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地球上有個角落叫波弗特,那裡曾經有12個小夥子面對白萬大軍

地球上有個角落叫波弗特,那裡曾經有12個小夥子面對白萬大軍

​戰爭結束的時候,人們總會在戰場上清理一些東西,這個工作量是很大的,也很艱鉅。但實際上只有兩樣東西最難清理,一是屍體,二是旗幟!

——《波弗特》​

波弗特城堡,一座始建於12世紀的十字軍要塞。幾百年來,幾經爭奪,幾度易主。血雨腥風的洗禮為它平添幾分神秘色彩,儼然成為“英勇”的代名詞。1982年,黎巴嫩戰爭首日,歷經一場激烈、充滿爭議的激戰後,以色列國旗最終飄揚在要塞上空。18年後,面對公眾的不滿與抗議,以色列政府最終決定撤離黎巴嫩。

地球上有個角落叫波弗特,那裡曾經有12個小夥子面對白萬大軍

​電影一段字幕過後,緊接著就是波弗特的全景鏡頭,沒有宏偉的堡壘,就一個土山頭。電影描述了駐守這裡的士兵:一群帥哥,20出頭,稜角分明,挺拔健壯。這個年紀,應該在校園遊蕩、談情說愛、聽搖滾,可惜他們只能在間歇的炮彈襲擊下,守著這個破山頭,站崗。

地球上有個角落叫波弗特,那裡曾經有12個小夥子面對白萬大軍

​雖是一部藉助於政治歷史背景的影片,但導演約瑟夫·斯達卻沒有站在任何立場上表述觀點,而是淡化了政治氣氛,客觀而人性地呈現了一段往事和特定的人物狀態——2000年以軍撤離波弗特前夕,駐守在要塞的以軍士兵獨特的經歷和心路。在這個18年前以軍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山頭上,駐守的士兵們因相關協定,被明令不準撤退,不準反擊,幸運的話能活到完全撤軍的那一天,不走運的話只能成為對方導彈的活靶子。

地球上有個角落叫波弗特,那裡曾經有12個小夥子面對白萬大軍

​大多數士兵對此已習以為常,年輕的臉上流露出疲憊麻木甚至是迷惘的呆滯神情,雙眼也逐漸失去了神采,對生命和生存本身充滿了無望感,最重要的是,作為一個軍人的信念和渴望正在逐漸消退,他們困惑於為何而戰,也不知道為何而守,更不知道這最後的一班崗要延續到何時?何況,他們撤離的道路上近來被敵方佈滿了地雷,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敵方鋪設地雷的方式還是向以軍學習的。

地球上有個角落叫波弗特,那裡曾經有12個小夥子面對白萬大軍

​在現實戰爭中,普通人的生命得不到尊重的現象屢見不鮮,往往高層和政客的幾句話或權衡利弊的決定就能決定普通士兵的生死。在撤離時,波弗特要塞只留下12個人佈設炸藥、做最後的清理,可是,那個最終的命令卻遲遲下達不了,原因是內閣不肯表態,於是那12個被越來越密集的恐懼折磨的人又多熬了些時日。離開時,那塊記錄著18年前“英勇之士”名字的鐵牌,無論如何也拆除不了,里拉茲意味深長地嘆道:“也許他們願意留在這裡。”

地球上有個角落叫波弗特,那裡曾經有12個小夥子面對白萬大軍

​終於得到了命令,炸藥被引爆了,在里拉茲等人最後的矚目中,波弗特堡這個承載著太多歷史和血腥的地方結束了它的使命,火光過處,崩裂坍塌,硝煙瀰漫,十分壯觀,那塊記錄著曾經英勇事蹟的鐵牌也在爆炸中消散,一如當初佔領此地的枉費一般。沖天的火光和震耳的炸裂聲,無不在暗示著當初的攻打和如今的撤離一樣,都是那麼的無稽,而那些為此付出生命代價的人,只能如滿天的灰塵般跌落在不知名的角落。

地球上有個角落叫波弗特,那裡曾經有12個小夥子面對白萬大軍

​導演只是客觀記錄這一切,如果他有什麼觀點的話,可能要表明攻打和撤離波弗特是一出真實的荒誕劇。片中兩次提到,18年前的攻佔似乎是一個失誤的指令,而如今的撤離也是朝令夕改混亂不堪。永遠的無奈,高層的幾句爭吵就決定了底層個人的生死。

這裡沒有火爆場面香豔美女,這裡只有波弗特,地球一個角落的日常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