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 三兄弟合夥養豬闖出致富路

常言道,兄弟同心,其利斷金。6年前,家住鳳陽縣西泉鎮的鄭樹輝三兄弟,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紛紛辭去了待遇優厚的工作,返鄉搞規模化養豬。經歷了持續數年的低迷市場,兄弟三人非但沒有退縮,反而走出了一條綠色循環生態農業之路。

為照顧年邁父母,三兄弟返鄉創業

2011年之前,鄭樹輝三兄弟都在外地打工。老大鄭樹輝在一家企業做外貿,老二鄭文濤從事裝潢多年,老三鄭文強在一家服裝廠當領班,三人皆以成家。雖然收入頗豐,但他們一直放心不下老家的父母。“父親之前在建築隊幹活,不小心從房屋頂部摔下,將大腿、腰、腳骨全部摔斷,至今沒有痊癒。母親身體也一直不好。”老三鄭文強說。經過一番考慮,三兄弟決定留在家鄉,並於2011年10月,共同出資飼養生豬。從建豬舍、通水電到跑市場,三人各自發揮自身特長,相處也十分融洽。

創業初期,生豬的價格並不是太好。“當時的行情,每頭豬隻能掙200元左右,比在外面打工差太多,大家都有點心灰意冷。”老二鄭文濤回憶道。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他們一致認為,豬價高低起伏是市場規律,想獲得更大利潤,必須實行適度規模化養殖。

“如果年出欄量在1000頭以上,大概有20萬元左右的利潤,如果要擴建,最少要50萬才能週轉過來。”老三鄭文強的話堅定了大家的信心,隨後,三家人拿出了全部家底,投入到經營中。

豬價遭遇持續低迷,他們咬牙渡難關

2014年春天,豬價跌到每斤5塊錢,而且創業3年來,他們不但沒掙不到錢,還虧損不少,急得沒辦法,借遍了所有親戚,才把外面欠的材料飼料款還上。與他們打交道的鄉鄰被三兄弟辛勤和誠信打動,紛紛伸出了援助之手,相信他們一定能渡過難關。

為了回籠資金,儘管小豬仔便宜,他們仍舊低價賣了出去。豬價雖低,但玉米等飼料價格維持在高位。為了降低養殖成本,他們開始承包土地種玉米,剛好自己有農家肥,肥料成本減少了不說,也改善了周邊的生態環境,一舉兩得。

親戚能借的都借了,成本能省的都省了,可是豬價始終不見底。在一籌莫展之後,聽說可以申請貸款,於是兄弟三人到鳳陽農商銀行去諮詢,沒想到該行為三家人每戶授信了3萬元,這又給他們增加了底氣。功夫不負有心人,付出總有回報,2015年豬價開始回升,並且長時間在高位運行,他們總算狠狠地賺了一筆。

搞循環生態農業,從單一養殖到多種經營

三兄弟成立了鳳陽縣西泉鎮新農養豬場,如今,在這個佔地面積近30畝的場區內,建有標準廠房3000平方米,生活區400平方米,並設有沼氣池、曬糞場、再氧化池、消毒室和醫療室,功能設施配套齊全,總投資達到了200萬元。

“現在年出欄3000多頭,年產沼氣2萬立方,沼渣沼液1000餘噸。”老大鄭樹輝說,用不完的沼氣袋裝後,給十多戶的村名免費使用,沼渣、沼液則自己用作土地肥料。

憑藉多年的養殖經驗,他們感覺到,必須發展多種經營,才能有效規避風險。之前,三兄弟流轉了數十畝土地種植玉米,地塊比較零散。這幾年,由於手頭資金充裕,他們到南京、浙江等地考察後,共同決定搞循環生態農業。

去年,他們從農戶手中流轉成片土地100多畝,種植了西紅柿、西瓜、草莓、葡萄、黃桃等作物,經過一年的培育,很多品種都掛果了,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三兄弟打算,通過實施種養結合,搞循環生態農業,打造集觀光旅遊、採摘、餐飲娛樂一體化的綜合農業,從而實現自身收益的最大化,也帶動當地老百姓增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