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芳华》片尾这首观众久久不愿离去的歌,当年居然被称作“毒草”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芳华》电影结尾播放的《绒花》片尾曲让不少观众舍不得离开影院,默默坐着听完才退场。

有观众表示,音乐响起的那刻像是回到了那个年代,还有观众直接说看完电影再听到这首歌仍然会听哭。

这首《绒花》产生于1980年。是当时一部轰动全国的电影《小花》的插曲之一。

《芳华》片尾这首观众久久不愿离去的歌,当年居然被称作“毒草”

这部电影由陈冲、刘晓庆、唐国强主演。

电影中,何翠姑(刘晓庆饰)为救赵永生艰难地抬着担架“跪走风车矶”,起伏的山峦、挺拔的青松、美丽的光斑交替出现,汇集成一幅壮美的青春图画。这时,插曲《绒花》响起……

音乐以影片主人公的视角,如说如唱,倾诉心声!《绒花》适时的播放把电影推向高潮。《绒花》是一首抒情的青春颂歌,这首歌是典型的以物喻人。它用最朴实无华的绒花来形容何翠姑(真小花)这个人!

当年,这部电影除了《绒花》这首歌传遍大江南北外,其主题曲《妹妹找哥泪花流》也一样流传甚广。

《芳华》片尾这首观众久久不愿离去的歌,当年居然被称作“毒草”

《芳华》片尾这首观众久久不愿离去的歌,当年居然被称作“毒草”

而唱这首歌的歌手就是李谷一,作曲者是王酩。

除了上面这两首歌曲外,同年也是王酩作曲,李谷一演唱的当时央视一部风光记录片《三峡》里的主题歌《乡恋》更是走红。

它们的诞生成为当年内地第一批原创流行歌曲。

就是这样的歌曲,在当时竟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后果。虽然很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街头巷尾到处听到人们哼唱的声音;但是也有一片强烈的斥责、非议甚至是声讨征伐之声。说听了这歌会让人们丧失“革命生产的意志力”,败坏社会风气。在报纸杂志上,经常看到批判的文章。有的说:“这首歌趣味不高,格调很低,在气质、情趣、人物的品德和性格等方面都不够健康”;有的说:“这首歌是灰暗的、颓废的、低沉缠绵的靡靡之音”, 而非议最多的,是李谷一所采用的轻、气声唱法。 

这在当时被认为是离经叛道。

当年,据说音乐界人士在北京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会上明确地将《绒花》、《乡恋》以及《我心中的玫瑰》等当时十分流行的原创歌曲定为“毒草”。

甚至李谷一当年所在的单位中央乐团还对她下了最后通牒,警告她如果再走下去,这里便没有适合她表现艺术才华的土壤了。

并且有关部门说得很具体:词和曲的问题都不大,毛病就出在唱法上。还告诉作曲家,如果找人重唱,可以开放绿灯,同意在电台和电视台上播出。

但是在这个时候,观众对于这些歌曲表达了全力的支持。成千上万的信从全国各地寄到李谷一的单位以及一些权威部门,都表示了对这些歌以及李谷一唱法的喜爱。

各地纷纷邀请李谷一去演唱,她这一年唱了200多场,每场必唱《绒花》、《妹妹找哥泪花流》和《乡恋》。

有一次她到上海,下火车时已经是夜里2点多钟了,刚刚走进候车室就被大家认出来,非让她唱首歌不可。于是,她就在候车室里清唱了一首。

有些地方,观众见没有李谷一出场,还会向台上抛西红柿和桃子。

关于《绒花》、《乡恋》是否“毒草”争论,一直到1983年,那年的央视第一次举办春节联欢晚会,李谷一成为了春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一曲《乡恋》让无数人留下深刻印象。从此,“靡靡之音”全线占领娱乐要地。

如今,这首《绒花》再度走红,不仅勾起许多人的往事回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老百姓在改革开放之初,禁祻的思想压抑的情感如洪水破坝一样,需要渲泄,需要某种满足,需要看到人性的光辉,哪怕只有那么一首歌,一部电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