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二戰德國因何不建立戰略型空軍,二戰德國空軍的主要指導思想是什麼?

專打屁兒蟲


所謂戰略空軍,就是不依附於陸軍就能完全自主完成戰略目標的空軍。

德國人也不是沒想過發展戰略空軍,因為他們很清楚:

要迫使英國妥協承認其在歐洲的國家利益,海軍是拼不過的只能靠空軍。

然而德國窮啊,雖說二戰的德國是一夜武裝到牙齒,但是很多部隊技術裝備較為落後是事實,德國人根本沒有建立一支戰略空軍所需要的資源。而且其所處的戰略環境也不允許他們這樣做。

相比於德國的整體國力,二戰德國空軍的建設還是相當成功。通過在西班牙戰場獲得的經驗,他們建立起了一支精幹的戰術支援空軍,這支戰術空軍的目標是在東線為陸軍提供空中掩護並在西線阻攔英美航空兵的戰略轟炸。

Ju-87斯圖卡承擔前線低空支援任務,在東線由大量BF-109和Fw-190組成的戰鬥機部隊在以蘇聯人的空戰中即使在1945年也還有一戰之力。HE-111和Do-217轟炸機則承擔對面目標的轟炸,總體來講,德國空軍在東線取得了較大的成功,整個體系中唯一的缺憾就是Ju-87實在是比較落後了,雖然德國人是拿改良的Fw-190F作為攻擊機並計劃替代Ju-7,但是實際受制於飛機產量的不足並沒有成功。

不過雖然在東線德空取得了成功,但是在西線則是完全失敗了。

Fw-190A1在1941年面世的時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機,然而受制於較為落後的發動機技術,德國空軍的Fw-190A要一直用到1945年,整個A系列的Fw-190飛行性能都幾乎沒有提高,面對後來數量佔絕對優勢質量也不差的美國陸航根本沒法打。而性能超過P-51D的Fw-190D服役要等到1944年8月,總產量不超過1000架。

總的來說,德國空軍的戰略思想是沒出問題的,但是航空工業實力帶來的技術差距並不是戰略思想能夠彌補的。


貞觀防務


因為當時德國空軍主要就是為了滿足陸戰的需要而建立的,可以說就是一支支援性的力量,而且在作戰理論上德國空軍更加信賴戰術攻擊理論,並未重視戰略轟炸理論,再加上二戰中德國在航空技術和生產力上不佔優勢,所以二戰中德國空軍表現不是很好。

飛機出現後,關於如何使用這些武器成了軍事專家爭論的焦點。其中一派就是戰略轟炸思想,認為飛機可以直接用於轟炸敵方本土重要目標,破壞其戰爭機器。而另一派就是戰術攻擊了,用來支援陸軍作戰。

而德國一直都是戰術攻擊思想佔據上風。在後來的西班牙內戰中,德國空軍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這場戰爭中德國空軍主要就是以戰術轟炸來打擊西班牙共和軍,所以德國空軍嚐到了戰術攻擊的甜頭,不再發展戰略轟炸力量。而此時的英國、美國、蘇聯等,都在發展輕型轟炸機、攻擊機的同時還在發展重型轟炸機。

除了戰術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資金和技術。重型轟炸機非常需要先進的航空技術,以及大量資金,而這都是納粹德國比較缺乏的。其研製的HE177、JU288等重型轟炸機普遍性能不佳可靠性差,而且德國也用不起這些武器。而且戰爭後期德國空軍連奪取制空權都是一個問題,自然也就無法建立戰略型空軍了。


戰壕


這主要和德軍的作戰思想和實際作戰需求有關,這最終導致了德國空軍在二戰中一直以戰術性的空軍面目作戰,鮮有戰略性的作戰成果

德國空軍在建立之初其實也是有很大的分歧的,一派是主張研製精確轟炸的俯衝轟炸機等這些武器,用來進行支援,提供精確的火力打擊,而另一派就是主張進行戰略轟炸的戰略轟炸機派,主張研發大航程大載彈量的遠程轟炸機,對敵人的縱深目標進行攻擊,通過打擊交通樞紐、工業設施,來間接的摧毀敵軍作戰力量,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

可是後來隨著事態的發展,以及各因素的影響,最終德國空軍走向了戰術型空軍的道路。當時德國空軍中主張戰略轟炸機的軍方高層因飛機失事遇難,從而戰術空軍的呼聲佔據了主要定位。此外,在西班牙空戰中,德國空軍也認為戰術性的精確打擊更有效果,而當時的蘇軍也是這麼認為。在再加上德國的發動機技術以及航空工業水平問題,戰略轟炸機等裝備研製較為麻煩,因此戰爭爆發前德國空軍就是以戰術打擊為主要目的的,可以稱之為飛行的炮兵。而其Ju88、Do17等中型轟炸機,同樣具有俯衝轟炸的能力,不得不說是德軍戰術思想的一個產物。

而這也很大的制約了德軍後來的行動,比如說不列顛戰役中,德軍的轟炸機航程不足、載彈量低,而且自衛火力薄弱,而如果是戰略轟炸機,則效果要會好得多。再比如蘇德戰爭中,蘇聯的很多工廠等都部署在大後方,但是德軍轟炸機鞭長莫及,無法對蘇聯的軍工生產構成損傷。

所以後來德軍也醒悟了,開始研製戰略轟炸機,比如HE177轟炸機等,但是這些戰略轟炸機可靠性都很差,而且數量也是問題。更重要的是,其出現的時候,德國主要為守勢,戰略轟炸機能起到的作用比較有限,難以扭轉戰局


血色年華


由於德國空軍被納粹二號人物赫爾曼-戈林主導,其發展的主導思想充滿官僚主義,赫爾曼本人一直希望擴大自己的權利,他的名言是“不管是天上還是地上,會飛的都是我的”。可見德國空軍的發展根本不會考慮到其他軍種的配合問題。例如德國獨一無二的空中炮停機“JU87斯圖卡”,這種小型的俯衝轟炸機在開戰之初只有德國空軍擁有,使用小型轟炸機攻擊裝甲目標的戰術直到二戰後期才被同盟國模仿,例如蘇聯的“伊爾-2”強擊機、英國的“颱風”、美國的“雷電”。

小型目標本應該交給炮兵和反坦克部隊,但是赫爾曼-戈林的官僚主義思想將其強行納入自己的空軍,這其實就是納粹空軍發展的指導思想(陰差陽錯的成就了閃電戰神話)。戈林和希特勒這樣的強權人物對大型轟炸機也是非常神往的,因此德國空軍也在努力發展大型化的戰略轟炸機,JU88和HE111在一定時間內也曾是最大的轟炸機型之一;著名的FW200型四發轟炸機,在大西洋執行作戰任務的空軍大多裝備該型;此外德國空軍還雄心勃勃的研發航程12000千米的ME264用於轟炸美國東海岸;以及FW200的升級型號FW400等。德國技術人員的智慧絲毫不輸給美英兩國,其中外形酷似雙發轟炸機的He177轟炸機最為出色,也是納粹德國實現量產的轟炸機中為數不多的使用四個發動機的機型。為了降低飛行阻力獲得儘可能高的速度,它採用特設的發動機機艙將兩臺發動機並列在一起,這樣在外型上看依然是兩個螺旋槳,但是使用的發動機數量卻是4臺。HE-177可以飛出488千米\\小時的時速,在重型轟炸機中算是比較快的了。因此說和其他各國空軍一樣,德國空軍的指導思想也是想更快更大的方向發展,只是由於戰爭問題沒有足夠的資源組建盟國那種規模龐大的轟炸機集群,又受到官僚主義的影響出現了很多奇葩的現象。


利刃號


二戰期間,德國沒有戰略空軍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個是作戰指導思想問題,一個是財力物力人力問題。

要知道,納粹德國重建空軍是在1935年。在此之前,雖然德國人想盡辦法,培養了不少飛行員和其他航空人才,但畢竟這些培養出來的人員沒有多少作戰飛機可以實際操練,也沒有什麼機會能夠獲得實戰經驗。雖然米切爾和杜黑在20年代就提出了戰略空軍的概念,但對於剛剛重建的德國空軍來說,沒有時間去實驗這種純粹的理論。相對而言,支援陸軍的戰術空軍更為現實,也立竿見影、見效更快。

此後,通過不斷地摸索和在西班牙內戰中的實踐,德國人發現,空地協同的“閃電戰”是一種很有效的新型作戰樣式,能夠給戰場帶來完全不一樣的變化。波蘭戰役的實踐表明,這種早期的“空地一體戰”不但作戰效果良好,對傳統軍隊精神上的打擊和摧毀更是致命的。為了適應可以預見的歐洲戰爭的需求,德國空軍需要優先發展戰術空軍力量,以配合整個納粹德國的軍事戰略。同時,德國人還認為,打敗法國之後,英國人堅持不了多久就會投降;而蘇聯更是“泥足巨人”,一擊即潰。綜合各方面因素,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戰略空軍的重要性自然要往後放。

另一方面,戰略空軍也著實是燒錢的主。比如說,一架B-17重型轟炸機要20多萬美元,B-24重型轟炸機的單價是33萬多美元,B-29的價格更是超過62萬美元;但中型轟炸機B-25的價格就只有9.6萬美元;而德國的Ju-88中型轟炸機差不多也就是10萬美元左右,大名鼎鼎的Ju-87俯衝轟炸機更是隻要4萬多美元一架。所以,建設一支戰略空軍要花的錢比戰術空軍多一倍以上,花的時間則更長。再考慮到重型轟炸機需要的機組人員更多,所以,建設戰略空軍的成本還要再往上提升。

對於納粹德國空軍來說,他們既沒有時間也沒有人力財力來建設戰略空軍,所以就有了實戰中這麼一支大號的戰術空軍。好在除了不列顛空戰期間以外,德國空軍的主要任務本來也就是爭奪制空權、支援陸軍作戰、對淺近縱深進行攻擊而已,戰術空軍也一樣能用。T


聯合防務


德國空軍的是圍繞閃擊戰思想全面建立的戰術支援類型的空軍,為地面裝甲集群提供有效空中火力支援與戰場制空權爭奪,精確消滅敵軍永固工事與大量集結的裝甲與步兵部隊,確保德軍裝甲集團可以順利的穿叉和分割敵軍。

其實德軍不是不想建立戰略空軍,但其在一戰後經濟受巨大影響,大量海外殖民地丟失,海軍、陸軍大規模擴軍經費上已經很捉襟見肘,終二戰結束,德陸軍都沒有完全實現摩托化,加上一戰之後定的協議對德軍海空軍的巨大限制,德空軍與陸軍的這種組合基本上在有限經費下的最優解了


劉騰訊


因為德國在戰爭初期面對的對手都是存在軍事和裝備還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思路。所以德國可以憑藉以坦克在前面衝鋒天上飛機做掩護並打擊對手坦克與步兵然後再用步兵戰術佔領的閃電戰就可以把對手打敗所以沒有必要建立戰略型空軍的必要。等到戰爭後期美國戰德國就是想組建自己的戰略空軍已經無力迴天了。因為這時候的德國領土的領空已經長期面臨同盟國的戰略轟炸機的轟炸已經無力制戰略轟炸機了。


草色青松依山秀



關於二戰德國人為何不建立戰略型空軍,是個被大家廣為討論的論題,其實我要說的是,德國人不選擇戰略空軍而選擇戰術空軍,是德國人唯一的選擇。為什麼這樣說,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軍備發展的合理性。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在世界各國軍備發展中,除了極個別出現跨越式的發明出現以外,例如火藥武器、坦克、核武器,其他的武器研究都是一個對標發展的過程。比如德國發明的3號、短身管4號坦克已經足以應付歐洲各國,直到在蘇聯遇到了T-34,讓德國人大吃一驚,才急急忙忙忙發展出經典的4號G型坦克,以及大名鼎鼎的“虎”、“豹”式坦克。而當時德國空軍在發展初期,周邊的國家並沒有出現特別可怕的戰略轟炸機,自然也就不會特別關注戰略轟炸機的研發。二是軍隊戰術的必然性。德軍“閃電戰”的精髓就是分割包圍敵人,以期能夠最大限度的消滅敵軍的有生力量,戰術空軍正是為了配合德國陸軍的快速突破而量身打造的,這也是德國空軍的主要作戰思想,無論是強調精確的俯衝式轟炸,還是對敵軍機場、交通樞紐等目標的轟炸,一支能夠頻繁起飛,快速支援前線部隊作戰的戰術空軍才是最適合德國人的,這一點貫穿德國戰略空軍的發展史。德國空軍最有潛力的亨克爾He177的誕生之初,居然要求該轟炸機有俯衝轟炸的能力,這種自己作死的行為導致He177遲遲無法達到設計要求,由此也引來了第三點,科學技術能力的限制。

三是短視的研發能力限制。德國人發展戰略轟炸機,和幾個人分不開,戈林,飛戰鬥機出身;烏德特,飛戰鬥機出身,空軍發展兩大技術主管之一;米爾契,主管生產安排,對產量有天然的偏好,可以說用戰鬥機的發展眼光來發展戰略轟炸機,從根本上就是一種諷刺,這是一種天然的“短視”,而這種天然的“短視”導致了無法及時糾正戰略轟炸機中的發展錯誤,而導致He177這種極有潛力的轟炸機,被一推再推,得不到軍方支持,也得不到高層青睞,戰略轟炸機的發展自然很費勁。

四是國家綜合國力限制。打仗打的就是綜合國力,戰略轟炸實際上就是變相的消耗戰,德國的資源有限,不能指望依靠戰略轟炸來逐步削弱對手,取得最終的勝利。B-17威力巨大,但是一架B-17的造價能造多少架Ju-87,很明顯對德國軍隊來說,1架B-17的作用應該不如幾架Ju-87好用,而如果花費巨資打造戰略轟炸機,還沒等別人打,自己就滅亡了,而且戰略轟炸機的耗油量,也是德國人無法承受的,從二戰爆發,德國人基本就沒有可能發展出像樣的戰略轟炸機,這是國力使然。


所以說,德國人不選擇戰略空軍而選擇戰術空軍,是德國人唯一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