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信陽:唐朝貢品毛尖,五雲兩潭一寨|和茶一起生活的地方

信陽,河南省最南部的城市,位於淮河上游,對,就是秦淮河那個淮河。這是一個很像南方又有暖氣的城市(好氣哦)。

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信陽也被稱為“江南北國、北國江南”。作為中國最顯著的南北分界線的標誌地,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在這裡交融,形成了信陽獨特的人文環境。

歷史悠久,氣候適宜,山青水美

讓茶在這片土地生根發芽。

信陽:唐朝貢品毛尖,五雲兩潭一寨|和茶一起生活的地方

信陽茶區

中國人喝茶的歷史幾乎和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一樣長。而位於中原地區少有的氣候適宜的信陽早在東周就因為生態優勢而成為了產茶區。

唐朝開始,茶葉生產發展開始進入興盛時期,信陽已成為著名的“淮南茶區”,所產茶葉品質上乘,列為貢品。1987年,考古學家在信陽固始縣出土的古墓中發掘有茶葉,考證距今已有2300多年。公元760—780年間,茶聖陸羽編寫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把全國盛產茶葉的13個省43個州郡,劃分為八大茶區,信陽歸淮南茶區。北宋時節蘇東坡謂:“淮南茶信陽第一。”西南山農家種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閩以下。

信陽:唐朝貢品毛尖,五雲兩潭一寨|和茶一起生活的地方

信陽毛尖

歷史上,信陽毛尖主產於溮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和羅山縣(部分鄉)一帶。元代和明代,由於茶稅過重,茶葉生產開始衰落。

“毛尖”一詞最早出現在清末,本邑人把產於信陽的茶葉稱為“本山行尖”或“毛尖”,又根據採製季節、形態等不同特點,叫作針尖、貢針、白毫、跑山尖等。清末,受戊戌變法影響,李家寨人甘以敬與彭清閣、蔡竹賢、陳玉軒、王選青等籌集資金,先後興建了元貞(震雷山)、宏濟(車雲)、裕申、廣益、森森(萬壽)、龍潭、廣生、博厚等八大茶社,開墾茶園餘畝,種茶40多萬穴,茶葉生產逐漸復甦。信陽毛尖獨特風格的形成是在20世紀初期,由於“八大茶社”注重製作技術上的引進、消化與吸收,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快速發展,逐漸改進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藝。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為“信陽毛尖”。

信陽:唐朝貢品毛尖,五雲兩潭一寨|和茶一起生活的地方

綠茶之王—信陽毛尖

1915年,溮河區董家河鎮車雲山生產製作的茶葉與貴州茅臺同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此後,產於董家河鎮“五雲山”、溮河港“兩潭一寨”、譚家河“一門”(土門)的茶葉定名為信陽毛尖。

自此,信陽毛尖成為“綠茶之王”,信陽也被稱為了“中國茶城”。

名茶靠的是口感而不是外形。

透亮不渾濁,高香無青草氣,甘醇爽口不緊澀。

只要是名茶,就免不了有以次充好的事兒。“小渾淡”事件就給信陽毛尖造成過巨大的損失。

信陽毛尖原本是採葉子的。1982年,河南省供銷社制定信陽毛尖地方標準,最高標準就是一芽一葉,也沒有哪項標準是採單芽的。

正宗信陽毛尖外形條索緊細、圓、光、直,銀綠隱翠,內質香氣新鮮,葉底嫩綠勻整,一般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

信陽:唐朝貢品毛尖,五雲兩潭一寨|和茶一起生活的地方

採摘毛尖

大概在2000年的時候,一方面,茶商將“毛尖”從字面上誤解為“尖芽”,認為毛尖以芽頭為佳品。正宗信陽毛尖還未開採時,外地茶商已經將外地早產茶葉炒製成芽茶,空運至信陽,以信陽毛尖的名義低價售賣,加上芽茶外觀耐看,代理商紛紛採購芽茶,導致正宗信陽毛尖門庭冷落,甚至被認為是假毛尖。

信陽毛尖茶湯渾濁的原因:綠茶信陽毛尖的小芽本來就未發育成熟,芽中茶多酚等物質尚在積累階段,這麼嫩的芽要炒好本身就不容易,還要追求芽小,那隻能對茶葉進行長時間揉捻了。要是以前傳統手工製作,那還好點,現在都是機器揉捻,更加容易揉捻過度。揉捻過度就會導致茶毫脫落,茶毫脫落導致茶葉破碎,泡茶的時候自然茶湯渾濁。

此外,只有高溫炒制的茶葉才會形成多孔結構,這種結構有利於泡茶時茶葉中的物質析出。

信陽:唐朝貢品毛尖,五雲兩潭一寨|和茶一起生活的地方

茶葉炒制

但為了要保證綠茶信陽毛尖茶葉做得小,茶葉必須進行低溫炒制,低溫炒制導致茶葉物質無法析出,茶葉泡起來味道自然就淡了,而且因為低溫炒制還導致茶葉喝起來帶有青草氣和青澀味。

好的正宗的信陽毛尖必須:透亮不渾濁,必須高香無青草氣,必須甘醇爽口不緊澀。

如今,不少信陽本地茶農茶商正在努力呼籲迴歸正宗信陽毛尖的傳統,以口感而不是外形來定信陽毛尖的品質標準。

茶詩之源

信陽毛尖茶詩頌來更是上口。

信陽毛尖到底好不好?有多好喝?小編的話大概不夠有說服力,詩人的文筆要好得多。

品茶

明代祖籍信陽的王星璧最有雅興,帶上冬天存好的雪和茶具,在龍潭凍瀑前,“衝風卻酒帘”,賞景喝茶,覺得“尚應供自足,更合謝朱炎”。《龍潭凍瀑》

春天的桃花開了,清代張培金覺得,桃花和茶色在一起更有春天的感覺哦,連茶水也更香醇了呢。忍不住感慨“可惜品題無陸羽,年年只好待遊人”。 《三仙缸》

春天除了桃花美,茶園景色更是美。那個喜歡遊山玩水的信陽知州張鉞所描述的“信陽八景”中,專門描述了震雷山的茶園景象“篆絲重疊吐,簇練立空懸。散作崇朝雨,滿山溉茶園。” 《雷沼噴雲》

“五雲兩潭一寨”

高山雲霧出好茶

信陽毛尖的原料則主要來自信陽西南大別山,俗稱“五雲兩潭一寨”,即車雲山、連雲山、集雲山、天茶藝表演雲山、雲霧山、白龍潭、黑龍潭、何家寨。

五雲兩潭一寨

俗話說,高山雲霧出好茶,“五雲兩潭一寨”海拔均在300—800米之間,所產毛尖茶質量最優。一是高山雲霧多,光照適宜,短光波的藍、紫、紅光易被葉綠素吸收,增強光相助用,使茶葉含有富厚的有機質,茶葉味香濃。二是高山霧濃,空氣溼潤,芽葉持嫩性強,粗纖維少。三是高山日夜溫差大,茶葉經光相助用積貯物質,有效積聚多,故高山茶葉味濃郁。四是高山林茂,枯枝落葉多腐敗為土,有機質富厚,土層深厚鬆軟,偏酸性,有利於茶樹生長。五是空氣、水質潔淨,很少汙染,茶葉質量純正,無雜味。

歷史上,信陽毛尖主產於信陽市、信陽縣和茶藝培訓羅山縣一帶。據查證,信陽毛尖奇特氣勢派頭的形成是在20世紀初期,清代季邑人蔡竹賢提倡開山種茶,隨後出現了元貞(震雷山)、廣益、裕申、宏濟(車雲)、博厚、森森(萬壽)、龍潭、廣生等八大茶社,生長茶園面積有400餘畝,逐漸改造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藝。

信陽:唐朝貢品毛尖,五雲兩潭一寨|和茶一起生活的地方

信陽山水

新中國創建以後,國度對生長茶葉生產極為重視,接納了一系列幫助步伐。特別是改造開放以來,隨著科技的生長,信陽毛尖的產量和質量均有很大提高。信陽產茶歷史悠久。唐代已被列為全國聞名淮南茶區主要產茶縣之一。1936年《重修信陽縣誌》稱:“本山產茶甚古,唐地理志謂義陽(今信陽縣)土貢品有茶。蘇東坡謂‘淮南茶信陽第一。在清代,信陽毛尖的奇特氣勢派頭即已定型。

可以說,信陽毛尖的香氣裡藏著的都是信陽山水人文的內秀。

人文信陽

豫風楚韻,茶香四溢

說起信陽,很多人都會想起一個詞“豫風楚韻”。戰國時期,平橋區曾為楚國別都,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楚相春申君誕生於信陽,是上海、蘇州等地人文始祖,出生於此的楚國令尹(丞相)孫叔敖,助楚莊王稱霸,為戰國時期最著名政治人物之一……中原文化與楚文化在這裡交融,迸濺出耀眼的火花。

信陽:唐朝貢品毛尖,五雲兩潭一寨|和茶一起生活的地方

楚相春申君

信陽作為“中原第一僑鄉”因歷史上有四次較大規模人口南遷,其後裔又逐漸播遷至閩、粵、臺、港、澳、東南亞和歐美各地。

信陽又有“唐人故里,閩臺祖地”和“中原第一僑鄉”之稱,也享有著“全球華人最嚮往的十大根親文化聖地之一”的美譽,

每年承辦由中國僑聯主辦的“中原(固始)根親文化節”是數百萬信陽人乃至閩臺人民的感情所在。

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信陽大地哺育了眾多歷史名人:一代名相孫叔敖(今淮濱縣人),造田興水,使楚國富甲一方,他設計並主持修建的期思陂(bei),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項大型水利工程。唐代“開漳聖王”陳元光(固始人)、“閩王”王審知(固始人),把中原文明傳播到福建、臺灣等地。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一代文豪何景明(今溮河區人),是明代“前七子”的領袖。

信陽:唐朝貢品毛尖,五雲兩潭一寨|和茶一起生活的地方

司馬光砸缸

“亡羊補牢”、子路問津、司馬光砸缸、宋世傑告狀、息夫人三年不語等歷史故事都發生在信陽。

悠悠楚韻的薰陶下,流落在信陽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非常豐富,信陽民歌、羅山皮影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光山縣的文殊鄉更是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大鼓書、花鼓戲、彩繪泥塑、剪紙、布雕、羽飾等民間藝術也展現出濃郁的大別山民俗風情。

出生在茶鄉的百姓,世代與茶香為伴,對茶頗有研究,來到信陽,隨性走進一戶人家,主人家都會端出熱氣騰騰的香茗,“茶倒七分滿,留下三分是人情”,這“人情”二字,體現了好客的信陽人對遠方貴客的尊迎。

信陽:唐朝貢品毛尖,五雲兩潭一寨|和茶一起生活的地方

信陽值得玩

1

雞公山

雞公山是塊風水寶地,它位於大別山西端與桐柏山緊密相連,如果把蜿蜒千里的大別山和桐柏山比喻成兩條巨龍的話,那麼雞公山就是這兩條巨龍口中璀璨的寶珠,“二龍戲珠”自古就是中國民族象徵吉祥的神話,希望雞公山之旅給你帶來吉祥、帶來萬福。雞公山有“青分楚豫、氣壓嵩衡”之美譽,歷史上與廬山、北戴河、莫干山並稱中國四大避暑勝地。

早在一千四百年前的北魏時期,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文字記載,其後眾多名人騷客、達官顯貴、富商巨賈也來山遊玩,文人們留下了大量的讚美詩篇。上世紀初,平漢鐵路通車以後,洋人蜂擁而至,二、三十年代達到鼎盛,經過百餘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供人們旅遊度假的風景區。

雞公山不但南北文化交融十分明顯,而且更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的內涵。早在上世紀初,雞公山先後有二十三個國家的近千名外交官和傳教士以及國內的軍閥巨賈,曾來此興建了300幢風韻殊異的度假別墅和園林。這些多民族、多國別的建築群落,依山就勢,交相輝映,儼然是“萬國建築博覽會”。在全國山嶽型風景區中也是數一數二的。

信陽:唐朝貢品毛尖,五雲兩潭一寨|和茶一起生活的地方

信陽:唐朝貢品毛尖,五雲兩潭一寨|和茶一起生活的地方

2

西九華山

信陽:唐朝貢品毛尖,五雲兩潭一寨|和茶一起生活的地方

西九華山旅遊風景區位於陳淋子鎮境內,北依淮河,南靠大別山,為國家AAA級景區,觀賞面積80平方公里,目前已開發多個景區、近百個景點,是中原地區最大的集“茶、竹、禪、山水情”為一體的生態旅遊勝地。

信陽:唐朝貢品毛尖,五雲兩潭一寨|和茶一起生活的地方

西九華山旅遊風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並有多處原始森林;整個景區主要以萬畝茶園、竹海、森林、湖泊和峽谷瀑布群為主體,以佛教文化為內涵,以豫南民俗為基調,形成茶、竹、禪三位一體,山、水、情天人合一的景觀特色。

3

靈山寺

靈山寺始建於北魏孝帝延興四年(公元474年),距今有1500餘年歷史,為佛教傳入中國所建最早寺院之一。其地山勢奇偉,林木蔥茂,寺宇掩藏。千年古剎靈山寺旁依少華山,唐朝起寺院改為“靈山”。該寺地處豫鄂兩省之間,是官營建的寺院之一。

靈山寺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勝地。靈山寺是一座頗為奇特的寺院,院內既有僧又有尼,唐代的建寧公主就曾在靈山寺出家為尼,這一制度也是我國佛教界的一大奇觀。到了宋、明兩代,皇帝曾多次親臨靈山,足見靈山佛教文化的源遠流長。

信陽:唐朝貢品毛尖,五雲兩潭一寨|和茶一起生活的地方

信陽:唐朝貢品毛尖,五雲兩潭一寨|和茶一起生活的地方

靈山舊有“七寺三庵”,其中靈山寺建於北魏孝文帝延興四年(公元474年),為中原四大古寺之一。靈山自古香火繁盛,高僧輩出,名播海外。千百年來,“靈山三奇”——廟門東開、僧尼同寺、帶髮修行在佛教界獨樹一幟。唐明皇之女建寧公主曾在此出家為尼。明太祖朱元璋三上靈山,開大明三百年基業,敕封靈山為“皇山”、靈山寺為“國廟”、住持僧陳大用為“金碧峰禪師”,御賜半副鑾駕、金瓜、斧鉞,親筆御題“聖壽禪寺”匾額。清康熙51年,靈山寺住持杲英赴印度研究佛學,成為印度佛教界一代宗師。1962年,印度總理尼赫魯專程拜謁靈山寺杲英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