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新歐洲病夫,歐盟肌體被逐步吞噬的禍根

新歐洲病夫,歐盟肌體被逐步吞噬的禍根

邱 林

“歐洲病夫”是奧斯曼帝國晚期時的別稱,內憂外患使它完全失去了昔日偉大帝國的光環。十九世紀初,境內民族解放運動興起,埃及、敘利亞、也門脫離控制,巴爾幹半島諸國先後獨立。這以後英、法、俄、奧、意等加緊爭奪和瓜分了帝國在歐、非、西亞的大部分領土。第一次世界大戰參加同盟國作戰失敗後,奧斯曼帝國領土僅保有土耳其本部。

之後,二十世紀每個時代幾乎都有屬於那個時代的“歐洲病夫”。在1973年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歐盟前身)之前,時任英國首相哈羅德·威爾遜領導下的跛腳英國,曾經坐在這個位置上。統一後的德國,直到社會黨人施羅德擔任總理後,給工業和經濟的發動機上油後才擺脫了“歐洲病人”的面貌。

然而近幾年,隨著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發生,歐洲部分國家陷入高欠債、經濟發展停滯的泥潭,“歐洲病夫”又多了起來,只不過媒體給他們寇上了“新歐洲病夫”的稱謂。而且,“新歐洲病夫”這個位置從來不缺“競爭者”——意大利、西班牙、法國、希臘、斯洛文尼亞……不勝枚舉。

意大利是個神奇的國家:從戰後至今的71年間,意大利換了66屆政府,平均每13個月就要換屆一次。複雜的選舉體制,支離破碎的政黨格局,使得意大利歷史上經常出現聯合內閣:幾十個政黨誰也不能過半,大家只能吵吵鬧鬧中勉強組成鬆散的聯盟,過不了多久就得重新再選。這似乎成了意大利的常態。

目前,意大利主導政府組閣的兩大黨都持激進的反歐盟立場,在財政政策上主張擴大福利、減少稅收,甚至要求歐盟豁免意大利的債務。問題是,意大利目前的負債超過GDP的130%,在歐盟區內僅次於希臘,意大利債務這顆雷的威力可要比希臘厲害多了,如果處理不好最後真的炸了,歐元能不能存在都要打個問號。

近日,西班牙同樣出現政局震盪,國會大比數通過不信任動議,把西班牙首相拉霍伊踢下臺,新上場的是社會黨領袖桑切斯。雖然西班牙的財政危機已好轉,但該國政局出現碎片化現象,由以往兩大黨人民黨和社會黨主導,到近年冒起的我們可以黨及公民黨,其中我們可以黨,是反歐盟緊縮政策的民粹主義政黨。

意大利、西班牙只是歐盟被“歐洲新病夫”逐步吞噬的一個縮影。歐盟一場場選舉助燃民粹主義的熊熊火勢,傳統政黨政治格局經歷衝擊。奧地利新內閣中,右翼民粹主義政黨自由黨執掌外交部、國防部等關鍵部門;德國大選中,德國選擇黨一躍成為聯邦議院第三大黨,打破既有政黨格局,讓組閣之路異常艱難;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已然成為法國不容忽視的政治力量,在選舉中支持率逐年上升。

儘管馬克龍當選法國總統,阻止了極右翼領袖——法國國民陣線主席瑪麗·勒龐上臺,還有荷蘭以及德國選舉都避開了歐洲民粹主義的威脅,但事實證明,民粹主義仍有增強之勢。長期以來,選民們只是不喜歡某個政黨、政客或政府,現在,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厭倦了這種制度本身。

事實上,點燃歐洲民粹主義之火的根源在於經濟衰退。歐債危機以來,歐洲經濟長期低迷,政府應對乏力。許多民眾心生不滿,希望改變現狀。當傳統政黨不能繼續有效管理經濟的時候,民粹主義政黨“趁虛而入”。因而直接危及到歐盟的生存,許多危機毀了它的免疫系統,引發一系列金融震盪,更把歐洲拖入不穩定的變革期,增加一體化難度。

因此,可以得出的一個結論是,沒有誰比歐盟更配得上“新歐洲病夫”這一名號了。歐洲右翼民粹主義、民粹主義勢力的逐步上升,讓歐盟處於深深的沮喪之中。如果像意大利、奧地利這樣的“民粹派”和“疑歐派”代表人物紛紛上臺執政,那將是“歐盟喪鐘”真正敲響的時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