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需要”與“被需要”都是人生

今年上海卷的作文題是:生活中,人們不僅關注自身的需要,也時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體現自己的價值。這種“被需要”的心態普遍存在,對此你有怎樣的認識?歐陽晨雨老師撰文說,“需要”與“被需要”,兩者都是人生的風景,不必厚此薄彼。不羞談“需要”,也不被“被需要”左右,人才會變得更加成熟、更加獨立。這樣的人生,也更加令人嚮往。而我認為,“需要”與“被需要”都是人生,一個人不能沒有“需要”,也不能沒有“被需要”,一個人就生活在“需要”與“被需要”的對立統一中。

在生活中,“需要”是第一位的,沒有“需要”就無法生存,小時候媽媽就是你的“需要”,你一天沒有媽媽,就會哇哇大哭;你一天天長大,白麵大米就是你的“需要”,你沒有飯吃就會餓得慌;上學了,老師就是你的需要,沒有老師你的疑難就無人解答;上班了,工作就是你的“需要”,沒有工作你的生活就會成為問題。你的人生需要無數的“需要”,沒有“需要”你也就沒有了人生。而比起“被需要”,“需要”就有些自我了,“被需要”則體現了你的價值,人只有處在“被需要”的不斷變動中,才能成就你人生的偉大。雖然“被需要”也是“需要”的需要,但只有“需要”的人很難成為大寫的人,很難成為社會有用的人。

有句話說,你在橋上看風景,我在橋下看你,你在不自覺中就變成了人家眼中的風景。也就是說,你在“需要”時,也變成了別人的“被需要”。歐陽老師說得好,“需要”與“被需要”都是人生的風景。有時“需要”看似有些自我,其實,往往“被需要”,比如,你學習你工作是你的“需要”,但何嘗不是別人的“被需要”呢?所以,每個人都有價值,每個人都不能妄自菲薄,人說“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非常正確的,人生這個戰場誰也不是旁觀者,誰也不能缺席,真的是“無事不登三寶殿”,沒有白來世上走一遭的人,你或多或少都會給世界留點什麼。

當然,“需要”與“被需要”是不均衡的,有的人“需要”多一點,有的人“被需要”多一點。當“被需要”多一點時你的付出就會多一點,你就會滿足更多人的“需要”,你的價值就更大。比如,有的人一生一世都是種糧的農民做工的工人,那你就是別人一生一世都“需要”的人,你就應該一生一世都得到別人的敬重,誰也離不開工人農民,沒有工人農民誰也無法生活。如果你一生一世都有“需要”,卻沒有“被需要”,那你這個人活著就和死了差不多。“需要”與“被需要”確實都是人生的風景,但認真較起真來,還是“被需要”更意義。如果一個人把“被需要”當做目標,那這個人肯定會積極向上,充滿陽光,你一個簡單的微笑,別人都會回你一個陽光燦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