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灸療貼出事!開展「穴位敷貼」的你要當心!


導語

近年來,隨著各地限輸限抗措施的不斷出臺,及國家對中醫藥的高度重視和支持,穴位敷貼、小兒推拿和中藥灌腸等「綠色療法」在基層醫療機構,尤其是診所和衛生室開展如火如荼,但相應的問題也應運而生。你在使用中醫適宜技術的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問題,又或是如何解決的呢?

本文要與大家分享的這則案例,就是一起因灸療貼貼敷穴位後引發的醫療糾紛。

基層醫療事故互助基金案例回顧

2017年12月20日,患兒,男,7歲,因發熱來診所就診。預防接種史不詳。體查後,醫生初步診斷為“感冒”,予以灸療貼“感冒灸”貼敷大椎穴治療。患兒此時又述腹痛,醫生一併開具“腹瀉灸”貼敷神闕穴,並囑咐患兒家長貼8小時取下。

灸療貼出事!開展「穴位敷貼」的你要當心!

(當事醫生提供的圖片)

12月21日,患兒發熱、腹痛好轉,但腹部貼敷處起了水皰。醫生予以消毒針刺破水皰邊緣放水後包紮。12月22日繼續換藥處理。12月23日,患兒洗澡後傷口症狀加重,到醫院被診斷為燙傷,並拿了醫院開的燙傷藥膏繼續回診所換藥治療。

2018年1月15日,患兒傷口痊癒,留有疤痕。家屬認為是醫生的過失所致其孩子腹部燙傷留疤,遂引發糾紛。2月9日,經當地衛計委調解,醫方賠償患方6000元,糾紛了結。

灸療貼出事!開展「穴位敷貼」的你要當心!

(協議書)

瞭解了事情經過,我的心裡有這麼幾個疑惑:

疑問一:貼敷後起皰,是燙傷嗎?

為此筆者查閱了相關文獻,我們先看看中醫是怎麼說的:穴位敷貼療法即是中醫古代“天灸”、“自灸”、“發泡療法”,是將對皮膚有刺激作用的中草藥研磨製成糊狀敷貼於穴位上,使局部充血、起皰的一種外治法。如此,根據中醫理論,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穴位敷貼所致的局部充血、起皰是一種正常皮膚應激反應。

那現代研究認可嗎?有人收集了15例慢性支氣管炎採用穴位敷貼治療後起皰患者和20例被高溫燙傷的患者皰內液體,進行雙向電泳及質譜分析差異蛋白表達,最後發現,與燙傷組皰內容物相比,穴位敷貼發皰療法的皰內容物在蛋白質組學上存在顯著差異,差異蛋白主要涉及抗凝血、免疫調節、抗炎、抗凋亡等作用。這提示敷貼發皰治療可能使得患者機體具有較強的凝血功能、免疫功能、自我修復能力及抗炎抗感染能力。

所以,我個人認為,無論是從中醫理論,還是現代研究結果,不能將穴位敷貼所致的水皰簡單診斷為燙傷。但本文案例有個特殊點是當事醫生所用並非傳統中藥敷貼,而是醫療器械——灸療貼,由自動發熱體和熱熔藥膏組成,說明書如下:

灸療貼出事!開展「穴位敷貼」的你要當心!

在此,我們也無法做出評判,但是能感受到,此使用說明是較為簡單的,例如主要藥物成分多為辛溫、辛熱之品,但“適用範圍”中卻並未明確相應疾病的證型和證候,若溼熱型腹瀉患者用了此貼,豈非“火上澆油”?在此我們也期盼,廠家能進一步完善、更新使用說明,為患者負責,為生命負責。

疑問二:臨床操作中,要不要發皰?

綜上所述,是不是臨床操作中,一定要起皰,才能達到療效呢?這裡就要提到近年來最火熱的三伏貼了,一種集時間、藥物、穴位為一體的特殊穴位敷貼法。因為起皰的原因主要與藥物、個人、治療因素相關,而三伏天,中醫認為是一年中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日子,皮膚腠理完全開洩,現代醫學則認為氣溫較高,機體血管通透性增加,更易造成起皰,故此,相關文獻更多。

而近年來文獻研究認為三伏貼療效與出現皮膚反應有關,但與皮膚起皰程度關係不密切,所以降低起皰率、減輕對皮膚的刺激就顯得更重要了,尤其在當今醫患關係並不十分和諧的情況下,大家在調配外用藥物時一定要綜合權衡利弊關係,整體療效與個體差異、刺激性藥物的比例與穴位敷貼的禁忌症都應把握好,更要加強宣教指導,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避免本文案例中類似的糾紛再次發生。

開展穴位敷貼療法,這三點要注意!

1、貼敷藥物比例

我們在藥物的選擇準備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對皮膚刺激性強、滲透壓高的藥物所佔的比例,臨床常用的白芥子、延胡索、細辛、甘遂的比例多接近2:2:1:1,其他多為經驗用藥。

2、注意事項

診室顯眼位置可貼一份敷貼的注意事項,囑患者仔細閱讀,以免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具體注意事項如下:

①妊娠期婦女、急性感染期、年齡小於3週歲、高敏體質不適宜貼敷;

②貼敷時儘量避免生冷辛辣油膩食品,如海鮮、肉桂、辣椒、花椒、酒、冷飲等;

③貼敷的最佳時間為 2h~4h,可根據個體敏感性的不同而適當延長或縮短敷貼時間,以患者耐受為度;首次選最短時間貼敷(兒童可選30min~1h),如無不良反應下次可適當延長;貼敷中間出現劇烈疼痛隨時取掉藥物;

④貼敷後避免劇烈活動以免藥物脫落影響療效;

⑤藥物取下後如貼敷處出現紅、腫、 癢、 起皰等情況,避免洗澡、搔抓以免形成二次刺激、損傷;

⑥嚴重過敏或起皰患者及時就診處理;

⑦請患者儘量中午1:00(午時)以前進行貼敷。

3、皮膚起皰處理方法

①小皰自行吸收可不必處理;

②若水皰較大未破裂時,予常規皮膚消毒,然後用無菌注射器從水皰的底部抽出滲出液,再塗以百多邦或燙傷膏,蓋以無菌紗布,以防止感染;

③若水皰發生破裂,則及時對破裂的水皰進行清創、消毒處理,避免出現繼發感染等不良症狀;

④囑所有起皰患者穿寬鬆衣物避免摩擦擠壓患處,並保持損傷處乾燥以防感染。

參考文獻:1. 巴豔東, 魏瑞仙, 呂虎軍,等. 三伏貼引起皮膚嚴重水皰反應的多種因素分析[J]. 針灸臨床雜誌, 2015, 31(10):55-58.

2. 劉志丹, 林玉芳, 陳春蘭,等. 穴位敷貼治療與燙傷所致水皰內液體蛋白質組學差異研究[J].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7(7):139-143.

3.梁宜, 覃璇. 分析三伏貼敷起泡的原因與護理干預[J]. 中國保健營養, 2017, 27(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