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國現役的二代戰機還有多少?

036335


裝備數量統計問題,是筆者比較關注的領域,希望答案能讓你滿意。

中國的2代機分為殲-7系列和殲-8系列,當然,筆者會捎帶的談下強-5系列和飛豹系列。

以中國空軍約1800架左右的戰機規模,以前服役了上千架的殲-7系列,300來架的殲-8系列,幾百架的強-5系列,以及一些外購的蘇-27/30系列。2004年後,隨著國產3代戰機裝備規模越來越大,2代機也迎來了退役高峰期。

殲-10A生產高峰期,一個批次數量高達40架左右(圖為第6批編號40)

目前我軍裝備的3代戰機規模已達1000架左右,殲轟-7/7A飛豹戰機的規模為300多架,所以,很明顯,2代機加強5系列的總規模目前約為500來架。其中300多架殲7系列,100多架殲8系列,以及不多的強5系列。

新機的大量服役,代表著2代機的大量退役。這些年,我國3代機年服役數量高達60-80架,那麼是不是意味著,7年之後,我國就基本沒有2代機了呢?當然不是。

出於歷史原因,很多2代機生產比較晚,目前機齡還比較短。在殲7系列中,有200多架是1993-2000年生產的,有近百架是2004-2006年生產的。按照近30年的服役壽命,這些戰機離退役還早,全部退役恐怕要到2035年左右了。而在殲-8系列中,殲-8F、殲偵-8最晚甚至生產到了2012年,所以,你懂的。

8爺永遠不老,爭取幹到建-國百年。

可能會有人擔心,這樣會不會影響新型的3.5代,甚至是4代機的裝備?這倒不至於。因為大量的蘇27、殲11機體壽命不是很長(甚至低於或不高於殲-7/8的中後期型號),加上我國這些年訓練量很大(由於訓練任務的問題,3代機年訓練時間比2代機長許多),也逐漸接近了退役期,甚至部分用的“狠”的型號,比如蘇-27UBK已經退役了不少。所以,3代機也是有換裝任務的。

整體來說,各型戰機服役到啥時候,看具體需要了。想晚點退役就省著點用,或者延壽一下;想早點退役就多用用唄,或者直接退役,國外也是有不少例子的。


晨曦談兵


我國空軍2、3、4代機共存

我國空軍現役戰機種類包括了2、3、4代(第五代隱形戰機)多種機型,是世界上唯一一支大量2代機與4代機共存的國家(俄羅斯二代機已基本全部退役,只保留了大概不到40架的米格25偵察型)。

雖然我國三代機數量突破1000架,僅次於美國,但是我國依舊有大量的2代機在服役中。

二代機數量巨大,總計千餘架

目前中國還有多個二代機機型在服役,其中包括殲7系列,殲8系列,另外還有飛行員享受三代機待遇,實為二代機的JH-7(飛豹)系列,除了這些戰鬥機外,還有一定數量具備作戰能力的教練9型戰機。

▲殲7G

殲7系列自1965年首飛到2006年停產我國共生產了4000餘架,包括自用和出口。還有近500架左右服役於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這500架左右都是90年代後裝備的J-7E、J-7G、J-7EB/GB等。其中J-7E/EB現役250-290架左右,J-7G/GB現役110左右,另外還有一定數量的數量雙座殲7教練型。

▲殲8F

殲8系列已經於2012年停產,標誌著我國二代戰鬥機生產已經完全結束。早期的殲8已經全部退役,包括機頭進氣的殲8I型、早期的殲8B型等。現役的殲8主要是可以掛在中距彈PL-12的型號,例如殲8DF(殲8D按照殲8F升級的),殲8F,殲8FR(偵察型)。據美國蘭德公司報告,截止2017年我國殲8各型戰機服役數量在120架左右。

▲殲8F

▲殲8FR

記得飛豹剛服役的時候讓不少軍迷眼前一亮,雜誌上的圖片飛豹體型修長,載彈量大,不少人認為其已達到國際普遍的三代機標準,雖然飛豹特別是JH-7A飛控已達到三代機水平,但是受限制與發動機依舊未達到三代機,只能算是2.75代。飛豹戰鬥機於2017年停產,現裝備270架左右,裝備於海軍航空兵和空軍。

▲殲轟7A

另外一款具備作戰能力的二代機就是教練機山鷹(教練9)。據相關報道,截止2018年,現役山鷹包括普通型99架,綜合改進型39架(空軍型),海山鷹28架,共166架。到目前為止數量肯定還在增加,因為山鷹繼續生產中。山鷹之所以能獲得如此多的訂單,主要是由於JL-10進度落後導致,不過隨著2018年JL-10順利開始批量生產,山鷹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少,總數將會在200架左右。

▲山鷹空軍型

▲海山鷹

通過以上可以看出,我國現役二代機包括500架左右的殲7,120架左右殲8,270架左右飛豹和166架山鷹,共計1100架左右,數量和現役三代機數量相當。二代機已經不適應現代戰爭,雖然我國二代機經過各種改進提升性能,摸索新戰法,對三代機在特定的條件下有一戰之力,但終究戰場瞬息萬變,二代機已經很難應對,淘汰是必然。


軍備時刻


中國二代機數量多到讓人臉紅。

自去年底被軍迷親切的成為“小強”的強-5幾乎在一夜之間退役後,中國的二代戰機就剩下殲7和殲8兩個型號。至於殲轟7“飛豹”,從技術水平上說應該劃入二代機,但是飛豹的飛行員都是拿三代機津貼的。

我國是世界上罕見的同時裝備了二、三、四代機的國家。我國既有殲20這樣頂級四代機,也有大量的二代機。實事求是的說,殲7在現在和未來的空中作戰中已經沒有任何活路,目前維持殲7的機隊規模就是為了維持編制。

殲8是個悲劇,本來被寄予厚望,但是在一系列天災人禍後,作為一款二代機在2006年才達到預期規劃時的能力,而此時蘇27、殲11A、殲10A等一派三代機已經挑起了大梁。現在的殲8主要是依賴高空高速性能客串偵察機刷存在感。

飛豹老而彌堅,在剛剛結束不久的“航空飛鏢-2018”國際軍事競賽中力壓東道主的蘇34奪得戰鬥轟炸機組的冠軍。由於我軍裝備的飛豹幾乎都是2000年之後生產,機體較新、剩餘壽命較長,再加上對地打擊能力的要求比制空戰鬥機更寬鬆一些,在殲16大量鋪貨前,飛豹仍是我軍對地、對海金精確打擊的主力機型。

那麼上述這三種二代機數量還有多少呢?筆者通過查詢維基百科得到了一些數據供讀者參考。

圖是筆者在維基百科英文版查詢中國空軍條目後截的圖,維基百科將轟6、強5也計入戰鬥機。根據維基百科的數據,目前中國空軍擁有70架殲轟7、388架殲7、96架殲8、236架殲10、276架殲11(將蘇27算在內)、50架殲16、28架殲20、76架蘇30、24架蘇35。顯而易見的是,蘇35目前的數量是錯誤的,中國訂購了24架蘇35,目前到貨19架。另外,筆者覺得殲20的數量也過於樂觀。

這是維基百科中中國海軍海空兵條目下的截圖,根據維基百科的數據,目前海軍海空兵擁有30架殲7、47架殲8、24架殲10、72架殲11、21架殲15、24架蘇30、124架殲轟7。對於以上數據,筆者唯一有疑問的就是殲15的數量。維基百科給出的21架這個數字顯然就是部署在遼寧艦上的那個艦載戰鬥機團的數量(滿編24架,墜毀3架)。但是官方媒體已經曝光了第二個艦載戰鬥機團的存在,也就是即將部署在航母山東艦上的那個團。

這是央視在遼寧艦在西太平洋訓練的報道,讀者朋友們注意看左上角的數字,208號應該就是第2個艦載戰鬥機團的第9號機(因為從200開始),所以目前中國殲15的數量至少是30架。

將維基百科中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資料簡單加總,並把一些差錯糾正,中國目前戰鬥機的數量應該如下:

殲7:418架

殲轟7:194架

殲8:143架

殲10:260架

殲11:348架(包括蘇27)

殲15:30架

殲16:50架

殲20:28架

蘇30:100架

蘇35:19架

合計:1590架

總共接近1600架的龐大戰鬥機隊伍僅次於美帝,位列世界第二。但是應該看到,殲7、殲轟7、殲8這三種二代戰機的數量總計高達755架,也就是說我國戰鬥機數量雖然龐大,但是接近一半的飛機是基本上不適應未來戰爭的二代機。所以,在755架二代機面前,關於在殲20已經服役的今天、殲10、殲11這樣的三代機要不要繼續生產就不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了。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們空中力量的發展確實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是把真實家底晾出來,就會發現我們需要走的路仍很長,沒有任何得意自滿的理由。戰略空軍,任重道遠。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目前我國空軍作戰實力已經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在新世紀不但列裝服役了,第1款純國產三代機殲10,到現在更是服役了世界強國主流的第4代隱身戰機殲20。

而目前我國的三代機,如:殲10、殲11、殲16系列等三代機的服役數量早已超過1000架以上,就連殲20這樣更加先進的第4代隱身戰機,其在我國空軍服役的數量很可能也已經逼近百架左右。

那麼,我國空軍目前的三代機與4代機服役數量,實際上已經並不少,為何還要保留數量龐大的第2代戰機呢?

根據各大公開數據來看


,我國空軍二代機中的殲6戰機,在2010年就宣佈陸續退出現役,很可能到目前已經完全退出空軍作戰行列。因為殲6戰機的性能的確是太跟不上這個時代的空中作戰,就算是執行與小國接壤的邊境地區巡邏任務,很可能殲6戰機也已經老得開不動了。
而我國性能較好的殲7戰機,也是我國目前現役的二代機中數量最為龐大的,目前在我國的空軍序列當中,至少還有四五百架的殲7戰機還在服役。

而終極改進型號的殲7戰機,其性能很可能也已經摸到了三代機的門檻,保留這一定量的改進型殲7戰機戰機,能夠為我國與小國接壤的邊境地區最後貢獻出一點力量。

畢竟像殲20這樣的高級貨,肯定會首先部署在更加需要它的位置,對手也將會是世界型強國的空中作戰力量。

強5戰機在我國也早已在退役當中,聽說在去年已經全部退役乾淨。

而殲轟7“飛豹”,目前在我國的空軍與海軍序列當中,至少還有190架的殲轟7“飛豹”戰機還在服役。

個人感覺,因為我國的殲16戰鬥轟炸機服役的數量實在太少,所以在短時間內殲轟7“飛豹”戰機還不會退出現役序列。再加上“飛豹”戰機優秀的巡航性能,在很大一段時間內,飛豹戰機對應的機型就是俄製蘇24、與美式A10兩款戰機。


而我國的海、空軍還在使用的殲8型戰機,總共的數量大概是143架還在服役。而殲8型戰機的性能也是沒得說,早在我國三代機服役之前的我國領空,正是殲8“長鬚鯨”的天下。

根據小編去“度娘”的搜索來看,我國空軍與海軍航空兵全部的現役的戰鬥機,大概在1600架,其中包括750架左右的二代戰機還在服役。

頭條“軍器戰位”報道!

發佈:牧小明

作者 : 感謝我們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願世界沒有戰爭。

軍器戰位:關注每天為你講解軍事武器裝備知識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軍器戰位”每天講解軍事知識


軍器戰位


魂舞大漠認真仔細地查閱資料後,現在可以明白無誤地告訴大家,殲-6已於2010年正式退役,完全退出空軍作戰序列,殲-7數量多點也就是500架的規模,用於訓練和補充之用,不過隨著三代機數量的增加,每年都要退一些,後生產的機型已進入準三代水準,用到2035沒有問題;強-5還有一點,充其量也就是百把架,已有詳細的退役計劃,終改型號仍然要使用幾年,作為前線戰術打擊利器,仍然有一定的施展空間;殲-8數量不多,也就是200架的水平吧,不過殲-8-1型早就退得乾淨,100多架殲-8-2用做偵察和截擊,尚無明晰的退役計劃。“飛豹”嘛,說退役,以為尚早,三年五載看不到退役計劃,它生就一幅大長腿,是戰鬥轟炸機的主力,現在挑著大梁呢。一國空軍是否現代化,是有標準的,70%都是三代以上,可以說我國基本上達到了這一水平,沒有問題。能用堪用貴在實用,啥人啥打扮,過日子在於精打細算,我們奢侈不起,也從無要奢侈一把的感覺。看各國換裝全都這樣,不是有了新的,舊的全部視如敝履,全部扔了不要這叫什麼?敗家子。我們空軍過苦日子慣了,非常珍惜自己心愛的戰鷹。二代滿外裡,也就是800架的樣子吧,已經不多了。

七爺的命。發展得晚,大器晚成,通過一再改進升級,成為系列,已是11個型號的大家族,自打1966年到現在,見證了中國空軍成長,從性能不佳到成為準三代,當家主力,自然用心,可能有人想不到,曾經出口美國,打敗過三代機,因稱“小F-16”,2013年尚在出口,最後生產型每架1460萬美元,可能又是一個想不到,出口至巴基斯坦,曾經威風無限,打得三代機遍地找牙,開啟中國殲-7傳奇。技術性能已被髮揮到極致,因而出口和本國裝備數量相當龐當,據悉生產了2400多架,不過當年正式關掉了生產線,大有卒章見志的靚麗。現在的殲-7搞個訓練麼的,挺好;如果改造成無人機,性能自不低,想也可以。有人說趁早送人,早送早了,早送早好,不是這樣,殲-7遠沒有人們想像得那樣沒有用,戰機換代是要有個過程的,殲-7發揮個餘熱,夠實用也足以擔負這樣的使命,當然你非要拿它對抗四代機,一不公平二也不會,二代自有二代的使命,它要站好最後一班崗。

蔡國慶將就著用。曾經有那麼一說,空中美男子,帥呆了酷斃了,沒有三代以前正是最棒的飛機,各種三代機技術通過殲-8後期型飛機得到了研製和檢驗,作為三代機開闢者,多有功焉,現在看它雖非王者,但也在當年實現了空軍需要的性能設計,高空高速的截擊機,搖身又變為偵察機,沒有問題。所謂江山代有人才出,殲-8正是那一時代的引吭高歌者,做到了極致的開創者,成為自造戰機的第一個絕唱者,所以要將它退役,以其某些極佳的性能還難以割捨,如之發了瘋,沒有幾個追得上,快正是最大優勢,因而戀戀忘返。它是我們的英雄呀,碧血灑藍天,舉國奉之為寶。造得不多,也沒實現出口,那就自家先用著,無人說它不成,在現代空戰思想碰撞中發展的今天,是否高空高速真地退出天空,應該講還具不確定性,今者可以殲-8探索,看看還有多大的作戰空間,沒準這又是一種思維,也正未可知。

豹子難老。殲-8沒出口,豹爺也沒份,當年飛去俄羅斯,幾千裡航程,執行完演習任務沒有落地直接返回,這便是豹爺威風,俄因評定道,殲轟-7正是中國首架自主設計生產的相當優秀的飛機。有人詬議它的低空飛行性能,多次發生飛行事故,做了一款B型終究不了了之,然而魂舞大漠感到,這並不能證明什麼,一款飛機實用多年,通過不間斷的改進升級,將它的潛力開發已盡才算完成使命,乃可壽終正寢,以為“飛豹”才剛剛開始,把這種準三代構型的飛機,作為重型戰鬥轟炸機,完全可以借鑑美國A-10和俄蘇-24的幹法,它絕非是徘徊在技術邊緣的裝備,至今乃是大國空軍的當家主力,故而我們也是不捨的,定然要把戰鬥與轟炸兼具的機型推向技術的高峰,殲-16一出,豹爺可以仰天長笑一聲矣,雖未聞見血腥,但沒白活,為實現中國戰鬥轟炸機發展,成為一塊重要的墊腳石。


魂舞大漠


您好,我來回答您的這個問題。

欠賬太多了!

中國空軍目前處於歷史轉折點,特別是大批新一代主力戰鬥機的服役,比如殲-16、殲-10、殲-20隱身戰鬥機等,被網民稱為“軍中三劍客”,但就是“三劍客”,殲-20和殲-10的產能已經爆棚,每年殲-20量產24架,殲-10量產48架,但仍然替換了不了中國空軍的大量的二代機,而殲-16多用途戰機那麼點可憐的產量,再加上返廠率高的令人髮指,基本不指望用這個型號替換中國空軍大量的二代機。

現在一個問題,什麼是中國空軍的二代機:對於二代機來說中國空軍現在服役的當屬殲-7、殲-8戰鬥機是純粹的二代戰鬥機,目前殲-7戰鬥機在中國空軍數量還擁有至少400架,殲-8戰鬥機還擁有200多架,這些600多架戰鬥機撐起了中國空軍三分之一的編制,這些殲-7、殲-8戰鬥機的出現主要就是填補殲-6戰鬥機龐大的缺口,相對來說殲-7戰鬥機和殲-8戰鬥機要比殲-10、殲-20戰鬥機容易製造得多,甚至製造20架殲-7戰鬥機的時間,殲-10戰鬥機都不一定製造出來。就是因為簡單易造,所以在一定時間內大量裝備中國空軍。而殲-8還不一樣,殲-8是因為中國三代機數量不夠,蘇-27購買數量不足,只能繼續訂購殲-8戰鬥機,保持著一定戰鬥力。這就導致了中國空軍殲-8戰鬥機一直生產到2014年殲-8H最後一架,才結束。

這兩種戰鬥機現在都一個極大的問題:因為製造工藝問題,戰鬥機機體年齡已經到了極限,甚至很多必須要退役,那麼中國空軍這些二代戰鬥機的位置到底有誰來頂替,這是另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


南國軍情


我們的“二代機”北約稱之為“三代機”,目前我國殲擊機裝備數量為3100架左右,位居世界第三。但是,我國目前現役的2代和2.5代老舊機型有1400架左右,還有近150架早期的蘇27系列戰機急需更換,可以看出我國在先進戰機的產量和更換方面的壓力依然很大。

我國空軍目前裝備的機型,我們細數一下;

1、我國空軍裝備種類:目前我國是裝備戰機種類最全的國家之一,有殲擊機、轟炸機、運輸機、預警機、偵察機、電子戰飛機、加油機、殲擊轟炸機和種類繁多的直升機無人機組成。是世界上能夠自主研發、設計和製造各式飛機少有的幾個國家之一。

2、我國裝備的戰機數量:目前,我國裝備的殲擊機有;總數量為3100架左右,現役殲擊機數量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8500架,俄羅斯3800架。其中,三代和四代機數量超過了俄羅斯,為1400架,其中J10系列570架左右,J11系列760架左右(包括進口型 蘇27/蘇30蘇35系列戰機),J20在30架左右。

3、我國裝備的老舊機型:除去部分實驗機和教練機以外,我國目前還有近1400架2代和2.5代老舊戰機,分別是;300架強5、220架殲8、500架殲7和近350架殲轟7戰機。這些戰機基本上不適應現代化作戰能力,只能大多數是作為戰機數量的補充和培養初級飛行人才時使用,我國先進戰機的缺口依然很大。

4、我國戰機的產量:目前,我國戰機年產量大約為;成飛,70架殲10C和10架殲20系列戰機共計80架左右戰機,沈飛,50架殲11D/30架殲16戰機,共計產量為80架左右。另外,西飛產運20和轟6系列戰機為20架左右。我國各式固定翼戰機年產量為180架左右,相比美國的差距還是巨大的,美國一年光5代機產量就超過300架,美國各式戰機年產量為650架左右(包括殲擊機500架,運輸機、轟炸機等150架左右)。

5、我國裝備戰機的短板:目前,我國3代和4代戰機數量已經超過了俄羅斯據世界第二位,先進戰機的年產量也已經超過俄羅斯是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我們與世界第一的美國存在的巨大差距,我國在先進戰機的裝備數量、產量、種類和質量上和美國都有巨大的差距,尤其在航空發動機的差距是巨大的,在先進的4代機產量上都有差距,美國的F35年產量是300架而我國 殲20是不足20架,目前,我國在運輸機、加油機、預警機和轟炸機方面缺口是巨大的。由於我國在大型運輸機研製方面的滯後,致使在大飛機改裝平臺上的缺口巨大,據統計,我國需要大型運輸機400架左右,大型加油機100架左右,大型預警機50架左右。這些都需要大型運輸機平臺來支撐,大飛機改裝平臺急需600架左右,而我國西飛運20年產量只有10架左右,即便是以後產量有所增加,軍用大飛機平臺的缺口依然較大。我國現役大型運輸機只有50架左右,而美國是800架,俄羅斯是230架,印度也有大型運輸機150架左右,大型加油機,我國只有區區5架,美國是200架。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第三軍事強國,軍費開支是俄羅斯的4倍,一年下水、舾裝和建造戰艦噸位是韓國海軍的總噸位,可以說,西方列強軍事力量加在一起也不是我們的對手,但是,我們與世界第一的美國的差距還是巨大的,我們在戰略轟炸機、大型運輸機、戰略核潛艇、大型航空母艦和航空發動機方面與美國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東義義


按照戰鬥機數量來看比較的,中國空軍已經超越了俄羅斯,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總數達到接近1500架作戰飛機,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是第二代戰鬥機,特別是殲7系列、殲8系列和強五,殲轟7的話,雖說不少人將其定義為二代機,但是其技術很多都是3代機才有的,而且在海空軍的地位都很重要。這些戰機佔據了空軍一部分編制,在新戰機替換前,這些老戰機還是要繼續服役的。

殲7戰鬥機是我國在蘇聯米格21的基礎國產化和改進的,特徵是高空高速,三角翼佈局,進過大量改進,已經改到殲7E\\G系列,雙三角翼佈局,低空近距離機動性得到大量的改進,據說改得連俄羅斯人都認不出。按20年的服役年限,目前還在現役的基本上是後期生產的J-7E(部分升級成J-7EG)及J-7G約300來架,在緬甸邊境衝突中,殲7也被部署到前線,震懾緬軍,還是可以發揮餘熱的。

而出口到巴鐵的殲7P,也曾經參加美國的紅旗軍演,與F-22有過較量。

殲8是我國第二代高空高速戰鬥機,最大速度2.2馬赫,在F-22服役時,軍迷論壇還曾經流傳著殲8如何戰勝F-22的辛酸段子,憑藉的就是殲8的高速。殲8修長的機身使得其在國內有“空中美男子”的美譽。殲8的基本型現在已經完全退役,也就是機頭進氣的殲8I及其改進系列,現在服役就是殲8II、殲8D/F和殲8偵察型,其中殲8偵察型是目前我軍唯一的戰術偵察機,依靠其2.2馬赫的速度,經常在臺灣海峽上演偷窺好戲,而對方根本來不及反應。殲8還是中國空軍最先擁有加油能力的國產戰機

此外還有大約百來架左右的殲教7,以及少量的強5,強五基本上算是報廢了,就是說在1500架作戰飛機中,大約有700架左右的二代機,,比例不小了,但是也不能一下子說退役就退役,全部換成殲20,咱不是美國,沒那多錢,其實二代機也不是沒有用,像殲7這樣的還大量出口國外。除了美國,日本、俄羅斯、印度、越南等國都是裝備這大量的二代機,像印度、越南等國的米格21還不是中國殲7的對手,就連北約第三大空軍的土耳其還不是大量裝備F4等二代機,所以殲7、殲8最終肯定是要退役的,但是退役前發揮餘熱,震懾一下週邊宵小還是可以的。


巴爾幹尖刀


現役的二代戰機中包括:殲7系列、殲8系列、殲轟7、少量的強5。這些戰機中有:1993年才開始生產的殲7E,總共生產了大約200架;殲8B/D,總共生產了大約100架;在2005年前後,我國空軍又開始裝備了部分殲7G、殲8H、殲8F戰鬥機。

殲轟-7A戰機編隊巡航

殲7E、殲8B、殲8D戰鬥機,後來我軍又對其進行了結構延壽、性能升級——換裝了新型雷達(脈衝多普勒雷達)、武器系統、電子設備等。升級後,殲7E編號改為殲7L,殲8B、殲8D升級之後編號改為殲8DF、殲8H。殲轟7、殲轟7A,屬於殲擊轟炸機,強調對地、對海打擊能力,並具有超視距攻擊能力,共生產了250架。二代機中,還有少量的強5,類似於俄羅斯的蘇24攻擊機的性質。



殲轟7機群,有點“大象漫步”的架勢

我軍現役二代機數量大約在700—800架之間,包括以上各型戰機。在2017年的CCTV—4的《今日關注》節目中,透露了:現役二代機數量在800架左右,隨著三代半戰機的入役,肯定還有二代機已經退役的,因此估計二代機的現役數量在700—800架間。二代機現役數據很難掌握:服役到期的,老化嚴重的,沒必要進行大修的……


殲8機群

至於殲7、殲8系列戰機,在現代戰爭中已經難以勝任未來的作戰任務,替代它們的是殲10系列、殲11系列、殲16等三代、三代半戰鬥機。殲10的最新改進型殲10C,不僅是一款空優戰機,還強調了其對地、對海的打擊能力,可以說是:一款空戰能力相當強大的多用途戰鬥機——最新型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武器系統、國產渦扇10B發動機、電子設備等等。

殲10C戰鬥機

殲16就是一款殲擊轟炸機(西方稱為:戰鬥轟炸機,比如美國的F—15E),雙發、雙座、多用途戰鬥機,屬三代半戰機。其作戰航程更遠,達到3900公里;作戰半徑更大,1500公里;超視距攻擊能力,新型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強大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擁有12個掛點、載彈12噸……根據公開信息,殲16就是為了替代殲轟7系、強5戰鬥機,提高我軍在多用途方面的作戰能力,可以更好的應對世界局勢變化。

殲16戰機

目前,這些二代機已不在堅守一線,根據去年的公開報道:一架殲8戰機被改為偵察機 。這說明我軍正考慮這些未到退役期的二代機的出路問題:即補齊了我軍在偵察方面的短板,又可讓其發揮餘熱。可以肯定的說,隨著四代機、三代半機的入役,這些二代機勢必逐步退出人們的視線。


儒道之主


我們的殲-10系列戰鬥機已經服役10多年了,距離首次引進蘇-27戰機也快30年了,就連殲-11、殲-16這樣的先進三代戰機也開始滿地走了,然而我們空軍裡面卻仍然有數量不少的二代機在服役,目前我國空軍擁有現役戰鬥機(殲擊機)的總數在1700~1800架次左右,其中超過1000架次的都是三代機和四代機(殲-20,數量不多,但是保守估計起碼也已經兩位數了,具體不知),二代機的數量則是在700~800架次左右!

這些二代機裡面主要機型有殲-7系列、殲-8系列、殲轟-7系列(200多架的強-五去年已全部退出現役),其中殲-7系列戰機的數量大約是238架,包括殲-7G、殲-7E和殲教-7A這三款戰機,均已經是2線預備戰機殲8系列戰機總數約96架,包括有殲-8、殲-8B、殲-8D(狀態好的用殲-8D和殲8H的配件升級後為殲8-DF、殲8-DH)、殲-8F、殲-8H、殲偵-8F和殲-8EG,殲-8系列戰機目前也早就開始慢慢退居2線了;殲轟-7系列戰機數量約為350架,包括殲轟-7和殲轟-7A兩種機型。

其實大家不要覺得在三代機縱橫、四代機初露崢嶸今天,二代機就已經完全失去了作用(嗯,我的八爺永不服輸),現在是和平時期,很多時候是用不上三代機的,

目前我國除了東南沿海等要地的戰備值班是用三代機以外,很多非重點地帶還是使用二代機,因為二代機的日常維護成本遠遠低於三代機,這是出於實用主義的考慮,畢竟我們現在還不像美國那樣財大氣粗,還有就是進行空中戰術推演的時候,我們目前還需要二代機,雖然現在已經開始慢慢用三代機替代了,但是也不能一蹴而就;最後就是使用二代機來當高教機使用了,因為目前我們國內的高教機數量還不是很夠!

最後再說幾句,現在一群人的思維很奇怪的,我一說自己國家空軍規模世界第二,是僅次於美國的,就總是有一些跪久起不來的傢伙出來拿我國的二代機數量說事,我就搞不懂了,二代機的數量空軍規模有什麼影響?跟空軍實力又有什麼關係?難道二代機多,我們那1000+的三代機就是擺設了?我就問問現在有幾個國家能拉出1000+三代機的?除了中美俄三國之外還有哪個(俄羅斯還不確定)?不好意思,500+以上的貌似都沒有,然後我還想問一句,又有哪個國家能拉出700+二代機的?貌似除了我們之外一個都沒有。

因此,中國空軍實力世界第二有什麼疑問?不管是規模還是體系化能力我們樣樣都不缺,至於有些傻子說實戰經驗的,我就問問現在有哪個國家有跟大國空軍交手的實戰經驗?美國都沒有,別拿中東地區說事,連基礎防空都沒有的地方有什麼好說的,一打起來,憑藉我們的規模,就算初期吃了虧,後面也能很快適應戰爭形式,建議以後那些牧羊犬噴之前先動動腦子,還天天日本空自多厲害,就那百來架老掉牙的15姬送菜都不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