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魯迅去世時,驚動了哪些名人為他擡棺?

御姐愛清史


關於抬棺的人數,版本不一,有說12人,有說14人,有說16人,名單也不盡一致,這其中或有誤解和混淆,因為起靈、扶靈、入葬時,是由不同人抬棺的,但起靈時應該是16人。


魯迅一生罵過很多人,也被很多人罵過,但他沒有一個私敵,他去世後中外各界名人紛紛前來弔唁,並自願為他抬棺。

一、治喪委員會名單15人

魯迅治喪委員會成員有:蔡元培、宋慶齡、內山完造、沈鈞儒、蕭參、曹靖華、A·史沫特萊、茅盾、胡愈之、胡風、許壽裳、周建人、周作人13人,後來又增加馬相伯、毛澤東2人,共有15人。

二、從殯儀館起靈時16人抬棺

魯迅逝世一週年時,田軍(蕭軍)曾執筆寫過《逝世經過略記》、《逝世消息摘要》兩篇文章,兩次提到從萬國殯儀館起靈時的抬棺人是16名,分別是:

鹿地亙、胡風、巴金、黃源、黎烈文、孟十還、靳以、張天翼、吳朗西,陳白塵、蕭乾、聶紺弩、歐陽山、周文、曹白、田軍。

這個名單由當事人田軍撰寫,且距離魯迅去世只有1年,應該是可信的。

但是我在兩張不同角度的照片上數了好幾遍後,只發現了15人,或許有1人被遮擋了。

二、向墓地行進時11人扶靈

魯迅棺木從汽車上抬下來,在向墓地行進過程中,則由宋慶齡、茅盾、柯慶施、周揚、許廣平、金仲華、巴金等11人扶著靈柩,在眾人的簇擁下,緩慢向墓地行進。

三、棺木入墓穴時可能是16人

同樣是當事人的巴金曾撰文說,當棺木最後放入墓穴時,大家意識到這是跟魯迅先生最後的訣別,當抬起靈柩時,很多人跑過來把手伸到靈柩下,其中就有田軍(蕭軍),那個押柩車的西洋人也來幫忙,這個時候的人數就不確切了,只能說可能是16人。

譯著尚未成書,驚聞殞星,中國何人領吶喊?

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1936年10月18日,日本醫生須藤為病中的魯迅打針時,魯迅問了一句:“我的病怎麼樣了?”這是魯迅的最後一句話,19日凌晨,先生去世,享年56歲。

下午2時,魯迅的遺體從大陸新村9號運到萬國殯儀館入殮,隨後選出了8名治喪委員會成員,他們是宋慶齡、蔡元培、沈鈞儒、蕭參、茅盾、胡愈之、史沫特萊和內山完造。治喪委員會決定22日下午2時出殯,將魯迅葬在萬國公墓。


魯迅出殯時,前來告別的各界朋友、社會名流和普通民眾人山人海,十幾位文化名流親自為先生抬棺,據魯迅學生蕭軍在《逝世消息摘要》和《逝世經過略記》中記述,抬棺人一共有16位,分別是:鹿地亙(日本作家)、胡風(作家)、巴金(作家)、黃源(魯迅學生)、黎烈文(翻譯家)、孟十還(翻譯家)、靳以(文學青年)、張天翼(作家)、吳朗西(出版家)、陳白塵(劇作家)、蕭乾(記者)、聶紺弩(作家)、歐陽山(作家)、周文(魯迅學生、文學青年)、曹白(魯迅學生、木刻家)、田軍(即蕭軍,魯迅學生、青年作家)。

作家孔另境曾在魯迅葬禮上擔任辦事人員,他去世後留下了一份比較清晰的抬棺照片。據其女兒孔海珠考證,從萬國殯儀館啟靈時抬棺人共有12位,12人分兩排站立,每2人為一組。最前面是巴金和鹿地亙,後面依次是:胡風、曹白;黃源、張天翼;靳以、姚克;吳朗西、周文;蕭軍、黎烈文。與蕭軍的那份名單相比,少了孟十還、陳白塵、蕭乾、聶紺弩和歐陽山,多了劇作家姚克。

魯迅喪禮留下了許多影像資料,其中有不少抬棺的照片。細心者可以發現,一些圖片中抬棺的人數不太一致,並且當時一些當事人和新聞報道中對抬棺人的記述也不盡相同,分別有12人、14人和16人之說,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在啟靈途中以及魯迅靈柩放入墓穴時,送別的朋友意識到這是與先生最後的訣別,於是紛紛將手伸到靈柩下面,與魯迅作最後的告別,因此造成了人數上的不一致。這就是後人對魯迅抬棺人意見不一的主要原因,巴金曾經在文章中說過這件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一看。


民國年間那些事


魯迅,這個小學課本就開始瞭解的人,一代文豪、思想家和革命家。 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鬥一生,被譽為“民族魂”。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一生的寫照。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往上推算家譜,魯迅與周總理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學始祖周敦頤。我們小時候學習的課程: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11歲在紹興念私塾的地方。

17歲離開三味書屋,進入金陵的新式學堂,25歲留學日本,魯迅在醫校學習一年以後就退學。受到一部日俄戰爭的紀錄的影響,他認為“救國救民需先救思想”,於是棄醫從文,希望用文學改造中國人的“國民劣根性”。

28歲,魯迅從日本回國,在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任職;31歲受蔡元培邀請,到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任職;37歲時周樹人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

46歲時魯迅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同年10月,他辭去中山大學到了上海。以後10年魯迅一直在上海。

1936年10月19日清晨五點二十五分魯迅在上海因肺結核病去世,享年55歲。魯迅的逝世在中國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上海上萬民眾自發為他,一個文藝界人士舉行前所未有的隆重的葬禮,民眾代表在其靈柩上覆蓋寫有“民族魂”的白旗,轟動一時。葬於上海虹橋萬國公墓。 1956年,魯迅墓遷移重建於上海虹口公園。

抬棺的人有說12人,有說14人,也有人說16人,各種說法都有,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能受到如此之多的各界的人不經邀約,不憑通知,各自跑來瞻仰魯迅先生的遺容,表示欽敬和志願追隨的心情,這樣的事,上海從未有過。

魯迅是是不倒的旗手,永遠的鬥士 !


挑著燈看歷史


魯迅,他是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他是不倒的旗手,永遠的鬥士。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因病去世,享年55歲。



魯迅病危的時候,宋慶齡女士因為闌尾炎住院治療,知道魯迅的病情以後,她十分著急,希望能夠去看望魯迅,因為傷口還未痊癒被醫生給攔住了。後來沒得辦法,就寫了一封信給魯迅先生力勸魯迅住院,在信中寫道“你的生命,並不是屬於你個人的,而是屬於整個中國和中國革命的”。


魯迅去世以後,宋慶齡女士立刻趕到魯迅家裡面和許廣平商議,成立了一個治喪委員會,委員會里面有蔡元培,內山完造,茅盾,馬相伯等學術界知名人士,規格之高非常罕見。按照商議,21日上午9時到下午2時,供各界人士瞻仰,3時入殮,22日下午兩點在虹橋萬國公墓下葬。

魯迅出殯的時候,有十六位作家為他抬棺,分別是胡風,巴金,黃源,鹿地亙,黎烈文,孟十還,靳以,張天翼,吳郎西,陳白塵,肖乾,聶紺駑,歐陽山,周文,曹白,肖軍。數十公里的路程都是這十六位文化名流一步步抬過去的,魯迅在當時文化界的地位可見一番。


據葉聖陶先生在《相濡以沫》一文中寫的“各界的人不經邀約,不憑通知,各自跑來瞻仰魯迅先生的遺容,表示欽敬和志願追隨的心情。一個個自動組合的隊伍,擎起寫著標語的旗子或者橫幅,唱著當時流行的抗敵歌曲或者臨時急就的歌曲,從上海的四面八方彙集到墓地,大家動手鏟土,把蓋上‘民族魂’的旗的魯迅先生的棺材埋妥。這樣的事,上海從未有過,全中國從未有過。”

快一個世紀了,魯迅先生的孝順如今讀來依舊觸動極深,他的小說永遠那麼深入骨髓,他的言論永遠那麼一針見血。有人說,越接觸社會,越瞭解社會,越覺得魯迅說的對!


是阿維啊


1936年10月19日,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先生,因病逝世於上海,享年55歲。

魯迅去世後,許廣平首先通知了魯迅的學生胡風,隨後,宋慶齡、馮雪峰等人紛紛趕來,經過幾個人一起商量,並徵得許廣平同意,擬定了一個治喪委員會名單,根據魯迅先生去世當天1936年10月19日上海《大晚報》所刊登的《魯迅先生訃告》上,治喪委員會成員13人名單,他們分別是:宋慶齡、蔡元培、內山完造、沈鈞儒、曹靖華、胡風、蕭叄、茅盾、史沫特萊、胡愈之、許壽裳、周建人、周作人。

魯迅先生去世後,當天就移至萬國殯儀館,從10月19日到安葬的22日這短短4天時間裡,前來萬國殯儀館瞻仰魯迅先生遺容的民眾絡繹不絕。10月22日下午1時50分,魯迅先生的遺體從萬國殯儀館出發,送往萬國公墓安葬。根據魯迅逝世一週年紀念時,蕭軍撰寫的《逝世經過略記》和《逝世消息摘要》二文記載,當時抬棺者16人,分別是:胡風、巴金、肖軍、黃源、鹿地亙、黎烈文、孟十還、曹白、周文、歐陽山、聶紺弩、肖乾、陳白塵、吳郎西、張天翼、靳以。

魯迅先生棺槨上覆蓋著“民族魂”旗幟,這16個民主人士和文藝界的翹楚,伴隨著“民族魂”的旗幟,抬著先生的棺槨,彷彿景仰著一個民族的精神象徵,充滿著崇敬之情。在棺槨抬往萬國公墓的過程中,上海各界數萬人自發前來為魯迅先生送行,隊伍綿延十幾公里,一度觀者塞途,交通擁堵,充分顯示出魯迅先生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魯迅的一生,是為民族精神建立追尋的一生,是對舊世界和麻木人性怒吼的一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他一生奮鬥不止、吶喊不止、批判不止的生動寫照,當他意識到大限將至,從容給妻子許廣平留下自己的遺囑,就是那篇有名的《死》。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但魯迅先生即便是在這個告,世界的遺囑裡,他也充滿率直的刻板,或者說古怪的怨憤:

1、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列。

2、趕快收殮,埋掉,拉倒。

3、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

4、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

是的,魯迅先生一貫如此,即便臨終,也是如此,所以他還在《死》一文中說:“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帝國的臉譜


要問當年魯迅先生去世後,究竟驚動了多少名人給他抬棺?首先我覺得應該要弄明白為什麼會有很多人去給他抬棺,從古至今很多人死了之後,出靈時都有很多人為之抬棺,上至帝王大夫下至土豪鄉紳,都出現過有上百人為其抬棺的事情,為什麼會這麼多人來抬了,首先我覺得肯定是對死者的肯定敬仰和尊重,其次很多時候抬棺的人越多而且抬棺的人地位身份越高就說明了這個逝世的人越尊貴,最後還有部分原因就是迷信,出靈時棺材不能落地,俗話說:慈棺落地為不捨,兇棺落地為不甘,便是如此。

那麼我們再來仔細說說究竟多少名人給魯迅抬棺了,其實這一直是個謎,查詢了很多檔案資料和文獻,然後發現《當魯迅先生逝世的時候》這本書裡面講到的是十三四人,而《魯迅先生紀念集》裡面提到的是十六人,《逝世經過略記》裡面記載的也是十六人,另外查詢魯迅先生去世當天的《華美晚報》發現裡面說到這樣一句話:“大批青年學生送魯迅入葬,14位作家親扶棺柩”。同時《申報》裡面記載的是“十二人扶柩出禮堂。”可見關於具體的人數一直沒有確定下來,後來經過採訪當年親自抬棺的巴金肖軍等人,總算有了大致的框架就是,在抬棺的整個過程中人數是有變化的,所以導致很多人有不同說法,比如看過巴金的一篇文章裡就說到,當時魯迅先生靈柩要放入墓穴時,很多同志都意識到這是最後的訣別,於是很多人跑過來把手伸到靈柩下,說要他說最後有16人也是有道理的。

春秋史社,悟空問答最專業的歷史領域專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歷史春秋網


記得小時候學過魯迅先生的文章,裡面有說他自己怕上學遲到,在桌子上刻了個“早”字,老師還表揚他,結果我也在自己的課桌上刻了個早字,卻被罵了,因為那是一批新桌子。直到現在我還怪那個老師,要是他當時鼓勵我,也許我也就是和魯迅先生一樣的文豪了。



言歸正傳,魯迅先生去世時56歲,正當壯年,我時常在想,要是他能經歷抗日戰爭,是不是又可以留下更多的文章,他怎麼面對自己那些日本友人?

1936年10月19日05點25分,文學巨匠魯迅在上海寓所去世,當日就移置萬國殯儀館,魯迅遺囑“除了親朋好友的錢,其他人一律不收”。由蔡元培、內山完造、宋慶齡、史沫特萊、沈鈞儒、蕭三、茅盾、胡愈之、胡風、周作人、周建人等十三人成立“治喪辦事處”,主要負責喪事的內外事務,維持秩序。



第一天有4462人和46個團體、第二天有2857人和團體68個前來瞻仰魯迅遺容,第三天統計不了,來的更多,三天下來多達萬人。從殯儀館到萬國公墓的路程大約有十多里,這這段路程,竟然沒有任何馬車經過,全部自發跟隨在靈柩後面,而為其抬棺者的來頭更是一個比一個大,有巴金、葉聖陶、張天翼、聶紺弩、胡風、蕭軍,還有蔡元培、宋慶齡、沈鈞儒、章乃器、李公樸、胡愈之、王造時等人,都是一些大有來頭的人。因為當時很多知名人物都前去幫忙抬棺,以至於後面具體有多少人抬過也不知曉了,有說12個13個14個甚至16個人的都有,其實幾十裡的路程,中間肯定也有其他人扶抬過又走了,具體多少人,叫什麼名字,有的都不知道了,因為沒有人具體統計過這些。




連當時的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孔祥熙都以個人名義送的輓聯:“一代高文樹新幟,千秋孤痛託遺言”。 蔣介石也命人用自己的名義敬獻花圈,這次文學巨匠就此與世長辭。


貓眼觀史


那是1936年的一天,在群星閃耀夜幕的時候,一顆明亮的恆星突然失去了他全部的生命源泉,帶著所能散發的最後一絲光芒,劃破了有些灰暗的夜幕,墜向了那無邊深沉的黑,一代文學巨擎的魯迅,在這一天伴隨著流星閃耀留下的最後一絲光芒,離開了這個他一直想改變的世界。



魯迅並不是他自己的真名,周樹人才是他原本的名字,只不過因為寫作的需要,他才起了這樣一個名字。

魯迅的鬥志以及為人處事

魯迅晚年的時候一直居住在上海這個民國最繁盛的花花世界中,雖然舉世物慾橫流,但這些虛浮的表面卻沒有矇蔽魯迅的眼睛,他總是能透過這虛浮華麗的表面,看到這世界最本質的醜惡,看到這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魯迅的批判精神是為我們所熟知的,他就如同一個好戰的鬥士一樣,向世界發出了他的挑戰。

但是很多時候大家可能都會被魯迅的表象給迷惑了,以為魯迅是全然不畏懼一切的,以為魯迅像所有頭腦發熱的憤青一樣,會不顧一切後果地向所有自己看不慣的人發出自己的咆哮。

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魯迅非常懂得做人,他只會攻擊這個世界黑暗的表面,而不會把自己的炮火集中在單獨、具體的人身上,這種方式並不是魯迅為人處道的態度,因此在有人要求魯迅用自己的原名攻擊蔣介石、討伐蔣介石的時候,被魯迅給拒絕了。

魯迅知道,如果自己攻擊蔣介石的話,那自己就不要想擁有安穩的日子過了,那時將會連累自己的家人跟自己受苦,正因為他這樣對事不對人的態度,收穫了很多人的好感與尊敬。

在魯迅去世的時候,蔣介石還特意派人給魯迅送了花圈,以示對魯迅的敬重。

魯迅人生的最後一段路

魯迅下葬的那天,有很多人過來為他送了行,他的學生、好友們為了陪他走過人生的最後一段路程,特意親自幫他抬起了棺。

他們一個個都是文弱的書生、沒做過苦力的成功人士,他們從來沒有做過抬棺這樣的事情,但是在魯迅去世的時候,他們卻放開了一切表面的束縛,做起了魯迅的抬棺人,由此可見他們對魯迅的敬重。

魯迅的棺材是從萬國殯儀館出發的,他們一路抬著魯迅的遺體,走了20裡的路,最後來到了上海郊外的萬國公墓。

無需他們動手,在他們到達的時候,周邊無數趕來送魯迅最後一程的各界人士們,紛紛動手在地上挖出了一個容納魯迅棺材的坑洞,在泥土的掩蓋下,魯迅的存在徹底與這個世界隔絕了,正如那被埋葬的花,再也不能看到它的豔麗。

不過魯迅的精神卻猶如火焰,在廣袤的草原上生生不息地燃燒著,至今仍有留存。

16個抬棺人

當時為魯迅抬棺的一共有16人,他們分別是:

巴金、胡風、鹿地亙、黃源、孟十還、張天翼、黎烈文、蕭乾、吳朗西、靳以、陳白塵、周文、蕭軍、聶紺弩、歐陽山、曹白。

原本抬棺只要12個人就可以了,但是因為走到最後,有些人實在太想在最後時刻對魯迅表達出自己的敬意了,所以途中就有數人加入了抬棺的行列中,在這個過程中,宋慶齡也搭了一把手。

而這些人中大多數是魯迅的作家朋友以及他的學生,此外還有一些社會的名流,當時要不是有著規定專人抬棺、以及空間太小的話,以周圍眾人對魯迅的尊敬,抬棺人必定不只這個數量。

所以說魯迅去世的時候,一般認定的抬棺人是有16人,其他人在這個過程中或許曾經搭過手,但是因為時間短促的原因,並沒有把他們計算在這個行列中,就這樣,在眾人的敬意下,魯迅走了,正如他所說的那樣,不帶走半點的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