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在中國封建時期普遍看不起匠人和醫生?

吳昆華


因為在中國古人的傳統觀念中,把社會階層劃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醫生和工匠這類工作被認為是“奇巧淫技”,屬於第三等級“工”,醫生和匠人的社會地位是很低的,不僅收入不高,而且被人看不起,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下賤”的職業,這和現在的情況大相徑庭。

至少在漢代以前,醫生和巫師是一個職業。由於古代醫療技術相當低下,許多行醫者往往在診斷過程中夾雜著各式各樣的巫術。比如東漢末年的張角,就是把字符燒成灰後放進水裡讓患者飲用治病的。《漢書晁錯傳》中記載“為置醫巫,以救疾病”。孔子說過“不語怪力亂神”,而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所以醫巫也就成了貶義詞,醫生也就淪為社會下層,難登大雅之堂。匠人的情況和醫生類似,他們被稱之為“百工”,往往被統治者控制人身自由,受到極大限制,甚至連婚姻都在內部解決。

另一方面,古人都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社會精英都趨向於讀書,再不濟回家種地,對從醫是嗤之以鼻的,這就導致從醫人員的素質低下,許多都是一些宵小之徒。而這些人為了自身利益,往往相互攻擊,不擇手段,又進一步搞臭了圈子。當然古代也出過不少像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這樣的名醫,但這只是極少數罷了,代表不了整個行業。

宋元時期,由於大量讀書人無法考取功名,許多讀書人開始從醫,這才使醫生的社會地位略有提高。元代把社會劃為十個等級,醫生排在第五位,匠人排在第六位,而儒生則排在第九位,成為“臭老九”,這就促使更多的讀書人去從醫或者學個小手藝過日子。到了明代,醫生和匠人的地位又陷入一個低谷,這是因為明朝搞起了“醫戶”和“匠戶”制度,強化了政府對醫生和匠人的人身控制。清朝雖然廢除了明朝的特殊戶籍制度,但醫生和匠人的地位還是跳不出“士農工商”的大圈子,屬於社會中下層。

直到近現代,隨著自然科學的傳播,從業者素質的普遍提高,人們開始瞭解和認可醫生和工匠對於社會發展的重要性,醫生和匠人的地位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石頭說歷史


因為你不能把現代社會背景下的匠人和醫生拿去古代作對比。

匠人

以明朝為例。

明朝沿襲了元朝的匠戶制,除了民戶和軍戶外,還有“匠戶”。

顧名思義,匠戶都是些從事手工業者的專業人士,他們往往世代相襲,大多在官府作坊從事營造﹑紡織﹑軍器﹑工藝品等各種手工業生產,屬於半自由職業者。

但是,雖然是為官家辦事,這些匠人的生活質量卻很低。除了極少個別世代從事手工製造業的大戶,大部分入匠籍的人都是流民、罪犯,或者被逼入匠籍的敵方俘虜,用以充當官府的免費勞動力,也稱隸匠。

匠戶有義務服役,時間為三個月/年。服役期間沒有收入,屬於無償服役。除此之外,地方官府還會以各種名目差事徵調匠戶充當免費勞動力,而每天也只是隨便發點糧食,有時還要遭到發糧官軍的剋扣,也因此工匠中逃跑或怠工的情況也很常見,而一旦被抓回,充軍流放什麼的也不是沒做過。

且一旦入匠籍,子子孫孫永世不得脫離,連婚配都由官府指定。也不能踏上科舉仕途,一輩子低人一等。

再者,像是樂戶、丐戶什麼的賤籍也被歸入到匠籍裡,你就能大概想象出匠人在古代人心中到底是什麼地位了。

醫生

太醫和民間大夫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職業和世界,我們只討論民間大夫。

明朝每個縣級地區都有官辦醫療機構,裡面有醫官,有助理,但都是八、九品的芝麻小官。且老百姓也很排斥到這些官辦醫療機構看病,甚至嗤之以鼻。

為什麼?

因為雖然每個縣級地區都有醫學(醫療行政機構)和惠民藥局(醫療機構),但是他們窮啊!

政府雖然每年都會撥錢給這些機構,但是沒有明確表明該給多少。也就是說醫學的主要經濟來源是自籌:比如我二樓是醫學,我一樓就改造成店面出租;或者在醫學的旁邊有塊空地,我自己蓋幾座房舍,同樣出租出去,靠著租金維持。你說,連基本的經濟建設都要這樣費盡心思,這醫學裡的醫官們能有多少心思放在提升自己的醫術上?再加上升職路徑的壟斷,太醫院的排外性。又能留住多少醫學人才呢?

惡性循環後,醫術水平整體下降,還有誰願意來你這看病抓藥呢?所以這也是官辦醫學逐漸衰落而民間私學教育興起的原因。也是規模化治病無法出現的根本原因之一。

也因此,老百姓更願意去些私人醫學教育機構,比如歷山書院、侶山堂、一體堂宅仁醫會等。但人家也不是做慈善的,也不可能無償看病,只能客觀推動醫學理論的發展,要提高醫生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難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