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白話文的通假字要在教材中保留,而不是像異體字一樣換掉?

朱鳳奇


為什麼白話文的通假字要在教材中保留,而不是像異體字一樣換掉?

“白話文的通假字”這種說法不準確,應該說是“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的書面語言,主要以先秦兩漢的書面語為基礎。

白話文,則是指的語體文、俗語,是指以現代漢語口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它是相對於文言文而說的。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要在教材中保留,這是文化的傳承需要了。

文字是記載、交流思想,承載語言的工具。它的功能的發揮其實主要靠的是約定俗成,普遍公認。

漢字主要部件都是表義的,象形、指事、會意,然後才是形聲、轉註、假借。但有時為了更好地表達,於是就用同音字替代。這當中,有當時現代有的一些字那時並未產生的原因,當然,也可能是寫“別字”而事實上約定俗成了。聲同聲近的假借字,一般都讀本字的音,用本字的意義解釋。

如果白話中的這些通假字全都替換掉,並且用以教育學生,那通假字使用這種文化現象的傳承就斷代了。但是,後人還得學習和研究古代典籍。就會出現後人不知道古籍有通假字而無法讀懂典籍的問題。文化傳承就可能斷裂。這樣,事兒就大了。

白話文中不使用通假字,否則叫“錯別字”。

學生考試中,這算錯。

就算是在對文言文的翻譯中,也只能將通假字翻譯成它的本字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