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在古代,胡椒真的可以當錢花嗎?


比錢更好用,能給公務員開工資,能給男朋友買房子。

奴這床後茶葉箱裡,還藏著四十斤沉香、二百斤白蠟、兩罐子水銀、八十斤胡椒,你明日都搬出來,替我賣了銀子。——《金瓶梅》第十六回

以前看《金瓶梅》都是一路翻頁,直奔主題,後來漸漸被其“博大精深”所折服,看得就更加細緻了。比如上面這段就很有意思,講當時李瓶兒琢磨著改嫁,想給男朋友西門大官人買房子。以前看覺得太胡扯了,一個女子在床後面屯了80斤胡椒,是準備吃到天荒地老嗎?

而且她那隨身空間般的黑科技茶葉箱里居然裝了三百多斤的東西!

後來才看到這些香料啥的最終居然一共賣了380兩銀子,讓西門慶可以闊氣地在清河縣買了一處“門面二間,到底四層”的房子,而這棟帶兩間門面的四層樓,才費了120兩。

這才體察到瓶兒對西門大官人的真心——看看現在,多少女朋友都是等車子房子票子全到手了才考慮生兒子的?這《金瓶梅》裡的胡椒簡直就代表了明朝時期的愛情啊!

因為蘭陵笑笑生寫的雖然是宋朝,但實際上書裡描寫的民俗和風土人情全是明朝中葉的事情。

當時珍貴的胡椒還被大明直接拿來當錢用——戶部把胡椒按高價折算成官員的俸祿或者用來賞賜官兵。

《瀛涯勝覽》裡記載永樂年間蘇門答刺國的胡椒100斤賣銀一兩,而當時明朝政府折算成俸祿的時候,一般是按每斤10到20兩銀子來計價,結果導致胡椒甚至比銀子還值錢!

明成祖朱棣開開心心地用胡椒發工資,賺到手軟,可是那時候拿到胡椒的小公務員,可能要去鄰居家敲門了:“我家有胡椒,想和您借點肉吃個燒烤,行不?”


胡椒為什麼在古代能被拿來當錢用?

胡椒在歐洲歷史上,長期都充當貨幣,胡椒袋在古代歐洲就是鉅富的象徵,而“他沒有胡椒”也常用來形容一個無足輕重的底層草根。

而在離原產地近得多的我國,歷史上有關胡椒最早記載出自西晉司馬彪的《續漢書》:

“天竺國出石蜜、胡椒、黑鹽。”

而晉書《博物志》中還載有胡椒酒及其製法。

不過胡椒大規模傳入中國要到唐朝了。唐代筆記小說集《酉陽雜俎》裡寫道:

“胡椒,出摩伽陀國,呼為昧履支。子形似漢椒,至辛辣,六月採,今人作胡盤肉食皆用之。”

這裡的天竺就是印度,而摩伽陀國就是釋迦牟尼出生的地方了,所以叫“胡”椒。

因為胡椒可以用來泡酒、入藥、調味,當然也受到了中國人的青睞。不過由於早期要從西域進口,胡椒在中國也曾是高檔貨,比金子還值錢。

比如公元777年,唐代宗打大老虎,抄了當時宰相元載的家,結果發現除了金銀珠寶外,還有800石的胡椒,約合現在60多噸

原來在唐朝,人們還喜歡在茶中放胡椒,而用胡椒煮酒,酒甜香辣,別有風味。也有直接按中醫口服,甚至用來治口臭(比如無恥文人宋之問)。

到了明朝,胡椒能用來燃了作薰香,而明朝可是中國歷史上消耗香料最多的朝代。我們可以看看《紅樓夢》中的描述:賈芸得了醉金剛的十五兩三錢有零銀子買了些香料,送去給鳳姐。

象這【細貴】的貨, 都分著送與親朋。他就一共送了我些冰片, 麝香。我就和我母親商量,若要轉買,不但賣不出原價來,而且【誰家拿這些銀子買這個作什麼】。若送人,也【沒個人配使這些】,倒叫他一文不值半文轉賣了。因此我就想起嬸子來。往年間我還見嬸子【大包的銀子】買這些東西呢,。因此想來想去,只孝順嬸子一個人才合式,方不算遭塌這東西。——《紅樓夢》第二十四回

可見一般人家用不著也用不起因為真的很貴:十五兩才買了一個錦盒的冰麝。

要是用吃貨的眼光來換算一下:

襲人晴雯等八個丫鬟為寶玉慶生,共湊三兩二錢銀子,給柳嫂子預備四十碟果子。——《紅樓夢》第六十三回

看看,三兩二錢買了四十碟果子糕點。也就是說一匣子香料相當於一百八十五多碟果子糕點。你說可以擺滿多少桌?

就是到了西門慶那裡,胡椒也值一斤一兩紋銀。


由於味道獨特、數量珍惜,加上它又便於儲存攜帶,於是胡椒在古代便成了一種硬通貨。

來張PM2.5的特寫:


一直到——鄭和下西洋

現在有種抹黑民族英雄的趨勢,比如鍵盤俠們老說鄭和下西洋光賠不賺,只是給朱棣撈麵子,其實都是扯淡!

鄭和下西洋,建立起來的海上絲綢之路(現在一帶一路那一路的前身啊)讓明朝富到流油——明朝永樂時期姑且不說永樂大典、永樂大鐘、疏運河、建北京,修故宮、造武當建築群,哪個個不需要烏泱泱的大把銀子?

只說五掃漠北,朱棣動用的可是50萬大軍和幾百萬民工的豪華陣容,對比一下明朝後期,“萬曆三大徵”每次只能出動幾萬人,崇禎更是窮得象丐幫幫主。其實永樂乾的事和漢武帝、隋煬帝差不多,甚至永樂更過分一些。

然而,為何結果如此不同?漢武帝打匈奴,把國家打窮了(天下人口減半,民生凋敝);隋煬帝直接把國家打沒了......而永樂幹了那麼多的大事,為什麼國家依然富裕,甚至搞出了“永宣盛世”?

錢哪裡來?光看看胡椒就明白了:

《東西洋考》裡記載三佛齊胡椒每斤賣0.01兩白銀,鄭和收購來運到中國後,則以每斤10—20兩的價格賣出。這尼瑪直接就是1000倍到2000倍的利潤啊!

現在史料和學者都認為鄭和的船隊帶回來的主要貨物是胡椒和蘇木,以鄭和龐大的船隊只要運回1000噸胡椒,就可以獲得2000萬——4000萬兩的鉅額利潤。

鄭和跑了整整七趟,把大明的倉庫裡堆滿了各色好貨,至於胡椒,每年幾千噸幾千噸地買,以至於“充溢庫市”。

因此國家把胡椒當錢用,作為支付給文武官員的俸祿,而這些胡椒一直到成化七年(1471年)才用完,持續了半個世紀之久。時人評價為“不擾中國之民,而得外邦之助”。真是何其高明!

可惜什麼東西多了就都賤了,就像後來東印度公司用胡椒來給股東分紅一樣,造成了歐洲原來跟金子和絲綢等值的胡椒價格跳水。

而到到了明朝末年,海南、雲南等地居民學會了種植胡椒,胡椒逐漸成為普通的調味品,方才走入尋常百姓家不足為奇了。

再看看現在(2013-2014),原產地阿三的胡椒產量已經廢柴到完全沒法跟我們比了:

而到了家家戶戶都能吃得起胡椒的今天,對於廣東人民來說,胡椒的意義一般是下面這樣的:

因為,媽媽經常說,胡椒豬肚湯,養胃,多喝點:

小小的胡椒,背後卻牽扯了經濟、航海、軍事和政治的無數變遷。人類文明史往往如是,看似宏大的歷史常常由一些小小的物事勾連起來的。無論是新航路的開闢,還是朝貢世界中貨幣的優劣變化,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爭奪胡椒的控制權而產生的。而人們的口舌之慾,卻恰恰正是真正推動著歷史進步的幕後推手

什麼是貨幣,比特幣還是胡椒粉?

正視時代並能合理滿足我們慾望的,那才是“錢”的真諦。


您能在我的長篇歷史武俠《睥睨天下》中看到一個貼近史實的明朝中葉,看看成化帝朱見深是怎樣力挽狂瀾,中興大明的。這裡有頭條上最好看的原創小說!


遠歌小說


這事還真可能發生過。


胡椒原產於印度和東南亞地區,在古代就已進入中國,但真正大規模普及是在明代中後期,原因是由於明朝初期開始的鄭和下西洋。


15~16 世紀中國在東南亞收購的胡椒每年就達5萬包,或者250萬斤,據《東西洋考》載三佛齊胡椒每百石值金2兩、柯枝國胡椒400 斤值銀5兩、古裡國胡椒每400 斤值金200 分,但被運到中國後則以每斤10~20 兩的價格賣出。


以東南亞胡椒 400斤值銀5兩計算, 到明朝後以每斤20兩,價值居然翻了1600倍!完全可以和胡椒送到歐洲的最高利潤率相比!


所以鄭和下西洋時期每次航海都會帶回大量的胡椒,這些胡椒被明朝政府收入內庫,直接當成工資向百官和軍隊發放!


也就是說,對明朝政府來說,確實是把胡椒當成錢來用的


例如永樂十八年,令賞賜各衛軍士冬衣布花,照先欽定賞賜例,絹每匹折蘇木一斤六兩、胡椒四兩,布每匹折蘇木一斤、胡椒三兩”


明朝初期 ,絹布和米都是貨幣,而明朝政府規定的官方匯率是: 每匹布 值 蘇木一斤,胡椒三兩。


閉家鎖的紅楓


值錢和當錢花這是兩碼事兒,至少在中國,胡椒沒有當作貨幣流通過。雖然中國古代連絲綢都當過貨幣,別以為皇帝賞賜的絹帛是做衣服用的,那都是錢,而且是大錢!


先說在西方的胡椒的待遇,胡椒一直都是一個重要的香料,調味料。在羅馬時期,特別是在羅馬征服埃及之後,一條運送胡椒的通道開啟了。從事胡椒貿易的艦隊每年都會從阿拉伯海起航前往印度,靠著季風的推動,船隊可以順利往返印度,返航的艦隊會停靠在紅海的港口中,並通過陸路或運河將胡椒運抵尼羅河,再從尼羅河運到亞歷山大港,最後裝船運到意大利與羅馬。在1498年,達伽馬發現好望角的航線之前,上述路線是運送胡椒和其他香料植物的必經之路。


再說在中國,確實在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帶回來很多胡椒。但是在這個時候,貨幣體系已經很穩固了。並沒有把胡椒當貨幣使用過。


在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當做貨幣使用的植物種子就是可可了,在古代的南美洲,可可豆一度非常值錢,一個牛油果只要3可可豆,一件華貴的衣服只要80-100粒可可豆。

阿茲特克人的皇帝小癖好,就是儲藏可可豆。讓周邊的城邦都給他進貢可可豆。所以,在當時的南美洲,阿茲特克帝國的皇帝是最富有的人,因為他有一大堆的可可豆。


植物人史軍


我是胡椒,我驕傲,愛她就送她胡椒,胡椒代表我的心。胡椒在古代被稱為“黑黃金”,不僅可以當錢話,而且還可以做很多事情,可是說胡椒就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甚至由於它引發了後來的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影響深遠。今天,我們就看一看古代胡椒的驕傲歷史!

中世紀的歐洲,胡椒被稱為“黑黃金”。胡椒原產於印度和東南亞,作為一種香料和調料,出口於各國,胡椒可是硬通貨,由於古代交通不便,胡椒輾轉數次到達歐洲後,得到貴族的追捧,身價倍增,被稱為“黑黃金”。胡椒不僅可以當錢花,而且可以作為女人的嫁妝、租稅、士兵的報酬和獎勵,甚至還是個人財富和地位的象徵,還因此引發了戰爭,看見黑胡椒是多麼的令歐洲人瘋狂。

胡椒在唐朝的時候,出入中國,在唐朝颳起了一股胡椒熱,備受貴族飲食追捧,身價倍增,成為財富和地位的象徵。而且備受唐朝貪官的喜愛。據史料記載:唐朝宰相元載被抄家的時候,竟然被抄出了800多石胡椒,可見胡椒在唐朝和金銀一樣是硬通貨,甚至在小說《金瓶梅》中李瓶兒家中也是藏有大量的胡椒,作為財富和投資。

胡椒如此珍貴,更是引發了歐洲人對東方的嚮往和貪婪,甚至開啟了人類的大航海時代的到來,隨著海上交通的發展,胡椒的身價逐漸下降,以至於到了今天,昔日的“黑黃金”飛入了平常百姓家中,成為了尋常的調味品,也早就不能當錢話了。


密探零零發


在古代,中世紀的歐洲,如果一個人長途旅行,錢花完了,用胡椒來付賬,這完全沒毛病,跟現在紙幣用完了 ,用黃金付賬一個道理。

但是在中國如果單純的用胡椒來當錢花的話,指不定還是會捱打,頂多算以物易物,而將胡椒作為通用貨幣的話,顯然還沒有這麼大的能量。但是胡椒在古中國,確實是比較稀缺的一種材料。

在古代,盛產胡椒的產地主要集中在印度跟東南亞,中國也只有廣州,一年下來也就幾百斤。歐洲不生產的,所以胡椒經印度到埃及,過意大利再至消費者手裡,其運輸成本確實高昂,在當時歐洲用胡椒作為貨幣,確實也沒太多毛病。

但是在古中國,雖然供不應求,昂貴非常,但是好歹廣州生產,離東南亞也比較近。

在古代胡椒貴的最好的一個例子就是漢代出現的“椒房”這個椒指的就是胡椒並不是花椒。

皇帝給后妃裝修宮殿,用胡椒麵兒塗抹內牆,故稱椒房。為什麼要用胡椒麵兒?因為它香,而且貴重。必須足夠貴重

宋朝海運極發達,外貿極繁榮,胡椒大量運入國內,自然不會像中世紀歐洲那樣稀缺了,但是在鄉村,它仍然是罕見食材。就拿南宋時期的浙江農村來說吧,老百姓平常不捨得吃胡椒,只有貴客上門,才有可能地往湯碗裡放幾粒。


笑嘗歷史百態


胡椒原產自東南亞。漢時,張騫通西域後,一批西方的特產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如胡桃(核桃)、胡豆(蠶豆)、胡蒜、胡餅等。當時,這些外來物品名字多帶“胡”字。

《史記·西南夷列傳》中有著中國關於胡椒的最早記錄。但胡椒的大規模傳入中國的時間是唐朝。據《酉陽雜俎》雲:“胡椒,出摩伽陀國,呼為昧履支。其苗蔓生,莖極柔弱,葉長寸半,有細條與葉齊,條上結子,兩兩相對,其葉晨開暮合,合則裹其子於葉中,子形似漢椒,至辛辣,六月採,今人作胡盤肉食皆用之。”中國也產有胡椒,但產地小,產量也不足以供需。故胡椒多從海外進口。絲綢之路的開闢,雖有利於貨物的運輸,但路途遙遠,危險重重,這樣的進口貨自然十分貴重。宋元時期海運發達,降低了運輸成本,但胡椒一類的舶來品仍然貴重,特別是在鄉村地區,還是稀罕物件。但在我國古代,胡椒還沒有被當成錢幣流通過,更多是一種奢侈品,海運開通後,在上層社會就更為常見了。

但在中世紀的歐洲,胡椒的珍貴程度可以媲美錢幣。歐洲並不適宜胡椒的生長,全靠進口。而歐洲人把胡椒當做一種不可或缺的香料。當時,印度和東南亞是胡椒的原產地,阿拉伯商人通過絲綢之路和海上通道把胡椒運往埃及,再由意大利商人轉往歐洲,層層週轉,運輸成本不斷增加,再加上商人的加價,歐洲的胡椒價格自然居高不下。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將胡椒用作錢幣支付,買下的人也不愁出售,自然也就接受這樣的等價方式。英語中胡椒的單詞“pepercorn”至今都還有“空有其名的租金”之引申義。所以,古代中世紀的歐洲,胡椒當錢花應當是真有其事。


國家人文歷史


胡椒,屬胡椒科,多年生經濟作物,喜高溫高溼,植後3--4年便有收穫,經濟壽命約20年,每公頃理論產值在10噸左右,是種熱帶香辛作物。

對於武漢人來說,胡椒是再平常不過之物,像熱乾麵、燒麥、糊湯粉均有其影子。然,其歷史卻很是悠遠,一度扮演重要角色,貴比黃金,甚至改變了全球格局。

胡椒,一味原產印度的神奇調味劑,埃及人拿來製作木乃伊,希臘人有胡椒一條街,歐洲人趨之若鶩,以此來烹調醃製各種肉類,所以,在無數的畫面中,總會有拿著研磨器來研磨胡椒顆粒,這是一幅很溫馨且奢侈的畫面。

因為距離神秘的印度與東南亞極其遙遠,運送胡椒的成本很高,且有無數中間商賺差價,中經馬來人/中國商人——穆斯林商人——熱那亞商人——歐洲其他商人,等到了消費者手中早已經是天價,而貴族越發以此作為炫耀之物。“物以稀為貴”嘛!

所以,在古老的諺語裡,我們可以發現“貴如胡椒”“胡椒袋子”,這都是形容富貴人士的。如果說是窮人,那就是“沒有胡椒”啦!NO PEPER!如斯!

不止如此,對於基督徒來說,天堂就是香料的味道。《聖經》記載,伊甸園與黃金香料之地俄斐、示巴與哈菲拉都在東方,這更讓他們相信胡椒的神奇價值。有的佈道書裡甚至說,日審判時正義之人,會在上帝周圍盡情啃著香料。這跟我們國人死後可以得到諸多榮華富貴是一樣的嘛!

對於追逐胡椒成風,古羅馬歷史學家老普林尼曾擔憂:“沒有哪一年印度不會讓羅馬帝國流失一千五百萬的塞斯特斯……它唯一合人們意的特點便是那股辛辣味;而為了這點我們就不遠萬里地將它從印度引入!誰是第一個把它當成食品的人?而誰又會只為滿足一時口腹之慾而不惜忍飢挨餓?”

古羅馬時期,羅馬城被西哥特人包圍,其首領阿拉里要求只有給黃金與胡椒才撤兵。對此,羅馬人不得不支付了5000磅金子和3000磅胡椒。

進入中世紀,也有同樣的記載,一個勃艮第的農奴若想獲得自由,必須向當地的修道院院長繳納1磅胡椒;在15世紀的英國,一磅胡椒的價值與一頭豬相等……

為什麼呢?在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前,身價寶貴如金羊毛。當阿拉伯人與熱那亞人壟斷香料的財路,賺得盆滿缽滿,對胡椒如飢似渴、金錢大量外流的歐洲人終於下了開闢新航路的決心,於是,就有了達伽馬開天闢地的越洋航行,新世界來臨。

1498年葡萄牙人繞過好望角,達·伽馬的船隊抵達印度之後,這些歐洲人對當地商人坦言道:“我們為尋找基督徒與香料而來。”等到返航歐洲,他們的船隊載滿了胡椒。

於是,以胡椒為標的,世界重新劃分為葡萄牙與西班牙的伊比利亞爭霸,記而荷蘭、英國先後崛起,胡椒是不可忽視的爭奪物,美國更是憑藉胡椒貿易大賺特賺。可以說,是胡椒改變了新舊世界。至此,胡椒也不再是昂貴的奢侈品,開始走入尋常家庭中。

在中國,最早有關胡椒的記錄出自西晉司馬彪的《續漢書》:“天竺國出石蜜、胡椒、黑鹽。”在中醫藥傳統中,胡椒也有一席之地。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其名著《千金翼方》中就記載:“胡椒味辛,大溫,無毒,主下氣溫中,去痰,除藏腑中風冷,生西戎,形如鼠李子,調食用之,味甚辛辣,而芳香當不及蜀椒(即花椒)”。

漢唐之時,胡椒是出名的奢侈品。現在風行網絡的《長安十二時辰》中,胡椒就是作為昂貴之物出現,手捉將掏出一點胡椒給雞調味,聲稱這是青樓女子給的,金貴的很。

至於那位有名的左右逢源的元載,其實真有此人,起於肅宗,盛於代宗,曾助上殺李輔國、魚朝恩。後來,他被抄家時,居然藏有胡椒八百石,貴比黃金。史載,“籍其家,鍾乳五百兩,詔分賜中書、門下臺省官,胡椒至八百石,它物稱是。”(《新唐書列傳第七十》)。八百石,即64噸,該吃到何時啊?感慨於斯,大明王朝之於謙寫道“胡椒八百斛,千載遺腥臊”。

明朝初期,鄭和下西洋,曾多次造訪胡椒港口。中期之時,局面開始變化,胡椒種子在國內落地生根,胡椒的價值逐漸降低,最終變為尋常之物。《金瓶梅》中,李瓶兒在嫁給西門慶前,其資產有八十斤胡椒,三四十斤沉香、二百斤白蠟、兩罐子水銀。這些價值幾何?當時共賣了三百八十兩白銀。此時的胡椒雖價格不錯,但已不是當年身價了。

那,當胡椒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面對充斥市場的各路胡椒,如何選擇呢?

現代醫藥研究表明,胡椒含有胡椒鹼、胡椒脂鹼、胡椒新鹼等多種物質,可用於治療胃寒嘔吐、腹痛洩瀉、食慾不振、癲癇痰多等病症。其果實中含有酰胺類物質,亦具有很好的殺蟲功效。

如今,市場上,黑胡椒和白胡椒佔絕大多數,偶見綠胡椒和紅胡椒。其區別,主要在於加工方式的不同。具體說來,將未成熟的胡椒果實保留果皮,直接乾燥後即成為黑胡椒,而白胡椒則是選用成熟的胡椒果實,去皮乾燥後製成的。將成熟的胡椒果實用鹽、醋醃製即得紅胡椒。用未成熟的胡椒經同法即可製出綠胡椒。

步入近代,越南已替換印度成為胡椒的第一生產大國,而印度已經基本上不是胡椒的主要產地。同時,我國也成為胡椒生產大國。1947年,印尼大葉種胡椒被引入海南,中國胡椒的主要產地成了海南。

而且,海南的胡椒,是用流動水浸泡而成,做工麻煩,成本高,價格偏貴。較之於市面上常見的馬來、印尼與越南之胡椒的粗糙加工,有著精細的用工之處。

一般來說,國內消費者接觸胡椒多半是市場或超市裡的胡椒粉,因為有各種佐料的加入,香氣並不足夠。如果要品味原汁原味毫無添加的胡椒,還是要在海南。

而且,正宗海南胡椒,自身就帶有腥臭味。如果比之於物,那就是豬肚味、豬糞味,像風行粵地的豬肚雞、長江流域的燒麥、武漢熱乾麵、魚面,都離不開胡椒的調味,它既能夠祛除潮溼,養胃暖身,又可以刺激食客的味蕾,令其食慾大開。當一萬香噴噴的豬肚湯端出來,那就是家的味道。

比如,像海南著名的華僑農場,就是從馬來西亞等國家飄洋過海回國支援祖國建設,是幾代華僑人共同智慧的結晶。這裡,群山環抱,植物蔥蘢,環境幽美,景色怡人,四季如春,自然條件優越。不僅有文明國內的海南咖啡,馨香純正,還有品質優良的白胡椒,是不少菜品、小吃中不可或缺的神奇調料。

胡椒,已然融入了中西方人們的生活,這在數百年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可以說,一枚小小的胡椒,撬起了地球,改變了世界。


更多武漢美食請關注“大武漢美食榜”


大武漢美食榜


能不能當錢花不知道,但是胡椒在古代也確實比較貴。胡椒是香料的一種,因為中國非原產地,古時候胡椒都是漂洋過海過來的,成本當然高了。

在古代,胡椒被用於很多場合。在中醫中,胡椒可以被用於輔助治療一些疾病,具有溫中,下氣,消痰,解毒。治寒痰食積,脘腹冷痛,反胃的功效;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還把胡椒和茶葉一塊煮了,是中國人飲茶歷史上的一次改變;在食物方面,胡椒可以提升食物的香味,也有助於保存食物,尤其早唐宋以前,還沒有炒菜,燒烤的時候會用到很多胡椒。

網絡上有消息稱,古時候有人拿胡椒來巴結上官,這也反映了當年這玩意兒的昂貴,不是大家族是不可能大量使用的。


千尋放映廳


歐洲的奸商是把白銀碎屑放胡椒混合出售的,英國一個地方給王室賦稅是十幾個胡椒,你絕對沒有看錯的,香料等於黃金白銀,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保持特殊價格摧毀印度尼西亞的香料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