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 淺析《紅樓夢》中客居對女子性格的影響

淺析《紅樓夢》中客居對女子性格的影響

淺析《紅樓夢》中客居對女子性格的影響

《紅樓夢》中有三位客居女孩,她們因為從小在賈府所處的客居狀態之不同,而養成了各自不同的性格!從這三位可憐的女孩身上我們不難看出,從小的生活居住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多麼深遠!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也是一個特定時代整個社會現狀的一個縮影。但對於失去父母、失去自己家庭的舊社會中的客居女子來說,她們的性格、她們的命運又將會有怎樣的發展呢?

讀過《紅樓夢》的都知道,林黛玉是在幼年期就寄住在賈府的孩子。第三回說到:林黛玉拋父進京都。黛玉之父想託賈雨村帶其女入京,如海道:“天緣湊巧,因賤荊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無人依傍教育,前已排男女船中來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

那女學生黛玉,身體方愈,原不忍棄父而往,無奈他外祖母致意務去,且兼如海說:“汝父年將半百,再無續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及小,上無親母教養,下無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減我顧盼之憂,何反雲不往?”黛玉聽了,方灑淚拜別,隨了奶孃及榮府幾個老婦人登舟而去。在黛玉小時候第一次進京,她就知道賈府不是尋常之地,小說第三回就交代了:林黛玉因此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恥笑了他去。

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館楊州城”中,人回:“蘇州去的人昭兒會來了。”鳳姐急命喚進來問情況,昭兒回到:“二爺打發回來的。林姑老爺是九月初三已時沒的。二爺帶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爺靈到蘇州,大約年底就回來……”鳳姐向寶玉笑道:“你林妹妹可在咱們家長住了。”從此,林黛玉就真的長住在賈府了!直到她去世也沒離開過賈府、大觀園。

林黛玉顯然屬於“寄住性客居者”,她多愁、多疑、不自信。 她在年幼的時候就喪失了雙親, 成了毫無依靠的孤女, 只有一位有著微薄血緣關係的外祖母可以投靠。雖有著外祖母的疼愛,但終究還是孤苦伶仃、寂寞無助、寄人籬下。在薛寶釵還沒進賈府、林如海還健在之前,她是這樣的:今黛玉雖客寄於斯,日有這般姐妹相伴,除老父外,餘者也都無庸慮及了。

第二十六回寫黛玉因見寶玉突然被賈政叫去,不知是為薛蟠邀請,怕出啥事,於是晚間去看寶玉,正好之前寶釵也去了,晴雯因跟碧痕吵了架在生氣,不知道是林黛玉來了,就賭氣沒給她開門。書中這樣寫到,林黛玉氣怔在門外,回思一番:“雖說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樣,到底是客邊。如今父母雙亡,無依無靠,現在他家依棲。如今認真淘氣,也覺沒趣。”可見那時,高傲的林黛玉已知道忍耐了!

自己在賈府的客居現狀天資聰穎的黛玉一直都心存芥蒂,第四十五回寶釵勸黛玉每日用燕窩熬粥養身,黛玉對寶釵說了推心置腹的一番話可以看出。“……你看這裡這些人,因見老太太多疼了寶玉和鳳姐兩個,他們尚虎視眈眈,背地裡言三語四的,何況於我?況我又不是他們這裡的正經主子,原是無依無靠投奔了來的,他們已經多嫌著我了,如今我不知進退,何苦叫他們咒我?”後她又說“我是一無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紙,皆是和他們家的姑娘一樣,那起小人豈有不多嫌的。”

浅析《红楼梦》中客居对女子性格的影响

薛寶釵是隨其母兄為了待選入京都的,話說薛蟠打死馮淵、奪了英蓮,竟往京都而去,一為送妹待選,二為望親,三因親自入部銷算舊賬,再計新支——其實則為遊覽上國風光之意,閤家到京。

賈政便使人上來對王夫人說:“姨太太已有春秋,外甥年輕不知世路,在外住著恐有人生事。咱們東北角上梨香院一所十來間房,白空閒著,打掃了,請姨太太和姐兒哥兒住了甚好。”薛姨媽正要同居一處,方可拘緊些兒子,若另住在外,又恐他縱性惹禍,遂忙道謝應允。又私與王夫人說明:“一應日費供給一概免卻,方是處常之法。”王夫人知他家不難於此,遂亦從其願。從此後薛家母子就在梨香院住了。直到薛寶釵嫁給賈寶玉,寶釵也沒離開過賈府!

薛寶釵顯然屬於“ 借住性客居者”,她不肯管閒事、不肯得罪人,替鳳姐管家期間亦不如探春管事,大觀園抄撿後迅速離開是非之地。因為是借住親戚家,所有吃穿用度都是自己家的,比較有主動權!雖然在黛玉口中,薛寶釵的情況與自己不同。第四十五回黛玉說完自己的客居狀況,寶釵道:“這樣說,我也是和你一樣。”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親,又有哥哥,這裡又有買賣土地,家裡又仍舊有房有地。你不過是親戚的情分,白住了這裡,一應大小事情,又不沾他們一文半個,要走就走了。”不過,由此看來薛寶釵對自己的客居身份也是早有認識的!

第五十七回中,寶玉聽說黛玉最近每天熬粥的一兩燕窩都是寶釵送的,就想告訴黛玉她們倆都是客居者,不好一直用人家的燕窩,誰知上次沒說完被趙姨娘打擾了。紫鵑想起這事來問,寶玉說:“也沒什麼要緊。不過我想著寶姐姐也是客中,既吃燕窩,又不可間斷,若只管和他要,太也托實。雖不便和太太要,我已經在老太太跟前略露了個風聲,只怕老太太和鳳姐姐說了,我告訴他的,竟沒告訴完他。如今我聽見一日給你們一兩燕窩,這也就完了。”

還有大觀園抄檢之後的第二天,薛寶釵就藉口家中有事搬出了大觀園,並且之後一直不肯入住大觀園,也是她敏感於自己的客居身份使然!說是自己家僕人請假,母親又生病,出去照顧兩日,但卻叫人不要給她留房子,這實際就是不打算再進住大觀園的了。可見客居的薛寶釵是敏感的!

浅析《红楼梦》中客居对女子性格的影响

史湘雲在賈府是沒有固定住處的,她每次來都與不同的姐妹同處一室。例如第二十回,寶玉和寶釵玩笑,忽見人說:“史大姑娘來了。”寶玉聽了抬身就走。寶釵笑道:“等著,咱們兩個一起走,瞧瞧她去。”這一回中是第一次正面描寫湘雲出現在賈府。這次“湘雲仍往黛玉房中安歇”。第三十一回 ,至次日午間,王夫人、薛寶釵、林黛玉正在賈母房內坐著,就有人回:“史大姑娘來了。”一時果見史湘雲帶領眾多丫鬟媳婦走進院來……寶釵笑向周奶媽道:“周媽,你家姑娘還是那麼淘氣不淘氣了?”周奶媽也笑了。迎春笑道:“淘氣也罷了,我就嫌他愛說話。也沒見睡在那裡還是嘰嘰呱呱,笑一陣,說一陣,也不知哪裡來的那些話。”從迎春說的話可以推斷湘雲到賈府後也跟迎春房間睡過。第三十七回,當大觀園的姐妹們開海棠詩社時,寶玉催著老太太把湘雲接過來,那次湘雲一口應承第二天要作東開詩社。史湘雲道:“明日先罰我個東道,就讓我先邀一社可使得?”眾人道:“這更妙了。”因又將昨日的與他評論一回。至晚,寶釵將湘雲邀往蘅蕪苑安歇去。由此可見湘雲在賈府來往頻繁,但居無定所,她人緣極好又很受歡迎,所以經常夜宿賈府!

史湘雲顯然屬於“偶住性客居者”,因賈母喜歡,自小經常接家小住,在賈府沒有固定房間,有時跟迎春住、有時跟黛玉住、有時跟寶釵住。雖然為人也謹慎懂事,但亦有直爽不受閒氣的資本。有一次她拿戲子比黛玉,被寶玉勸住,她很生氣,立即讓丫鬟收拾東西要回家去。

史湘雲從小父母雙亡,寄養在自己的叔叔嬸嬸家,生活得也不如人意,得虧老太太喜歡她,經常接來賈府小住,才使湘雲的童年、少年生活多添了不少樂趣!

第三十二回講到襲人讓湘雲幫忙給寶玉做鞋子,寶釵知道後笑著對襲人說:“你這麼個明白人,怎麼一時半刻的就不會體諒人情。我近來看著雲丫頭神情,再風裡言風裡語的聽起來,那雲丫頭在家裡竟一點兒作不得主。他們家嫌費用大,竟不用那些針線上的人,差不多的東西多是他們娘兒們動手。為什麼這幾次他來了,他和我說話兒,見沒人在跟前,他就說家裡累的很。我再問他兩句家常過日子的話,他就連眼圈兒都紅了,口裡含含糊糊待說不說的。想其形景來,自然從小沒爹孃的苦。我看著他,也不覺傷心起來。”

第三十六回最後一段,史湘雲穿的齊齊整整的走來,告辭說家裡打發人來接她。史湘雲眼淚汪汪,見有他家人在跟前,又不敢十分委屈。還是寶釵心內明白,他家人若回去告訴了他嬸孃,待他家去又恐受氣,因此倒催他走了。湘雲又把寶玉叫到跟前,悄悄的囑道:“便是老太太想不起來我,你時常提著打發人接我去。”據此看來,史湘雲客居在賈府的確比寄住在嬸嬸家快樂、幸福!

史湘雲在賈府也真是非常受歡迎的,尤其是寶玉待他如親妹妹一般。第三十七回講到大觀園裡起了個海棠詩社,宋嬤嬤去給湘雲送東西,湘雲得知她們開了詩社,急的了不得,回來學給襲人聽。寶玉聽了立身便往賈母處來,立逼著叫人接去。賈母因說:“今兒天晚了,明日一早再去。”……次日一早,便又往賈母處來催逼著人接去。直到午後,史湘雲才來,寶玉方放了心……

關於史湘雲的客居在第七十六回,她與黛玉凹晶館聯詩時就有提到,當湘雲談到她們的不如意時,黛玉笑道:“不但你我不能趁心,就連老太太、太太以至寶玉探丫頭等人,無論事大事小,有理無理,其不能各隨其心者,同一理也,何況我們旅居客寄之人哉!”

客居的環境對人的性格發展是有必然影響的。所有的客居者都必須要“隱忍”——隱藏情緒、忍讓別人!要想做到這兩點,姑娘們就必然要改變自己的真性情。比如林黛玉因“隱忍”而敏感、悲苦,只好整天以淚洗面!

薛寶釵因“隱忍”表現得沉著、圓滑!寡母軟弱, 只知一個勁兒的垂淚悲嘆。寄居賈府, 雖說禮遇有加, 但“終究是外人”, 人情事理少不得小心應付。黛玉可以恣情任性, 說罵就罵,想諷就諷, 隨時可以生氣, 立馬就能珠淚噴湧。寶釵不能, 她必須“以理御情”, 必須學會壓抑。

史湘雲因“隱忍”而表現得乖巧、活潑!在史湘雲聽天知命的無奈中,仍有著一份面對宿命的隱忍、堅強。史湘雲與林黛玉不同, 首先是她對環境懷著僥倖心理與依賴情緒, 然而, 舊式大家族的漸趨衰落以及它本身的虛偽性使她不可能獲得更多的溫情與愛撫, 她終於發現自己的孤獨了。最終,樂觀率真的史湘雲也沒能逃脫悲慘的命運安排!

總之,在舊社會, 人性是被束縛的, 人們的思想、靈魂是被禁錮的;人們都要恪守封建禮教信條。不僅賈府和大觀園中以上三位女孩,舊社會里所有的女性都只是附屬品和客居者,從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和主動權!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微信公眾號,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旨在提供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資訊傳播、政策宣傳、知識普及、資源展示、學術交流等服務,為業界、學界和公眾搭建交流、互動、分享平臺。

文藝研究

《文藝研究》雜誌創辦於1979年5月,由文化部主管、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是大型綜合性文藝理論月刊。《文藝研究》以“引領學術潮流,把握學術走向,加強學術交流,擴大學術影響”為辦刊總方針,強調現實性與學術性、前沿性與基礎性、學理與批評的有機統一,提倡中國視野、中國問題、中國氣派,廣泛容納文學、藝術各領域不同觀點、不同方法的優秀研究成果。

媒介之變

從移動互聯網世界的劇烈媒介迭變,觀察未來世界的面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