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威海兩歲女童誤吞14顆巴克球 所幸已取出

兩歲女童誤吞14顆巴克球

醫生:發現孩子誤食異物應及時就醫,不要盲目催吐、催瀉

兩歲的女童樂樂(化名)因感冒去醫院就診,卻誤打誤撞被查出胃腸道里有手串狀的東西,後經手術取出。大家驚訝地發現,這些東西竟然是14顆巴克球(一種帶磁性的鋼珠玩具)。目前,樂樂已康復出院。

半月前的一天,家住文登區的樂樂因感冒多日未見好轉,父母送她去當地一家醫院就診。醫生在為其拍X光時發現,她的胃腸道里有很多球形異物積聚在一起。樂樂的媽媽一聽這個檢查結果,立馬想到樂樂姐姐經常玩的巴克球,就懷疑姐姐帶樂樂時,樂樂誤吞了巴克球。因為這種球帶磁性,容易吸附在一起。

當天上午,樂樂被父母轉至威海市婦幼保健院治療。“通過腹部X光片及上消化道造影我們發現,這些珠子緊緊吸附在一起,呈手串狀。”市婦幼保健院小兒外科副主任劉強說,當時,樂樂媽媽就肯定地表示,女兒吞服的一定是巴克球,吞服的時間至少兩天以上。

“巴克球不同於普通鋼珠,普通鋼珠對身體傷害小,可自行排出。而巴克球磁性很強,在人體內可隔著胃壁、腸壁吸在一起。這不但影響其排出,如果長期吸附,還會造成胃腸壁因受擠壓缺血而壞死,甚至多發穿孔。嚴重穿孔後,胃腸道內的食物殘渣、消化液進入腹腔,會引發腹膜炎、敗血症等危險很大的病。”劉強說,考慮到病情的兇險,醫院決定立即做手術。

由於巴克球表面光滑,用胃鏡的異物鉗很難將其取出。“孩子當時併發支氣管炎,咳嗽、咳痰症狀非常重,不能耐受長時間麻醉,一旦用胃鏡取物失敗,勢必要延長麻醉時間,增加麻醉風險。為保險起見,我們選擇了直接開腹手術。”劉強介紹說,手術進行了兩個小時,共取出了14顆巴克球。

“手術中,我們看見有3顆巴克球是隔著胃後壁和空腸上段的腸壁吸在一起的,它們已嵌到腸壁的肌層內,馬上就要貫通,一旦貫通,又會在其他部位形成新的吸附。”劉強表示,非常幸運的是,有一處巴克球隔著胃壁和空腸壁吸在一起的同時夾著橫結腸繫膜,而吸附點緊靠系膜上的結腸中動脈沒有受損。如果它們沒有被及時取出,時間久了,結腸中動脈可能會被擠壓不通血,導致相應組織供血不足而壞死,或是血管被穿破,導致兇險的腹腔內出血,甚至可能危及樂樂的生命。

劉強提醒家長朋友,一定要從樂樂的這次遭遇中吸取教訓,不要因疏於監護而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傷害,那將是父母心頭永遠的痛。

延伸閱讀

幼兒誤吞異物時常發生

劉強告訴記者,他們科曾接診很多誤吞異物的幼兒,而最常見的異物多為硬幣、紐扣電池、玩具零件、小珠子等。這些幼兒,情況輕者,經醫生簡單處理便可將異物取出或自行排出,情況重者,需手術才能將異物取出。

劉強介紹,誤吞異物的幼兒年齡多在6個月至3歲,誤吞原因很多,如孩子在進食時注意力不集中,使混在食物中的骨片、魚刺卡在食管裡;有的孩子喜歡把硬幣、紐扣電池等物含在嘴裡,在說笑、奔跑、受驚嚇或受外界突然刺激時,很容易將嘴裡的異物吞下。

提個醒

如何防範孩子吞食異物

日常生活中,有時候孩子誤吞異物,家長是不知道的。像那些表面比較規則的小東西,即使被誤吞了,在誤吞初期也不會有特別明顯的疼痛感,如果這時孩子不會表達,很容易被家長忽視。當被忽略的異物在體內不能自行排出而長期留於體內時,則可能造成病情趨向嚴重。所以,防範孩子吞食異物成了關鍵。

劉強介紹說,幼兒的口周神經比手的神經發育更早,幼兒大多會經歷“口欲期”,喜歡用嘴巴來探索世界,用嘴巴來嘗試能嘗試到的一切物體,以感覺東西的軟硬、味道與大小等。而這些,也加大了幼兒誤吞異物的風險。

那麼,家長該如何防範孩子吞食異物呢?劉強建議,最重要的是看好孩子的身邊物品。家中寶寶能觸及的地方,不要放細小物品,如紐扣、錢幣、小球等;家長給3歲以下的寶寶購買玩具時,要特別留意玩具盒裡有沒有小零件,要選擇適齡玩具、正規玩具;孩子玩一些小物件時,家長必須從旁陪伴,以防孩子吞食;另外,不要讓大孩子看小孩子。

孩子誤食異物,家長怎麼辦

劉強提醒,當家長髮現孩子誤食異物時,首先不要慌張或打罵孩子,不要用催吐、導瀉藥等方法,這樣可能更易發生危險,應及時瞭解孩子吞下什麼異物,吞了多久。

根據所吞異物不同,處理方式也不同。吞食下規則且表面光滑的小物件,如塑料小球、硬幣等,一般可以隨糞便自行排出,但為確保安全,還應送至醫院就診,由醫生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處理為好。如吞食下不規則的小物件,應及時送往醫院,由醫生判斷診治。如吞食水銀、電池等有腐蝕性的物品,更應及時送醫搶救。

“雖然臨床上大多數孩子誤食小異物都可以自行排出,但仍建議家長髮現孩子誤食異物後,送往醫院由醫生判斷、處理,不要自己盲目催吐、催瀉,或用饅頭噎等,以免操作不當造成二次傷害。”劉強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