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芳華》片尾這首觀眾久久不願離去的歌,當年居然被稱作“毒草”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芳華》電影結尾播放的《絨花》片尾曲讓不少觀眾捨不得離開影院,默默坐著聽完才退場。

有觀眾表示,音樂響起的那刻像是回到了那個年代,還有觀眾直接說看完電影再聽到這首歌仍然會聽哭。

這首《絨花》產生於1980年。是當時一部轟動全國的電影《小花》的插曲之一。

《芳華》片尾這首觀眾久久不願離去的歌,當年居然被稱作“毒草”

這部電影由陳沖、劉曉慶、唐國強主演。

電影中,何翠姑(劉曉慶飾)為救趙永生艱難地抬著擔架“跪走風車磯”,起伏的山巒、挺拔的青松、美麗的光斑交替出現,彙集成一幅壯美的青春圖畫。這時,插曲《絨花》響起……

音樂以影片主人公的視角,如說如唱,傾訴心聲!《絨花》適時的播放把電影推向高潮。《絨花》是一首抒情的青春頌歌,這首歌是典型的以物喻人。它用最樸實無華的絨花來形容何翠姑(真小花)這個人!

當年,這部電影除了《絨花》這首歌傳遍大江南北外,其主題曲《妹妹找哥淚花流》也一樣流傳甚廣。

《芳華》片尾這首觀眾久久不願離去的歌,當年居然被稱作“毒草”

《芳華》片尾這首觀眾久久不願離去的歌,當年居然被稱作“毒草”

而唱這首歌的歌手就是李谷一,作曲者是王酩。

除了上面這兩首歌曲外,同年也是王酩作曲,李谷一演唱的當時央視一部風光記錄片《三峽》裡的主題歌《鄉戀》更是走紅。

它們的誕生成為當年內地第一批原創流行歌曲。

就是這樣的歌曲,在當時竟然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後果。雖然很受廣大群眾的喜愛,街頭巷尾到處聽到人們哼唱的聲音;但是也有一片強烈的斥責、非議甚至是聲討征伐之聲。說聽了這歌會讓人們喪失“革命生產的意志力”,敗壞社會風氣。在報紙雜誌上,經常看到批判的文章。有的說:“這首歌趣味不高,格調很低,在氣質、情趣、人物的品德和性格等方面都不夠健康”;有的說:“這首歌是灰暗的、頹廢的、低沉纏綿的靡靡之音”, 而非議最多的,是李谷一所採用的輕、氣聲唱法。 

這在當時被認為是離經叛道。

當年,據說音樂界人士在北京召開了一個座談會。會上明確地將《絨花》、《鄉戀》以及《我心中的玫瑰》等當時十分流行的原創歌曲定為“毒草”。

甚至李谷一當年所在的單位中央樂團還對她下了最後通牒,警告她如果再走下去,這裡便沒有適合她表現藝術才華的土壤了。

並且有關部門說得很具體:詞和曲的問題都不大,毛病就出在唱法上。還告訴作曲家,如果找人重唱,可以開放綠燈,同意在電臺和電視臺上播出。

但是在這個時候,觀眾對於這些歌曲表達了全力的支持。成千上萬的信從全國各地寄到李谷一的單位以及一些權威部門,都表示了對這些歌以及李谷一唱法的喜愛。

各地紛紛邀請李谷一去演唱,她這一年唱了200多場,每場必唱《絨花》、《妹妹找哥淚花流》和《鄉戀》。

有一次她到上海,下火車時已經是夜裡2點多鐘了,剛剛走進候車室就被大家認出來,非讓她唱首歌不可。於是,她就在候車室裡清唱了一首。

有些地方,觀眾見沒有李谷一出場,還會向臺上拋西紅柿和桃子。

關於《絨花》、《鄉戀》是否“毒草”爭論,一直到1983年,那年的央視第一次舉辦春節聯歡晚會,李谷一成為了春晚正式登臺的第一位歌手,一曲《鄉戀》讓無數人留下深刻印象。從此,“靡靡之音”全線佔領娛樂要地。

如今,這首《絨花》再度走紅,不僅勾起許多人的往事回憶,更重要的是中國的老百姓在改革開放之初,禁祻的思想壓抑的情感如洪水破壩一樣,需要渲洩,需要某種滿足,需要看到人性的光輝,哪怕只有那麼一首歌,一部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