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7 在安溪僻壤的小山村裡,也有這麼一座古老的土樓!

在安溪僻壤的小山村裡,也有這麼一座古老的土樓!

土樓是以土作牆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築,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從遠處看,龍通的土樓更像個古堡,呈正方體,高約20米。外牆灰白色,屋頂是磚瓦結構,是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右側也有一個拱形門,外牆石基厚約2.3米,土牆厚近2米,青石砌成的側門牆有1米厚,堅固異常。

在安溪僻壤的小山村里,也有这么一座古老的土楼!
在安溪僻壤的小山村里,也有这么一座古老的土楼!

安溪縣感德鎮龍通村是個偏僻的小山村,四面臨山,位於永春與安溪兩縣的交界處。村中至今還完整地保留著一座近400年的大土樓,氣勢雄偉。遠遠地看到土樓,便使人產生一種要走進村寨的感覺。

在安溪僻壤的小山村里,也有这么一座古老的土楼!
在安溪僻壤的小山村里,也有这么一座古老的土楼!

進入土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座三層樓閣式古民居,一口常年的古井,一個陳舊的香爐。

在安溪僻壤的小山村里,也有这么一座古老的土楼!

土樓內有廂房72間,總共三層,一樓建有糧倉、廚房等各式功能區,最多時住了3000多人。經過測量,土樓長、寬各有29米,佔地面積有近900平方米,加上二樓三樓,建築面積有2000多平方米。

在安溪僻壤的小山村里,也有这么一座古老的土楼!

在三樓的每一間隔房裡,大部分都會有這麼一張古床,這便是以前所住人家的床吧。聽當地的村民說,在15年前,最後一家居民搬走後,土樓再無人居住。十幾年沒人居住、打掃的房間,居然很乾淨,除了稻草外,沒有看到一張蜘蛛網。

在安溪僻壤的小山村里,也有这么一座古老的土楼!

蓑衣,在古時候的下雨天時,他便是那時候人們的雨傘,它不但可以遮風避雨,也可遮羞掩醜。名稱來由 起源古老,用一種叫“蓑草”編織的像衣服一樣的雨具,蓑衣的名字由此而來。

在安溪僻壤的小山村里,也有这么一座古老的土楼!在安溪僻壤的小山村里,也有这么一座古老的土楼!

在土樓裡,還有這這些古老的器具,這些都是原先住在土樓裡的居民所用,至今還保存著,就是有些破舊了,但卻不影響他的美觀。

在安溪僻壤的小山村里,也有这么一座古老的土楼!

這是土樓的主人許阿伯,雖已不在土樓里居住,但也經常回到這裡看看,回想往事。

在安溪僻壤的小山村里,也有这么一座古老的土楼!
在安溪僻壤的小山村里,也有这么一座古老的土楼!

阿伯也時常會給孩子們講解土樓裡一些老物件的用途。還記得香甜軟糯的餈粑嗎,便是用這個石磨一下一下打出來的,Q彈的嚼勁,味道好極了。

知道土樓的來源嗎,在本地有一種這樣的說法,土樓來源於“土樓媽的傳奇”。

土樓媽的傳奇

在安溪僻壤的小山村里,也有这么一座古老的土楼!

“土樓媽”是龍通村蓮山李氏,少年時嫁入許家。相傳當時李氏的父親也很富有,糧食就裝了很多個倉庫。建設土樓期間,“土樓媽”向其父求助,其父同意開一個糧倉供她使用。但是一個倉庫的糧食遠遠不夠,“土樓媽”便使出瞞天過海的辦法,將所供的稻穀磨成米,再將穀殼投回原糧倉。然後告訴父親,所開糧倉遭老鼠破壞,皆是穀殼,其父半信半疑,只好取出鑰匙,再供一倉糧食給她。兩倉庫的糧食為土樓的建造提供了保證。“查某仔賊”說的就是這段故事。

相傳土樓建造時,“土樓媽”的父母從不曾探訪。土樓落成時,其父看到土樓如此高大宏偉,擔心李氏子孫遭受許氏後人欺負,唉聲嘆氣。“土樓媽”見狀,當場跪地向天發誓,子子孫孫不欺負蓮山李氏後人,不僅如此,土樓落成後,“土樓媽”還送給了父母許多白銀,時常陪伴二老左右,盡心盡力孝敬,為他們養老送終。此後,許、李兩姓幾百年來都是和和睦睦。

據稱,在建造土樓時,“土樓媽”夜以繼日不曾停歇,3年才梳洗一次頭髮。土樓工程建設之久,工程之浩大,事務之繁忙,可見一斑。建造如此大的土樓,得到鄰里的幫助和支持是至關重要的。當時全村上下不管男女老幼都自覺前去幫忙,為建設土樓出了一份力。而只要搬一塊小石頭,“土樓媽”也都會盛一碗米飯作為回報,“土樓媽”因此得到了鄰里的好評。

在安溪僻壤的小山村里,也有这么一座古老的土楼!在安溪僻壤的小山村里,也有这么一座古老的土楼!

這是後人為土樓媽和子嗣們設立的靈堂

在安溪僻壤的小山村里,也有这么一座古老的土楼!在安溪僻壤的小山村里,也有这么一座古老的土楼!

這個土樓位於安溪縣感德鎮龍通村,有對這個古老的土樓感興趣的,帶上自己的親朋好友相約一起走進土樓,看看這擁有300多年曆史的古老土樓吧。

在安溪僻壤的小山村里,也有这么一座古老的土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