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孫臏兵法》說了什麼?它和《孫子兵法》有什麼不同?

汪鶴真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孫臏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孫臏是孫武的後代,孫武就是孫子兵法的作者,孫臏與孫武隔了一百多年,孫武在春秋,孫臏在戰國。孫臏曾經和龐涓一起學習兵法,據說是師從鬼谷子,但這個只能是傳說,因為沒有歷史記載有說這個事情。

龐涓先出山,被魏惠王任命為將軍,魏惠王是魏文侯的孫子,魏武侯的兒子,這時候的魏國經過了魏文侯時期的李悝變法,是戰國時期最早變法的國家,所以實力很強。

龐涓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如孫臏,就偷偷的把孫臏請過來,孫臏來了之後,龐涓又嫉妒他,陷害孫臏,然後砍去孫臏的雙足,還在孫臏的臉上刺字,這樣孫臏就不能出面了。

齊國的使者到了魏都大梁,孫臏就偷偷的見了這個齊使,經過一番交談,齊使發現孫臏是個人才,然後就偷偷的把他送到了齊國,受到齊國將軍田忌的賞識,做了田忌的幕僚。

孫臏教田忌用下等馬去對齊王的上等馬,用中等馬對齊王的下等馬,用上等馬對齊王的中等馬,這樣兩勝一負,田忌勝了齊王。田忌就把孫臏推薦給了齊威王,齊威王就把孫臏當做老師,向他請教兵法。

魏國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打算用孫臏做主將,孫臏認為他受到酷刑,不適合做主帥,最終是由田忌做主帥,孫臏來做軍師。

田忌想率齊軍直接去救援趙國,孫臏認為魏國在趙國那邊肯定是精銳部隊,而留守魏國的一定是老弱之兵,所以只要攻打魏國,龐涓必定得回救,最終齊國在桂陵這個地方打敗了魏軍。

過了十三年,魏趙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龐涓一聽齊軍來援了,趕緊撤軍了。孫臏說,魏軍向來看不起齊軍,說齊兵膽小。兵法說急行軍,肯定會有人掉隊。那麼我們可以第一天弄十萬人的灶,第二天弄五萬人的灶,第三天做三萬人的灶。

龐涓每天都查看齊軍的灶數,發現原來十萬的齊軍只剩下三萬人了,很開心的說:齊兵果然很膽小呀,這才三天,跑了一大半呀。所以龐涓就把步兵主力拉在後面,率輕裝精銳,追擊齊軍,最後在馬陵這個地方受了齊軍的埋伏,魏軍大敗,龐涓拔劍自刎。

那《孫臏兵法》主要講了什麼呢?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有很大的區別在於,孫臏兵法講究道,在治國,治軍,制敵上面,一直強調這個道,孫臏覺得賞罰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道最重要,那麼道是什麼呢,道是順應民性。

另外孫臏兵法很講究時機,利用各種有利地形,才能戰勝敵軍。


歷史簡單說


據《漢書 藝文志》記載,《孫臏兵法》共89篇,另附戰圖四卷,可惜不肖子孫竟讓它在東漢末年就已經失傳了(曹操就沒見過)。於是從隋唐起學問家們開始質疑孫臏和孫武是否為同一人,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孫臏兵法》殘簡在山東銀雀山出土,千年聚訟,終於大白天下。


《孫臏兵法》是一本好書,它不僅講兵,而且講道,甚至還包括法家和早期陰陽五行學說在內,特別是其中“間於天地之間,莫貴於人。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的人本主義思想,以及貫穿全書的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觀點,在當時那個時代非常具有進步性。由此可見孫臏不僅是個優秀的名將、軍事理論大師,也是一個出色的哲學家、思想家,在這一點上他比龐涓強太多。

根據出土的“銀雀山漢簡”整理,,共收竹簡364枚,分上、下編,各十五篇。對於這批簡文,學術界一般認為,上篇當屬原著無疑,系在孫臏著述和言論的基礎上經弟子輯錄、整理而成,包括《禽龐涓》、《八陣》、《見威王》、《威王問》和《陳忌問壘》等;下篇內容雖與上篇內容相類,但也存在著編撰體例上的不同,是否為孫臏及其弟子所著尚無充分的證據。

我們現在來介紹《孫臏兵法》中的一些主要篇目,以管窺孫臏的軍事思想。

據《孫臏兵法 八陣》介紹,所謂八陣者,包括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行之陣,雁行之陣,鉤行之陣,玄襄之陣……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變換陣勢。佈陣的時候,每陣以三分之一的兵力為前鋒,三分之二的兵力為後續,中央兵少,四周兵多,陣間容陣,隊間容隊,皆侍令而動。開戰的時候,以先鋒攻敵,以後備壓陣。當敵弱且亂,則先以精兵攻敵。當敵強且治,則先以弱卒誘之。用車騎出戰時,亦分兵以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一在於後。地勢易則多用其車,地勢險則多用其騎,地勢厄則多用其弩,變換往復,存乎一心,攜手若使一人也。

善於使用陣式,並能提出系統的陣法理論,孫臏是世界軍事史上第一人。

而關於《孫臏兵法》中的《見威王》、《威王問》兩篇,記載的則是齊威王與孫臏經田忌賽馬後會面的談話,因為都是些很枯燥的軍事理論知識,這裡就不展開來說了。總之,針對齊王與田忌所提出的十六個超難問題,孫臏都對答如流,答得齊王心花怒放。歸納孫臏的十六個答案,主要包括如下四個軍事思想:

第一,“戰勝,則所以在亡國而繼絕世也。戰不勝,則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樂兵者亡,而利勝者辱。”戰爭乃是國家一等一的大事,一定要慎戰,不可輕易開釁,要打正義之戰,要有必勝把握,才能發動戰爭。像魏惠王那樣窮兵黷武四面樹敵是沒有好下場的。

第二,如何“強兵”?答曰“富國”。戰爭其實是整個綜合國力的較量。要想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只能努力發展生產,增強國力。富國強兵,才是戰無不勝!

第三:我強敵弱,則誘敵深入;敵眾我寡,則避實擊虛;敵我勢均力敵,則分散敵人,各個擊破;窮寇陣型不亂,不可輕率追擊;若欲以一擊十,則須攻其不備!

第四,“必攻不守,戰之急者也。”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制敵機先,方能爭得主動僅,先發制人,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消極防守是很難守的住的,比如齊國在戰國後期一味消極防守,結果被秦輕鬆所滅;再比如我國宋明兩代淪於異族之手,也是吃了消極防守的虧。

圖: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書中記載,當威王聽完了孫臏深刻的見解後,不由大聲讚歎道:“善哉言!先生論兵,真乃精妙絕倫,不能窮盡,寡人服矣!”

然而孫臏退出宮後卻對自己的弟子說道:“齊王田忌之問,幾知兵矣,而未達於道也。齊三世其憂矣!”看來齊王和田忌遠沒有達到孫臏所要求的“道”的標準,最多再強盛三代,恐怕就要走下坡路了。

唉,不愧是兵家次聖,孫臏所言,一語成讖。

而《孫臏兵法》中的《陳忌問壘》篇,主要記載了馬陵之戰中孫臏向主將田忌講解在馬陵設伏的方法。


馬陵離孫臏的家鄉山東甄城很近,孫臏從小在這裡長大,對這裡的地形再熟悉不過。這裡雖然丘陵連綿、林木茂密,但山勢舒緩,穀道寬闊,並不怎麼陡峭險隘,一般人是不會選擇這裡伏擊魏軍的,但孫臏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個設伏高手。

於是,孫臏命齊軍砍倒樹木,堆放在馬陵道兩旁,以阻緩魏軍前行,人為的將穀道變窄。又砍割荊棘,製成蒺藜,擺在馬陵道的出口處與山坡上,這就好比是護城河。然後把所有戰車一字排開在蒺藜後面,這就好比是城牆。再將大盾連起來豎在戰車上,這就好比是城頭的女牆。大盾之後,躲著一排持戈矛等長兵器的士卒,這是給馬陵道里的魏軍串糖葫蘆的。長兵之後,再立一排持刀劍等短兵的士卒,他們是幫長兵器士卒撿漏的。而在後面的山頂上,則埋伏滿了一萬弓弩手和數百投石機,這些都是遠距離殺手,到時候萬箭齊發,萬石盡滾,包準把這近十萬魏軍全給下了餃子!將集中火力運用到極致,這也是孫臏在戰國時代的創舉!就如諸葛亮伏兵殺張郃,以及兩千年後林彪平型關設伏、還有遼瀋戰役將重炮集中起來狂轟,原來都是對孫臏軍事思想的繼承與發揚。


在加緊修建埋伏工事的同時,孫臏又派出了幾百名偵察兵在離馬陵伏擊圈五里之外撒開來,這些偵察兵有的藏在樹上,負責從高處往下看,有的則藏在山下的草叢裡,負責從下往山上看,孫臏還給了每支偵查小部隊旗鼓,白天有敵情就揮旗,晚上有敵情就敲鼓。所有這些佈置,全都非常詳盡的記載在《陳忌問壘》篇中,對我們瞭解中國古代戰術思想幫助巨大。


千古名將英雄夢


孫子(孫武)和孫臏是同一個人還是兩個人,長期以來是有爭議的。其實《史記孫吳列傳》裡寫得很清楚:“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世傳其兵法。”

但是《孫臏兵法》很快失傳,歷代傳世的只有《孫子兵法》十三篇。從宋朝開始,陸續有文人懷疑史記這段記載的真實性。有人認為二者是同一人,有人認為孫武不存在,《孫子兵法》是孫臏所著,還有人認為此書源出於孫武,完成於孫臏。近代疑古風氣更盛,眾說紛紜。

1972年,山東銀雀山漢墓出土了一大批珍貴竹簡,其中就有中失傳1700多年的兵書《孫臏兵法》,同時還有與傳世兵書《孫子兵法》能基本相印證的竹簡,也就是兩部兵法同見天日,一下子澄清了歷史上孫武、孫臏確有其人,各有其書的歷史事實,解決了困擾史學界上千年的歷史懸案。

經過對竹簡的整理研究,文物出版社於1975年出版了簡本《孫臏兵法》,共收竹簡364枚,分上、下編,各十五篇。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中,收入《孫臏兵法》凡16篇,系原上編諸篇加上下篇中的《五教法》而成。1989年,竹簡發現者劉心健整理出版《孫臏兵法新編注釋》(河南大學出版社)。

《孫臏兵法》都說了什麼?與《孫子兵法》有什麼不同?這是不一樣的兩部書,內容當然是不同的。這裡貼全篇文字不現實,貼個兩部本的目錄比對吧:

《孫臏兵法》出土整理篇目為: 擒龐涓▪ 見威王▪ 威王問▪ 陳忌問壘▪ 篡卒▪ 月戰▪ 八陣▪ 地葆▪ 勢備▪ 兵情▪ 行篡▪ 殺士▪ 延氣▪ 官一 五教法▪ 強兵▪ 十陣▪ 十問▪ 略甲▪ 客主人分▪ 善者▪ 五名五恭▪ 兵失▪ 將義

《孫子兵法》篇目: 始計篇▪ 作戰篇▪ 謀攻篇▪ 軍形篇▪ 兵勢篇▪ 虛實篇▪ 軍爭篇▪ 九變篇▪ 行軍篇▪ 地形篇▪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間篇

《孫臏兵法》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孫子十三篇的軍事思想,是孫武戰略理論和戰略思想的進一步完善與發展,裡面很多內容有明顯的繼承關係。舉幾個例子:孫子《始計》: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孫臏《威王問》:威王曰:以一擊十,有道乎?孫子曰:有,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孫子《行軍》: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孫臏《八陣》:險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擊死。

孫臏兵法的發展,則體現在隨著時代進步,兵種和戰法都有了明顯不同,他兵法中提到的弩、投石機、騎兵都是戰國時期發展起來的,孫子兵法中提到的春秋車戰,在孫臏兵法裡已經明顯減少了。


森林鹿


《孫臏兵法》又稱《齊孫子》,已經失傳多年。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孫臏兵法》,是從銀雀山漢墓中出土的篇章,可能並不是全本,其中有一部分記錄了孫臏擒龐涓事蹟以及孫臏與齊威王、田忌的問答,另一部分理論性的篇章出現了“孫子曰”的字樣,但從上下文可以看出應該是反映戰國時代的歷史環境,從而判斷屬於孫臏兵法,另外還有一些兵法篇章,並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是屬於《孫臏兵法》。所以學者在整理《孫臏兵法》的時候分為上下兩編。一般來說上編更有可能是孫臏一脈的傳人編寫的兵法,而下編尚處於爭議之中。

之所以說《孫臏兵法》的上編更可能是孫臏一脈的傳人所寫,而不是孫臏本人所寫,是因為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僅限於田忌、齊威王,所談及的具體戰爭僅有桂陵之戰而沒有提及馬陵之戰。當時齊國還有一位名叫田盼的名將,但《孫臏兵法》對此人隻字不提,因此不像是孫臏本人的手筆。

孫臏兵法思想的核心,《呂氏春秋·不二篇》總結為“孫臏貴勢”。勢就是一種態勢,在戰爭過程中對於態勢的把控十分重要,涉及到兵力、武器、資源的調配佈局。《孫子兵法》已經提出了“任勢”的概念,也就是駕馭戰爭態勢的思想。孫臏則是在“任勢”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各種有利於創造有利於己方態勢的各種具體手段。比如兩軍相當的時候怎麼辦,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時候怎麼辦。戰場上的變化是瞬息萬變的,只要能抓住有利的戰機,就有可能將劣勢變為優勢。孫臏還注意利用各種地形制造有利的態勢,搶佔有利地形,攻擊處於不利地勢的敵人,從而取得戰爭的勝利。《孫臏兵法》可以說是在《孫子兵法》理論基礎上的發展和靈活運用。


大意覺迷


銀雀山漢墓解開歷史謎團

孫臏和孫武到底哪個是孫子?傳世的《孫子兵法》到底是孫武寫的,還是孫臏寫的?司馬遷記載的“孫子臏腳,《兵法》修列”,說的到底是誰?由於史料記載的缺失,孫子成為歷史上最大的謎團之一,這個謎團直到1972年山東銀雀山漢墓的發現,才解決了這個困擾中國人一千多年的謎團。

孫武和孫臏都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但是關於他們的存在,從唐代開始就一直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左傳》中沒有記載孫臏的事蹟,所以孫臏和《孫臏兵法》就是一種傳說;還有人說,《孫子兵法》是曹操改編的,是一部後世所做的偽書……但是歷史不存在猜測和假設,1972年山東銀雀山漢墓出土了5000多枚竹簡,這批竹簡包括《孫子兵法》、《孫武兵法》、《六韜》、《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元光元年曆譜》等珍貴先秦古籍,特別是同時出土了《孫子兵法》和《孫武兵法》一下轟動了全國。

孫武、孫臏都是孫子

孫武和孫臏都是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都被後人尊稱為孫子,兩人也都著有兵書,這些在漢代的史書中都有相關記載。但是後來,《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齊孫子》,即《孫臏兵法》失傳,只留下一部《孫子兵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孫武、孫臏、孫子,以及《孫子兵法》的概念就逐漸混淆了,大家只知道有一部《孫子兵法》。但是這個孫子到底是孫武還是孫臏,就不知道了。《孫臏兵法》到底存在嗎,也就成了歷史的謎團。1972年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的竹簡才將這個謎團解開。

我們說熟知的《孫子兵法》在這批竹簡中,也有在銀雀山發現。銀雀山漢簡的書寫年代比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要早得多。而且這批竹簡的出土最重要的是,發現了失傳了一千多年的《孫斌兵法》。這批實物也就是證明了歷史上有兩位孫子,孫武和孫臏都是“孫子”,而《孫武兵法》和《孫臏兵法》是兩本不同的軍事學著作。


公子想


《孫臏兵法》是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一批竹簡,與《孫子兵法》不同的是,《孫子兵法》有傳世十三篇,而《孫臏兵法》則失傳已久。漢簡《孫臏兵法》記載了孫臏在桂陵之戰取勝的故事,也有他和齊威王、田忌等人的問答,還有他闡述軍事理論的篇章。值得一提的是記載桂陵之戰“禽龐涓”,和《史記》記載不太一樣,龐涓可能死於桂陵之戰。

至於《孫子兵法》,除了傳世作品外,與《孫臏兵法》也一起出土了一批,其中又有《吳問》《地形二》《黃帝伐赤帝》等不見於今本的篇章。《吳問》講了晉國六卿田制和稅制的情況,《用間篇》“周之興也,呂牙在殷”後面有“燕之興也,蘇秦在齊”,也為我們對戰國史提供新的認識。

整體來說,《孫子兵法》之所以是古代兵書最不朽的一部,主要還是其是最早宏觀闡述軍事的戰略理論之作,而其他兵書都更偏重於具體的戰術方面。即使新出土的《孫臏兵法》,仍然無法取代《孫子兵法》的地位。


林屋公子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9b0cd74ff3c6efb6b883943dffeea2b8\

老鬼歸來


《孫臏兵法》說了什麼?它和《孫子兵法》有什麼不同?下面,我來解答這個問題。

《孫臏兵法》是中國古代的最著名中原軍事著作之一,也是《孫子兵法》後“孫子學派”的又一力作,是反映戰國時期兵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孫臏兵法》古稱《齊孫子》,作者為孫臏,先秦天下十豪之一。

1972年2月,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出土了竹簡本的《孫臏兵法》,這使失傳已久的古書得以重見天日。但由於年代久遠,竹簡殘缺不全,損壞嚴重。經竹簡整理小組整理考證,文物出版社於1975年出版了簡本《孫臏兵法》,共收竹簡364枚,分上、下編,各十五篇。對於這批簡文,學術界一般認為,上篇當屬原著無疑,系在孫臏著述和言論的基礎上經弟子輯錄、整理而成;下篇內容雖與上篇內容相類,但也存在著編撰體例上的不同,是否為孫臏及其弟子所著尚無充分的證據。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中,收入《孫臏兵法》凡16篇,系原上編諸篇加上下篇中的《五教法》而成,其篇目依次為:擒龐涓、見威王、威王問、陳忌問壘、篡卒、月戰、八陣、地葆、勢備、兵情、行篡、殺士、延氣、官一、五教法、強兵。

《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在本質上都是屬於兵書,也就是領兵打仗之法。這兩本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孫臏的軍事思想主要集中於《孫臏兵法》。孫臏特別重視道,這一點和《六韜》很相似,在《孫臏兵法》的治國、治軍以及治敵各個方面,孫臏都反覆強調道的作用。《孫子兵法》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名著。作者孫武,春秋末期齊國人。《孫子兵法》共有十三篇,包括計篇、作戰篇、攻篇、形篇、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等。孫武認為克敵制勝的決定條件是,從“五事”,既“道”-政治、“天”-天時、“地”-地理、“將”-將帥、“法”-法制及“七計”等。


懷疑探索者


作戰指揮這種事情完全是靠天賦和名師教導 戰爭的勝利取決於最高領導層的戰略意志 和國家的全力支援支持 以及指揮者的果斷堅強戰術素養和對士兵軍隊的極致領導 不管是孫子兵法還是孫臏兵法都是初級啟蒙的軍事認知教學書籍 他們唯一的區別就是孫子兵法更強調戰略以及戰術的應用 孫臏兵法更注重戰術的細分與作戰將領的臨場指揮與素質培養


道隱無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