,大的一顆撞擊形成太湖,其餘則撞向太湖四周形成一些小的湖泊。並造成太湖四周大量散落的鐵疙瘩一類的隕擊物質。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最新研究成果:確定石湖石棍為隕石,太湖為隕石衝擊坑。衝擊濺射物是指衝擊成坑作用中被拋射到空中再濺落在衝擊坑及其周邊地區的受衝擊而變質的陸源物質。太湖衝擊濺射物主要分佈在石湖和太湖湖底較硬的黃土層之上的淤泥層中,說明太湖衝擊坑建設物形成於全新世一萬年之後。

關於隕石衝擊說的最近進展。

一位業內專家認為,太湖的底部及整個太湖平原湖泊底部,全部是黃土層硬底,湖水直接覆蓋在黃土之上,未發現海相化石及海相沉積物,相反,卻發現大量的古代人類生活的文化遺址,因而太湖不屬於構造成因的湖泊。

同時據研究,太湖平原除東部上海地區和南部嘉興以南地區,曾受到過全新世海侵外,整個中部廣大湖蕩平原區並未受到海水侵襲,因此也就不存在瀉湖成因問題。關於隕石衝擊坑說,南京地理研究所的專家認為如果湖泊是隕石衝擊而成,湖底多少要保存有撞擊坑的痕跡,然而太湖湖底卻十分平坦,平均坡度僅為19.66",而且湖中尚分佈有51個島嶼,在平坦的湖底上,至今尚保存有完好的河道,自西向東穿過。

結論時間

認為太湖的最後形成主要歸結為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氣候變化引起的洪澇災害;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泥沙淤積、人類圍墾,引起河道宣洩不暢。

太湖是在原河道基礎上,因洪水氾濫而擴展成湖,與長江中下游其他湖泊基本類同,如洪澤湖、鄱陽湖等。

看來我們見到外星人的機會又沒了。


吃貨娘們


答:關於太湖的形成原因,目前還沒有定論;隕石撞擊形成的隕石坑是其中一個說法,目前沒有太多證據能證明這個說法。


太湖是太湖流域中最大的淺水湖泊,平均水深1.89米,最大水深不足4米,集水面積2338平方公里,長68公里,寬56公里。

關於太湖形成的原因說法很多,有潟(xì )湖說、地質構造說、常年積水說、河流淤塞說、火山噴發說、隕石撞擊說等等。


至於隕石撞擊的說法,一般能撞擊出幾十公里直徑大坑的隕石,隕石直徑起碼也有幾公里,撞擊後必定會在隕石坑周圍形成包含特殊元素地質層,可是目前並沒有地質學家發現這樣的特殊地質層存在。




據《地理雜誌》提供的數據表明,太湖底部十分平坦,平均坡度只有0.022°,有超過70%的水域處於1.5~2.5米深之間,並沒有隱藏的深坑存在。


而較大隕石撞擊形成的隕石坑,深度一般達數十米到數百米不等,而且隕石還會帶來含量偏高的鎳、鉑、銥、鈷等等重元素,撞擊後這些元素分散在隕石坑附近,在地質中形成特殊的一層。


所以,關於太湖是隕石坑的說法,只能說是猜想,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能證明這點,而且這個猜想的可靠性並不高。


好啦!我的答案就到這裡,喜歡我們答案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太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積足足約有2428平方公里,橫跨兩省。但對於它的形成原因,還沒有定論,理論也較多,比如地殼運動說、潟湖說以及題目中問到的隕石撞擊說。

先來說隕石撞擊吧

部分學者認為太湖是由於外來物質影響形成的,其中還分兩種:

一種認為是在5000萬年前,一顆巨型隕石(威力達到1千萬顆1.5萬噸~2萬噸當量的核彈),造成的隕石坑面積足足有兩千三百多平方公里。

還有一種認為是4800萬年前一個直徑50公里的彗星衝擊地球,在上層碎裂數塊,其中一部分撞擊形成了太湖坑底。

構造說

比如大陸板塊的運動、板塊間的衝擊開裂等,引起太湖所在地區下沉,之後漸漸被雨水河水所匯聚,形成現在的太湖。

潟湖說

所謂潟湖,就在沿海周邊地區,部分海水時常會被阻隔留在內陸,比如被沙壩、珊瑚、沙嘴等分割開,和外界海水分隔形成的水域。

但形成原因並未得到統一。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


賽先生科普


上海科技報科普問答主持人:主任記者 吳苡婷

太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泊之一,位於長江中下游地區。水域面積有240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位在3米左右。太湖流域是中國傳統的魚米之鄉。那麼這2400平方公里大的地窪地是怎麼形成的?太湖的水從哪裡來的呢?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的科學家們發現,其實太湖是一個隕石撞擊坑,大量的太湖石是隕石。

目前有兩種假設,一種是撞擊太湖的是一顆很大的雪彗星,直徑大約有50公里。4800年前它撞向地球,在太湖地區上空爆炸分裂成很多小碎片,最大的一顆就是撞到今天太湖的所在地區,還有其他破碎的小碎片撞出了太湖周邊的小湖泊。另一種說是隕石撞擊說,在50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的撞擊形成了2400多平方公里的隕石坑,這才有了太湖。

從我個人角度看,更傾向於5000萬年隕石撞擊說。因為如果這次撞擊發生在4800年前,應該會對地球生態和氣候完成劇烈的影響,當時人類已經處於部落原始社會,口口相傳,應該在各種文化中會有所記載,可惜我們沒有發現任何蛛絲馬跡。無論是大隕石還是大彗星,撞擊地球產生的後續效應都是非常強大的。6500萬年前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就給地球帶來了巨大氣候變化,大量生物快速死亡。


科壇春秋精選


我們蘇州有個古老傳說 先有三羊縣,後有姑蘇城 那個一個古老年代,一天呂洞賓知道 為了還精衛填海所缺少的海城,上天將要淹沒三羊縣,呂洞賓就扮成一賣袖郎 ,規定不管是多麼大的用具都只要一個銅錢,來測人的貪念 人們都用水桶來打油,只有一小童只拿一小碗來打油,呂洞賓就向你為何不用大的東西來打油,小童說,娘說一銅錢只有一小碗,人不能貪心,呂洞賓聽後對小童說明開始你趕在開城門前,看城門口石獅子眼睛,如眼睛出血趕快揹著你娘往東跑別回頭,一屠夫見小童每天城門末開看一眼就走了,那天屠夫就向小童為什麼每天城門末看一腦就走,小童就事跟他說了,屠夫心想石獅子會出血嗎?還是明我來給石獅子眼睛沫點血,小童就不要天天跑了, 小童早晨跑來一看石獅子眼睛出血了,他趕緊跑回家背起老孃就跑,只聽見後面隆隆聲響,不知何故,跑不動了回頭一看三羊縣,只片汪洋大水,所以到現在水清的話,還能看見大片房頂和街道


我是強盜


太湖是我國的著名大湖之一,位於長江三角洲南緣,橫跨江蘇,浙江兩省,古稱震澤、具區、五湖、笠澤等,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積2427.8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為2338.1平方公里。前年和朋友一起去太湖邊上看了看,坐車兩個多小時才圍著太湖走了不到一半距離,站在太湖邊上,一片煙波浩渺的感覺至今記憶猶新。

太湖是怎麼出現的呢?其實說法有很多,下面分別簡單闡述一下。

1.潟湖說。這個說法認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太湖、陽澄湖、澱山湖等湖群原先是與海相通的大海灣,由於長江與錢塘江向東延伸與反曲,致使部分海面被環抱於內才成了內海,由於淡水不斷注入,沖淡了其內海的水成為淡水湖。

2.構造說。因為太湖地區地殼的構造運動,造成太湖平原下沉,成為匯水盆地,形成太湖。

3.河流淤塞說。由於長江和錢塘江沙嘴的形成和增長,太湖平原成為大型集水窪地,先形成分散的小型湖泊群,後來各個小湖泊面積逐漸擴大而匯成大湖。

4.隕擊說。這一學說目前又分“隕石撞擊成因說”和“彗星爆炸成因說”兩種。隕石撞擊說認為在距今50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從北東方向撞擊地面,造成相當於1000萬顆廣島原子彈爆炸的巨大沖擊,留下了2300多平方公里的隕石坑,後來這裡逐漸積聚了大量的水,形成了現在的太湖。彗星爆炸成因說則認為是在4800萬年前有一顆直徑50公里的大量的冰形成的彗星從東北向西南砸向太湖地區形成了太湖。


這種說法也有幾個原因大致可以證明:第一,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研究人員曾確定太湖石棍為隕石,間接證明太湖為隕石衝擊坑。第二,從太湖外部輪廓看,它東北部湖岸破碎;而西南部則向外凸出,湖岸非常圓潤和整齊,就像一個規則的圓弧,和隕石坑很相似。第三,地質學家也發現太湖周圍的岩石岩層斷裂有驚人的規律性,比如在太湖的東北部岩層有不少被拉開的斷裂,而西南部岩層則多為擠壓形成的斷裂。很顯然,這種地層斷裂異常情況只有在受到一種來自東北方向的巨大沖擊時才會出現。第四,地質學家還在太湖附近找到了不少只有隕石衝擊才會產生的宇宙塵和熔融玻璃,成份複雜的角礫岩。


根據這些證據推斷,很可能是在五千萬年前,有一顆隕石從東北方向俯衝下來撞擊了太湖地區形成了湖盆,後來積水形成了太湖。

不過太湖成因至今沒有確定,關於它的形成之謎還有待更充實的證據和理論來解開。


科普大世界


五湖四海,太湖就是其一。不過,在一些史書中,五湖專指太湖,太湖也有“五湖”這個別稱。關於太湖的形成原因,說法眾多,不下於七八種。

有隕石撞擊說、河流淤積說、火山噴爆地面沉降說、氣象說(持續不間斷的大暴雨)、地質構造說等等。

所以,至今還未有一個準確的成因。

先說下隕石撞擊說,這裡還分為兩種,一種是一顆巨大的冰質彗星從天而降,但由於之前受熱(大氣層摩擦)導致結構不穩定,在還未撞擊地面前便爆炸(與通古斯大爆炸類似),由於彗星體型巨大(直徑50公里),衝擊出了太湖。

另一種是一顆小行星直接撞上了地表,形成了如今的太湖。

火山噴發地面沉降說:科學家通過野外考察,發現在白堊紀末期,太湖附近發生過一次火山噴發,大量的岩漿從地下噴出,其結果就是在以後漫長的時間內,地面不斷沉降,形成了如今的太湖。

我個人傾向於隕石撞擊說,你們呢?


科學船塢


太湖的形成理論比較多,至今研究尚未有定論。一些專家也發文稱發現了“太湖衝擊坑濺射物”,認為太湖可能是隕石撞擊形成的,但隕石坑的理論也受到國內外眾多同行的質疑。

看了一些資料,對於太湖的隕石形成說感覺證據不足。太湖2400多平方公里這麼巨大的坑,如果是撞擊形成,計算效果,是直徑在1km以上的小行星撞擊形成,這樣大小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產生的效果是驚人的。對比6600萬年前,10km大小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就造成地球上大部分物種滅絕,恐龍時代徹底消失。

如果有太湖這麼大的撞擊坑,其撞擊的濺射效果一定會在各地留下眾多的地質痕跡。但目前沒有大規模的發現這樣的證據。而且太湖的湖底比較平坦,水深在3米左右,與隕石撞擊後,衝擊而成的深坑地貌完全不符合。

如果不是巨大的隕石坑,太湖更可能的形成原因和洪澤湖等其他湖泊類似,都是地質構造變化下沉,或者洪水導致河道變遷,平原積水,長期聚集成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