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西方人不喜歡俄羅斯人?

RIJJEX


波蘭對俄羅斯持反對態度的呼聲逐漸加強,”Rossijskaja Gazieta”這樣表示,有足足70%的波蘭人對俄羅斯呈反對態度。其中較為明顯的有Sopot城市中的一家飯店,在門前掛上了“不服務俄國人”的字樣。

近幾年波蘭與俄羅斯的緊張局勢有增無減,從最近的俄羅斯制裁波蘭果蔬,到美政府與波蘭建立在波導彈防禦基地,再到1990年俄方承認卡廷事件等等。現在就讓我們延伸到歷史年代,瞭解一下波蘭與俄羅斯之間的恩怨情仇。

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發動閃電戰,英法對德宣戰,二戰爆發,但英法並未主動援助波蘭,而是消極觀戰。1939年9月中旬,波蘭敗局已定。於是,斯大林在1939年9月17日下令蘇聯紅軍以援助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同胞免遭法西斯奴役的名義,出兵波蘭東部。腹背受敵的波蘭政府決定不對蘇聯宣戰,也不進行抵抗,20萬波軍被俘。

1939年10月,德國與蘇聯簽署了邊界條約,波蘭被再次瓜分。

1940年4月,斯大林為減少統治波蘭時遇到的反抗,下令在卡廷森林等地殺害了一萬多名波蘭軍官(蘇聯先是栽贓到納粹德國頭上,直到1990年才正式承認此事並道歉)。

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之後,蘇聯與波蘭流亡政府之間恢復了邦交,釋放了波蘭戰俘,在蘇聯領土上重建波蘭軍隊。

1944年,蘇軍反攻接近華沙,既反德又反蘇的波蘭抵抗組織“國家軍”發動反德起義,蘇軍沒有全力支援起義,起義被德軍鎮壓。1945年初,蘇軍在付出數萬人犧牲的代價之後,解放了華沙。

在美英兩國的同意下,二戰後的蘇波邊界基本按照1939年的蘇德瓜分線劃分。波蘭在二戰後也逐步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加入蘇聯陣營。

20世紀80年代初,波蘭團結工會舉行反政府活動,蘇聯政府威脅出兵鎮壓,迫使波蘭政府施行軍管。所有這些來自蘇聯的粗暴干涉,都被東歐劇變後的波蘭人視為恥辱,也給今天波蘭與俄羅斯的關係投下陰影。

2012年波蘭舉辦歐洲盃的時候,波蘭球迷與俄羅斯球迷大規模鬥毆事件


波蘭壯闊


其實民間的排斥俄國並不是常事。

多數是政治上的作為,和輿論上的宣傳,而這些都是要服務於國家的關係和政策。

蘇聯時代,蘇聯作為一個龐大的怪物不停地威懾著整個歐洲,對於制度、意識形態、軍事威脅,這些讓西方人很難正視俄羅斯人。

東歐的國家本來都是蘇聯的加盟國或者盟國,有的從蘇聯分裂出來和俄羅斯由於對蘇聯的遺產分配不均而大打出手,有的則是在蘇聯時代就被經常控制、壓迫,比如布拉格之春。

現如今,即是蘇聯解體了,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他需要什麼?需要一個敵人,一個能讓它繼續成為超級大國管理世界的敵人,而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有這個資格。

人種不同,凱爾特人種、猶太人、日耳曼人種為主的西歐和美國一直和俄羅斯這種蒙古化的東斯拉夫人種有隔閡。

宗教不同,東正教和天主教的教派不同也導致了西方對俄羅斯的眼光異樣。

現今俄羅斯政治軍事態度都十分強硬,與北約處處對抗,這也是原因之一。


歷史區總柴


西方的國際問題專家承認,冷戰結束之後,首先是西方國家把俄羅斯想錯了,所以在和俄羅斯的關係上做錯了,最後導致目前俄羅斯和西方國家處於一種暗冷戰狀態,把西方和俄羅斯的互相敵視正常化了。

如果要說俄羅斯在歷史上侵略成性,所以在歐洲結下了很多世仇,那倒正有點冤枉俄羅斯。首先歐洲歷史就是各國之間的侵略史,英國、法國、奧地利、普魯士、波蘭、俄羅斯等國家和民族之間幾乎從來沒有停止過戰爭。在這些國家之間,侵略就是家常便飯,不值得記仇。事實上俄羅斯在早期一直是一個被鄰居波蘭瘋狂侵略的落後國家。直到十八世紀,一直“受欺負”的俄羅斯才第一次和普魯士和奧地利一起打敗了波蘭。從1772年開始,直到前蘇聯時期,歐洲國家包括俄羅斯在內一共4次瓜分波蘭。

西方國家和俄羅斯的當代之仇是二戰後結的

二戰結束後,美國一方面對西歐國家實行馬歇爾計劃,大規模支持西歐國家復興;另一方面,由於意識形態的分歧,排擠東歐國家和蘇聯。1955年,蘇聯代表東歐國家陣營提出加入北約的申請,被北約拒絕。隨後蘇聯牽頭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東西方陣營的冷戰對抗正式開始。所以說,西方國家和蘇聯陣營的敵對態度,始作俑者可以算是美國和西方國家,因為西方國家在意識形態上主動把世界劃分為兩大陣營,敵視俄羅斯。

前蘇聯解體,柏林牆倒掉,華沙條約組織不再存在。本來,這是一個雙方放下敵視,重新牽手的機會。但是西方國家牢記俄羅斯作為前蘇聯的“原罪”,不願放棄對俄羅斯的敵視。從葉利欽開始、普京和梅德韋傑夫多次提出加入北約。但是每次都被北約的領袖們拒絕了。也許美國需要這樣一個歐洲的共同敵人存在,通過恐懼來維持美國對歐洲的統治。

北約不但不接受俄羅斯的加入,還通過北約東擴,兼併了所有前蘇聯的友邦和加盟共和國,導彈已經直接架到俄羅斯邊境了。普京說:當你把彈簧壓到最緊的時候,也是彈簧彈力最大的時刻。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放棄了加入西方的企圖,走向了西方的對立面。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可以說是俄羅斯和西方的決裂點。這一問題,不論美國中央情報局還是英國情報6處,都有分析專家公開撰文,批評西方國家在對俄關係走到今天這一步之前,一直缺乏一個明確對俄羅斯政策,導致俄羅斯被推向對立面。

西方國家不喜歡俄羅斯,有最初在意識形態上的分歧;有美國需要維持一個歐洲共同“敵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當前蘇聯垮臺之後,俄羅斯沒有像其它鄰國那樣支離破碎,乞討求活。相反,俄羅斯在普京的領導下一直保持著團結,國力不斷壯大。這種強大,沒有讓西方國家感受到冷戰結束“最後的勝利”。


梅絲露


為什麼西方人不喜歡俄羅斯人?很簡單,要是你是歐洲人,你也不會喜歡。

其實歐洲,特別是與俄羅斯接壤的部分國家,對俄羅斯向來沒有好感。這種不對頭的原因有很多,簡單得來看,可以歸結為民族,信仰,歷史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民族差異。俄羅斯大多是東斯拉夫人,而歐洲國家以安格魯撒克遜人、高盧人、普魯士等民族人種為主。這些血統的差異使雙方自然而然得產生心理上的情感上的隔閡。


其次,信仰差異。俄羅斯信仰東正教,而歐洲大多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我們知道宗教信仰這東西很難調和,不同教派之間容易因信仰差異出現矛盾和分歧,歷史上東正教和基督教會和天主教的矛盾也不少。

另外,歷史問題。俄羅斯向來比較霸道,甚至有侵略傾向。由於俄羅斯國土跨及歐亞,對歐洲人來說身邊住著一頭好鬥的北極熊可不是一件能令人開心的事情。特別是蘇聯時期華約和北約的對峙即使今天還讓人心有餘悸,當前的歐洲幾個強國當年可都是北約的成員,心理上站在美國陣營,但身體卻就在俄羅斯身旁,這種矛盾的處境實在是讓人尷尬的。歷史上,俄羅斯欺負歐洲的例子也不少,像現在的波蘭等國家如今依然對俄羅斯有非常大的牴觸。



其實不關歐洲,俄羅斯對中國來說同樣是一個大威脅。一個強盛的俄羅斯向來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半死不活的毛熊才是中國想看到的。


兵者詭道也


首先西方人的確在孤立和制裁俄羅斯,從經濟制裁到冬奧會禁賽,是不是太過分了呢?那麼西方人為啥不喜歡俄羅斯人?

首先從歷史來看,俄羅斯是從前蘇聯誕生的,與蘇聯有著根深蒂固的淵源,而蘇聯則是西方共同的敵人,父債子還於是西方總想向俄羅斯討些寶貝什麼的!

其次,俄羅斯不是西方陣營裡的一員,特別是不是北約成員,而北約美國與西歐、北美主要發達國家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

正是有了以美國為首北約存在,使得他們往往繞過聯合國,對一些國家進行軍事行動甚至發動戰爭,比如,海灣戰爭,比如利比亞的滅亡等等,俄羅斯雖然是白人為主,顯然沒有在這個戰壕裡!

第三,俄羅斯作為地球上最大的國家,經濟落後,但是能源資源極其豐富,是富有侵略意識的西方垂涎三尺的,世界最大儲量的礦產和能源資源,是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輸出國,其擁有世界最大的森林儲備和含有約世界25%的淡水的湖泊。

但是擁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庫,航空航天技術,居世界前列,俄羅斯還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對安理會議案擁有一票否決權。是不是他們要羨慕嫉妒恨呢?

第四,同為白人,俄羅斯人打敗過德國人,與西方意識越來越遠,他們之間越來越不信任,就連普通老百姓也互相攻擊和敵對了,所以俄羅斯人與西方人的意識形態已經產生了鴻溝,而且當西方輪番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媒體宣洩時間,民眾之間就互相不喜歡了!

第五,當西方媒體不斷報道俄羅斯的負面新聞,西方國家不斷制裁俄羅斯,俄羅斯甚至被禁止參加冬奧會時間,那些西方民眾就會認為俄羅斯人是妖魔或惡棍,而俄羅斯人也同樣會如此理解西方人!

第六,俄羅斯人被認為是戰鬥民族,俄羅斯人果然是不屈不撓的,特別是有個強人總統普京,一個敢於挑戰所有西方勢力的人,無論西方怎麼從中作梗,普京的支持率居高不下,俄羅斯依然頑強活躍在地球上,西方人還是羨慕嫉妒恨啊!


鳥叔生活經


俄羅斯在人種上與西方國家並不二致,俄羅斯的主體民族俄羅斯族在膚色、頭髮、眼睛等等都與歐洲國家非常接近,也就是說從外表上看俄羅斯與西方人的差別非常小,頂多是東歐和西歐的差別。雙方本來有很好的相互友好相處的條件和資本,相互之間的親切感本應存在。但是雙方卻沒有因此走在一塊,西方國家可以把本屬於東方的日本看作是西方陣營,卻對本屬於西方的俄羅斯難以真正接受,只能說人種之外的其他因素導致了這樣的局面。

俄羅斯本來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國:莫斯科公國。在擺脫蒙古人的統治後,俄羅斯人一步一步向外擴張,領土面積不斷增大,成為了歐洲面積最大的國家。後來經過彼得大帝以及之後歷代沙皇的改革,俄羅斯慢慢強大起來,特別是軍事實力,這樣導致俄羅斯的擴張野心越來越大,最後把領土擴張到北極圈和太平洋。而俄羅斯佔領的土地資源都比較豐富,這又反過來為俄羅斯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保障。最後俄羅斯終於成為與英法得並駕齊驅的歐洲大國,並且可以參與到歐洲問題的解決中,列強也不得不重視俄羅斯的態度。

俄羅斯在十月革命後,社會制度的變化讓雙方的對立成為根本性原則性問題,加上新成立的蘇聯在綜合實力上越發強大,由於是新生的社會制度,對外比起西方來又有自身獨特的吸引力。這讓歐洲國家感受到了威脅,不斷找機會想把蘇聯扼殺,但事與願違,在二戰中還不得不與蘇聯合作。戰後蘇聯更是成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也是西方國家的心腹大患。後來蘇聯解體,俄羅斯的國力大大削弱,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特別是是軍事實力,加上不可限量的潛力,讓西方國家老是擔心俄羅斯再次崛起成為蘇聯。就算俄羅斯再三聲明與蘇聯劃清界線,表示要融入西方世界,並做出了讓步,但西方國家就是不相信俄羅斯,反而在戰略上不斷打壓俄羅斯。這讓有大國情懷的俄羅斯頗為受傷,不得不另尋它途,走上了與西方國家既合作,又對抗的道路。這樣西方與俄羅斯的距離也從若即若離向越來越遠發展。

另外俄羅斯的文化是一種東西合併的文化,雖然西方文化占主導地位,但東方文化的影響也非常大,尤其是國土大部分位於亞洲,與亞洲國家的聯繫也非常緊密,這讓西方國家始終在心裡和文化上無法認同俄羅斯,認為俄羅斯是與自身不同的異類。沒辦法真正成為西方世界的一員。這樣俄羅斯與西方的關係就變得越來越複雜。


詹思丁


西方人不喜歡俄羅斯人,這話沒毛病!不信你看歐盟“盟主”德國總理默克爾看普京的眼神。

\n


我想題主所說的西方人應該是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國家,主要應該還是以地緣上距離俄羅斯比較近的歐洲國家。個人覺得不喜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n


一是從歷史看,嗜血成性。閒言碎語不要講,就先從1721年彼得一世建立俄羅斯帝國開始。彼得一世原名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俄羅斯人認為他是俄羅斯帝國曆史上最傑出的皇帝,因此稱他為彼得大帝。他1682年即位,1689年掌權上位後開始向西看,制定了西方化政策,推行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改革,使得俄羅斯帝國的國力大大增強。在他執政期間,窮兵黷武,先後發動了遠征土耳其奪取亞速的戰爭;又與瑞典開戰,奪取了大片土地,並佔據了波羅的海出海口;還發動侵略波斯的戰爭,奪取了裡海西岸和南岸部分地區;同時繼續向東擴張,通過《尼布楚條約》、《璦琿條約》以及後來的《中俄北京條約》侵佔遠東直至堪察加半島和千島群島;甚至其晚年曾企圖率兵侵佔中國長城以北地區,但因力所不逮而未能實現其霸權野心,俄羅斯參政院授予其“全俄羅斯的皇帝”頭銜。自此,俄羅斯成為橫跨亞歐大陸的世界帝國,長期充當“歐洲憲兵”的角色。後世的葉卡捷琳娜大帝時期,又與奧斯曼土耳大戰,奪取了黑海出口克里米亞,在南部其勢力侵入到巴爾幹半島;在西部趁波蘭立陶宛聯邦衰敗日虛之際,與普魯士王國、奧地利帝國三次瓜分波蘭。十九世紀,又在阿富汗與英國人展開爭奪殖民地戰爭,將阿富汗分而治之。二十世紀初,又為爭奪中國東北利益,與日本在中國土地上打了一場日俄戰爭。再到現代蘇聯與希特勒德國瓜分波蘭,強行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納入蘇聯版圖,威逼羅馬尼亞割讓了摩爾達維亞(摩爾多瓦),吞併中國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烏梁海地區,再後來的入侵阿富汗等等大家就比較熟知了。可以說,整個俄羅斯的歷史就是一部侵略擴張史,這樣的俄羅斯鄰居,又如何不讓歐洲等西方提心吊膽呢?

\n


二是從民族看,非我族類。據傳俄羅斯人的祖先是古羅斯人,所謂羅斯人,是芬蘭人對居住在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一些日耳曼人的稱呼。這些人是從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經河流水道航行而來的瑞典商人和海盜,他們以武裝商隊為基本組織,因而行動十分機動靈活,並且有極強的戰鬥力。這些人在進行貿易活動時,也從事著搶劫和殺人越貨的海盜勾當。公元13世紀,蒙古人征服了古羅斯地區,建立了以基輔為中心的金帳汗國,並統治該地區長達240年之久。在這期間,他們不斷與蒙古征服者進行鬥爭,後來才建立了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莫斯科公國。而在這個過程中,古羅斯人逐步分化為三個民族,俄羅斯民族也就此誕生。由此可見,俄羅斯民族在其形成歷史過程中,由於政治、經濟、歷史、宗教等綜合作用下,鑄就了其獨特的民族精神:因群聚性而極富團結精神,因野蠻強悍而極富好鬥精神,因生活重負和靈魂不安極富侵略精神。正如俄國著名哲學家尼·別爾嘉耶夫曾說:俄羅斯“可能使人神魂顛倒,也可能使人大失所望。它最能激起對其熱烈的愛,也最能激起對其強烈的恨。”我想西方人對他的不喜歡也是緣於這種“恨”吧!

\n


三是從宗教看,正邪有異。俄羅斯民族信仰主要是東正教。東正教源自希臘文明對救世主的信仰,其實體通稱正教會(東正教會),全稱正統天主教會,主張隱修主義,民族主義,平等主義。在著名的十字軍東征過程中,天主教與正教會曾經結下血仇。十七世紀,莫斯科主教尼康改革奉神禮,俄羅斯帝國彼得一世實行宗教鎮壓迫害政策,被老信徒們稱作“敵基督”。雖然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頒佈了針對老信徒派的緩和政策,正教與羅馬教廷開始有了和解與交流,但基層群體由下而上的實際對立不變,波蘭、烏克蘭等地的教區爭奪繼續。其實,直到上世紀的六十年代,俄羅斯正教會才作為東正教最大的教會,加入到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1965年10月,俄羅斯正教會大主教雅君高與羅馬主教保祿六世兩人先後在羅馬和伊斯坦布爾發佈《東正教會與天主教會聯合聲明》,相互廢除了900年前加給對方的絕罰,但關於聖事和教義的分歧依然存在。俄羅斯東正教帶有強烈的地域和民族色彩,雖然同根同源,但與西方國家普遍信奉天主教等還是有著長期的內在衝突和矛盾。

\n


四是從文化看,難以融合。俄羅斯的文化結構成份非常複雜,因為在俄羅斯民族形成過程中,既有其自身北歐古羅斯人文化基因源代碼,又有徵服者蒙古——韃靼人的影響,還有其在擴張與征服過程中融入的其他民族文化的元素,更帶有東正教宗教文化的深刻烙印。與歐洲為代表的西方文化雖然有著總體的一致性,也有著非常鮮明的特徵和區別。主要表現在文化發展速度很慢、既有局部性與封閉性又有兼容性與兩極性、缺乏經濟聯繫卻受自身獨特東正教宗教信仰的影響。也正因為如此,在西方人眼裡俄羅斯人是東方人,同時也被視自身為正統的歐洲文化所不認同。

\n


五是從地緣看,勢同水火。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西方世界對俄羅斯的不待見,更多的恐怕根植於其強烈的地緣政治衝突。從拿破崙遠征俄羅斯帝國到希特勒兵臨莫斯科城下,從昔日鐵幕時代兩大軍事集團劍拔弩張的對峙,柏林牆切分兩個世界兩種文明,到如今雖然蘇聯解體北約依然步步緊逼,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幾百年來,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世界與俄羅斯之間的對抗衝突幾乎就沒有停止過。蘇東劇變雖然讓北極熊元氣大傷,但並未傷筋動骨,俄羅斯強大的核武庫威懾,始終都是高懸於西方國家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火藥桶之畔,誰又能高枕無憂?!

\n

在“地圖頭”成功把蘇聯帝國拆零後,俄羅斯人曾經試圖加入北約,但卻被冷傲的拒絕。北極熊不吃人也成不了維尼熊,普京治下的俄羅斯剛在烏克蘭、敘利亞活動了一下筋骨,西方世界立馬就談熊色變了。這樣的俄羅斯人又如何能讓西方人喜歡呢?


無坡居士


西方人不喜歡俄羅斯人的原因很多,比如歷史原因,俄羅斯主體民族所屬的斯拉夫人種,在羅馬時代經常淪為奴隸,社會地位低下,為西方人所不齒;在比如宗教原因,雖然他們都信奉基督教,但西方人更多信奉天主教以及後續改革的新教,而俄羅斯人信奉東正教,彼此間對教義的理解存在很多差異,齟齬的事情也非常多。

當然,西方人不喜歡俄羅斯更多基於現實因素,即強大的俄羅斯對西方國家來說是實實在在的威脅。在西方近現代歷史中,但凡俄羅斯強大,歐洲國家必然一地雞毛,衝突不斷。這是因為強大的俄羅斯一定會努力尋求西向的擴張,至少也是實際的影響力,這期間俄羅斯時常成為歐洲的“世界警察”,頻繁插手歐洲事務,而歐洲並不是統一的地區,面對俄羅斯的威脅也必然出現無法有效應對的情況。所以恐俄是近代以來歐洲國家的通病,比如在二戰末期,納粹敗亡的時候,幾乎當時的德國高官都會想辦法投降西方國家,因為他們瞭解戰後的歐洲必然會反俄,而這時的德國也必然成為反俄的前線,自己的前途仍一片光明。


琺大庶吉士


恐怕不止西方不喜歡吧?

西方人不喜歡俄羅斯,不過西方人也不是一直都不喜歡俄羅斯。

西方和俄羅斯的分裂是源自一戰後蘇聯的建立。蘇聯在意識形態和價值觀與西方截然不同。並且在十月革命後,作為曾經的英法同盟一方的蘇聯擅自與德國媾和,退出了一戰,這極大的增加西線戰場的負擔,差一點改變的戰局。

為此,西方人在蘇聯成立伊始就對這個國家充滿了敵意。

不過在此之前,俄羅斯不只是和西方關係不錯,俄羅斯就是一個西方國家。

自從擺脫了蒙古人的統治之後,俄羅斯就一個勁兒的往西方靠攏。

為此,彼得大帝不惜屈尊前往荷蘭做學徒,在回國之後又將都城從內陸的莫斯科遷到了波羅的海沿岸的聖彼得堡。為的就是更好的與西方溝通,學習西方的先進的文化制度。

(俄羅斯的前身——莫斯科大公國,15世紀時還是隻是一個偏居東歐的邊緣國家)

1473年,伊凡三世迎娶了東羅馬帝國皇室遺族——索非亞公主。至此,擁有羅馬皇族血統的俄羅斯歷代統治者均以光復東羅馬帝國為己任。

隨著俄羅斯的不斷強大,西歐國家也不得不開始正視這位來自東歐的暴發戶。

在幾代雄主的不斷經營下,俄羅斯帝國持續擴張,到19世紀初時已成為一個地跨歐亞美的超級大帝國。並在隨後的拿破崙戰爭中成為歐洲反法同盟盟主,最終帶領著反法聯軍殺入巴黎,流放了拿破崙。

光宗耀祖啊,俄羅斯同志!

雖然在1853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英法與俄羅斯一度反目成仇,兵戈相向。但是面對著歐洲中部瘋狂崛起的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和英法最終還是走到了一起。

到一戰前夕,英、法、俄組成了三國同盟集團,共同對抗德、奧、意的三國協約集團。

這時俄羅斯與英法的關係是非常好的,俄羅斯也屬於以歐洲為主的西方大家庭內。不僅如此,作為斯拉夫民族的老大哥,俄羅斯國旗所使用的白、紅、藍三色也被廣泛應用與其他的斯拉夫國家。

在之後打響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軍用巨大的傷亡牽制住了德國大量的兵力。加之美國的參戰,同盟國的勝利指日可待。

根據英、法、俄三國戰前簽訂的協議,若是打贏戰爭就將奧斯曼帝國的君士坦丁堡割讓給俄羅斯。屆時,俄羅斯將遷都君士坦丁堡,完成500年來光復東羅馬帝國的夙願。

但可惜的是就在戰爭結束前夕,俄羅斯突然倒在了革命者的手裡。新生的蘇聯在割讓了大片領土後退出了一戰,也放棄了即將到手的君士坦丁堡。

唉,百年夙願,就這樣功敗垂成。

此後,蘇聯被徹底提出西方朋友圈。雖然在二戰時蘇聯和西方曾一度結盟,但蘇軍在東線戰場上犯下的滔天罪行讓東歐對老毛子的恨刻骨銘心。

(卡廷慘案,蘇軍在德國閃擊波蘭後趁機強佔波蘭東部地區,並且在卡廷森林槍殺大批波蘭精英)

戰後,在蘇聯的控制下,東歐各個附庸國經濟是一片蕭條。人民生活水平跟西歐是越拉越大,越拉越大。最終引爆了東歐劇變,蘇聯也在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中走向解體。

東歐的這些國家在掙脫了莫斯科的枷鎖後紛紛轉投北約和歐盟門下,相比於英法,他們更加的敵視俄羅斯。

因為俄羅斯給他們造成的痛苦實在是太深了。

另外說明一點,東方國家也不太喜歡俄羅斯。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俄羅斯強佔中國1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千佛山車神


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是人種、民族,俄羅斯主要的民族是以俄羅斯人,以東斯拉夫人種為主,在俄羅斯幾百年不斷向東向南的擴張中與蒙古人種等混血形成的一個民族。

這一點與西方人以安格魯撒克遜人、高盧人、普魯士等民族人種是不同的,雖然俄羅斯的王室貴族也與歐洲各國皇室聯姻,但是其民族主體人口由於和歐洲主要國家之間間隔了波蘭、捷克等國家,所以是基本不與西方白人們婚配的。

所以從人種上來說,兩者具有一定的隔絕性。

第二,就是俄羅斯的宗教信仰雖然也是基督教,但是俄羅斯信奉東正教,與西方人信仰的天主教、新教是不一樣的,同時東正教與天主教是兩個完全對立的教派,並在過去的上千年裡發生過幾百年不斷的教派戰爭,直到穆斯林將拜占庭帝國消滅,佔領了君士坦丁堡為止,拜占庭帝國的末代公主索菲亞(原名佐伊·帕萊奧洛吉娜,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帕里奧洛格斯的侄女。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皇帝被土耳其軍隊殺害。拜占庭滅亡後索菲亞與其兄安德魯被帶到羅馬,在那更名為希臘名索菲婭,接受紅衣主教維薩里昂的教育,作為拜占庭帝國殘留的血脈,被多方人當做棋子)被嫁到還在蒙古人統治下的基輔羅斯公國,立刻開始不聽話,恢復了拜占庭皇室以及東正教正統,並流傳了下來。

所以東正教是俄羅斯的國教,拜占庭繼承於羅馬帝國的雙頭鷹徽章成為俄羅斯的國徽(這一點大家可以去看看俄羅斯閱兵的視頻,閱兵第一梯隊幾個衛兵舉的就是雙頭鷹旗幟,那個其實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旗幟以及徽章)。

第三,基輔羅斯公國在十六世紀開始獨立以後,國家開始推行擴張策略,不斷的向東、南、西三個方向擴張領土,與西方的各國不斷的發生戰爭,比較著名的有波蘭戰爭、俄法戰爭,俄土戰爭,戰爭持續的時間超過幾百年,是西方國家主要的防禦對象。由此可知,俄羅斯人雖然也是屬於歐洲國家,但是他與歐洲傳統意義上的西方國家是不一樣的,被歐洲的老牌國家反感也是屬於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