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德國工業基礎為何這麼好?

律師尹宗堯


這個問題,有本事的可以寫本書,愚只能談些個人觀點,當拋磚引玉了。德國工業基礎來自以下幾點:

1、長期而穩定的產權政策。即使經歷二次大戰,德國工業裡面相當一部分還是來自於家族式的傳承。當然二戰毀掉了很多,但是德國工業迅速的恢復了元氣。有些企業的歷史可以追溯百年。恆產者恆心,一個螺絲釘數千項工藝指標,靠一代人幾十年是不夠的,所以在工藝和技術的積累上,德國具有連續性。德國當然在產權上犯過錯誤,比如希特勒對於猶太人的掠奪,讓愛因斯坦等去了美國,從而使得部分科技能力流失。但是至少在1945年之後,產權是穩定的。

2、國家支持的科研。科研也和產權政策有關,只有保護了知識產權,企業才有動力去創造新技術,因為專利制度的關鍵就是一段時間合法的壟斷,利益十分巨大。但是光靠私企研發,投入和產出是不足的。於是德國就有研究院模式。一個公共的學院體系的研究院模式,私人可以在研究院裡面僱傭科學家,租借實驗室搞研發。如果一家企業資金不足,那麼幾家企業一起搞科研。國家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僱傭科學家和租借實驗室,但是國家的成果出來之後成為德國的公共資產,關鍵技術一旦突破,所有的德國企業都可以應用這個專利技術。這樣,科研陣地戰的資金投入方面就沒有障礙,小企業可以有很好的技術壁壘。

3、完善的工程師培訓體系。挖掘機技術哪家強?這是中國的職業培訓,感覺我們的培訓大多數是技能主導型的,而大學校園裡面都是紙上談兵為主。而德國的工程師教育體系以實踐為主,學校經常和企業聯合培訓工程師,工程師學習的第一天開始主要目的地就是在車間,而不是圖書館。德國的工程師在世界範圍內很受歡迎,因為專業知識體系非常的完備。

4、高效廉潔政府。德國並不是完全自由市場經濟國家,和美國有本質不同,政府配置一定的資源,比如政府主導的工業4.0。但是在眾多配置資源的政府中,德國人是比較高效的。在自由市場經濟理論裡面普遍認為市場是最高效的資源配置的手段,而計劃會讓效率降低。但實際上並非完全如此。當然這一點經濟學家可以好好爭論,市場必然還是高效手段,但是政府配置也同樣必不可少,關鍵是效率。

5、歐洲一體化的虹吸效應。歐洲一體化最大的受益者是德國,人才資源,都被吸引到這塊區域,但是這也要分開了看。德國一開始就有各種優勢,這些優勢吸引了其他歐洲國家的人才,即使依然存在國與國之間的壁壘,這些優勢依然是存在的。所以並不是因為歐洲一體化德國才強大,而是因為德國本來強大的工業基礎,對歐洲一體化產生了資源虹吸效應。

最後說一點,中國的工業體系其實並不脆弱,我們的工業體系非常的完備,長三角,珠三角的民營企業功不可沒。我們不缺乏工業基礎,但是,一方面我們的企業還很年輕,沒有出現積累效應,另一方面我們的高端技術依然不夠強,這需要研發體系的改革。國人不必厚此薄彼,經歷幾十年,超越德國並不困難。這是個人小看法。


凱恩斯


德國製造早就深入人心,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世界新工業其實是起源在英國,隨後法國緊跟步伐。德國人發現自己落後於英法的時候,也是很著急,於是開始發展自己的工業,很多技術都是偷取英國和法國的技術,科技間諜起源於那個時候。

同時也開始學習科技研發,重視人才培養,實行嚴格的管理制度,自然就會快速的發展,並且在很多方面技術處於領先的地位。所以在一二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的工業就很先進了,工業發展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很多領域都是世界性的,工業基礎的強悍就再自然不過了。

中國也在學習過程中,將來的中國一定會趕超德國,但是需要時間,為中國加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