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英法百年戰爭的最後結果是什麼?

近代史內參



百年戰爭結束之後,雖然英王堅持在自己的頭銜上加上法蘭西國王的稱號,但是英法王權實際上相互獨立了。英國基本上退出在歐陸的角力,它逐漸地展示出了島國的屬性,構成了近代英國轉向光榮孤立政策的基本地理條件。

法國西部和北部疆域輪廓通過百年戰爭得以基本確定,掃除了英國的干擾,法國進一步走上了統一的道路。

(1)騎士階層的衰落:在百年戰爭中,從平民中徵召的步兵,尤其是長弓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挑戰了西歐貴族騎士的軍事壟斷地位。基於封建效忠關係的軍事義務逐漸被僱傭軍代替。法國在1439年,建立了常備軍制度,近代國家的職業軍隊逐漸形成。

(2)民族意識逐漸形成:

民族意識的形成是英法百年戰爭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雖然有歷史學家認為這一時期的民族意識還很模糊,更多的是精英階層從上而下逐步對普通民眾產生影響的結果,有些還夾雜著鄉土意識、王朝理念和榮譽觀念。但是,有一點卻是共識,那就是百年戰爭中英法的對立狀態讓兩國民眾都認識到了彼此的區別,並有了相互區別的文化共識。

對英國而言,擺脫了大陸的負累,英格蘭國王真正地成為了英國民眾的國王。王室和貴族階層的主要語言從法語轉為了英語,到15世紀時,英語已經可以用來書寫正式的文件了。有歷史學家認為,英語越來越多地被運用,成為了表現和闡述民族性的重要手段。

對法國而言,戰爭的傷害讓社會各個階層都意識到了他們與英軍的對立,保衛國王和法國的意識廣泛地深入到普通民眾中。

比如貞德雖然是法國洛林地區小村莊的一位普通的農家女孩,但卻堅信統治法國的必須是一個法國人,這樣的信念實際上反映出一個被各個社會階層所認同的民族共同體意識正在萌芽。

(3)

雖然戰爭讓君主成為了英法民族意識的重要象徵,但是百年戰爭卻導致英法王權的發展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英國道路:為支付戰爭費用,英格蘭國會在百年戰爭期間頻繁召開,逐漸成為了一個常設機構,並有了上議院(House of Lords)和下議院之分(House of Commons)——上院由貴族和高級教士階層組成,下院則由鄉紳和城市精英代表組成。下院藉由批准稅收的權力與國王進行政治交換,對王國政治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到14世紀末,國王若要徵收非傳統項目的稅收,必須通過下議院的同意。也就是說,下議院實際上掌握了批准和拒絕所有新稅的權力。由此看來,在百年戰爭中,英國的等級議會制度得到了增強,對君主的權力形成了重要的制約,這可以看作是英國後來立憲君主制度的前奏。

(4)法國道路:法國則是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14世紀上半期時,為徵收臨時特別稅,國王會徵求三級會議同意。但是法國一再面臨的危機局面使民眾心中對強大的王權表現出了極大的渴求,為了保障王國的安全,三級會議從14世紀中期開始逐漸默許國王隨意徵稅的行為。1439年,查理七世設立常備軍為經常性的賦稅提供了理由,三級會議最終放棄對徵稅權的控制。總之,百年戰爭中,法國的議會制度不僅沒有像英國那樣得到加強成為限制王權的工具,相反地,它卻被王權吞噬,使法國王權空前增強,這為近代的絕對主義王權制度埋下了伏筆。

總結:雖然百年戰爭本質上是一場封建戰爭,但卻導致了騎士階層的整體衰落。

它一方面加劇了飽受瘟疫和饑荒之害的普通民眾的負擔,另一方面也孕育了英法民族意識的萌芽。

長遠來看,百年戰爭開啟了英法通往近代民族國家的道路,並且預示著英國君主立憲和法國絕對主義王權的兩種不同的政治路徑。

歡迎各位朋友在此分享您的態度和意見——讓歷史照亮現實的寫作者 昭 楊


昭楊


前述各位的回答已經把百年戰爭對英法兩國民族主義的形成的影響說得比較清楚了,我想在各位的回答的基礎之上來分析一下由於百年戰爭對於英法兩國成為現代民族國家。這種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對於近代歐洲,對於整個近代世界歷史,甚至那對於近代以來的全球國際體系的形成的影響。


英法百年戰爭動態示意圖


隨著百年戰爭在1453年結束,英國差不多完全被逐出歐洲大陸,法國這個時候可以精力轉向鞏固自身,並尋求追逐對外政策的新方向。對法國來說,英法百年戰爭的一個根本結果就是法國王權在戰爭中得到了強化和改進,封建貴族遭到了削弱,傳統中世紀社會等級及其體制體現失去了原本的那種重要性。在法國形成中央集權的民族國家過程中,路易十一、查理八世以及那路易十二,基本上完成了整個法國的統一。同時部分地得益於在法國百年戰爭中新起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精神,法國基本上實現了政治統一,依靠的也是多方面的中央集權工作措施。


百年戰爭後中法國王室領地的擴大


說到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形成的那種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精神,說一些抽象的可能大家覺得不好理解,但我們只要提一個人,大家可能就全明白了,那就是聖女貞德,她就是在百年戰爭中出現的,是法蘭西民族象徵。這樣的話呢,隨著百年戰爭之後的幾十年,相對於國王領土可以不經向三級會議申請而直接徵收稅慣例的形成,國務大臣們的工作,以及王家陸軍存在,使法國顯得是個成功統一和後封建的君主國。這樣的話呢,法國成為現代強國的伊始,就是作為中央集權國家的浮現。


聖女貞德


英國在百年戰爭中被逐出歐洲大陸,所以英國能夠選擇的對外戰略方向只能是大西洋。也就是說英國向歐洲大陸擴張這條路行不通,本島貧瘠,又沒有什麼發展餘地,所以只能向大西洋擴張。但是英國不是說一開始就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事實上,在百年戰爭之後,英國國內又經歷了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兩大家族爭奪英國王位的鬥爭,史稱玫瑰戰爭。戰爭以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與約克家族的伊麗莎白結婚告終,這開啟了英國開始崛起的都鐸王朝。


英國玫瑰戰爭示意圖

(說起來,玫瑰戰爭對英國也算是個好事兒,在戰爭中呢,大貴族們死光了,統一整個英國的新國王,就沒有那麼多封建貴族制肘,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這對英國現代民族國家的建構是個利好。)


英國復興的關鍵是1485年開始的,都鐸王朝的首位君主亨利七世集中精力於國內的穩定,並且節源開流,使英國在長期的國際戰爭和內戰以後得以休養生息,從而讓英國能夠憑藉它的優良的實業傳統和優良的地緣經濟位置能夠藏富於民。另外一方面呢,亨利七世的積極收復王室領地,奪取失敗的叛亂貴族和王位爭奪者的土地,利用稅收和法院來獲取資金。這時的英國擁有了現代早期強國想望而不可得的一種相對健全的國家財政能力。同時隨著歐洲重心從地中海向北大西洋沿岸轉移,英國開始開發和得益於自身的特定海洋性地緣政治經濟潛能。所以說百年戰爭的最終失敗,實際上對英國大有好處,因為被逐出歐洲大陸,有助於英國專注于海洋開發。在統一了英國,鞏固了王權專制統治之後,經濟上英國社會開始享受海洋交通便利,得益於與歐洲大陸日益發展的貿易網絡,尤其是由此塑造的英國的工商業繁榮,英國王權能夠集中精力壓制封建貴族,增進國內安寧和城鄉秩序,在對外政策上,英國國經過了亨利八世的首席大臣托馬斯·沃爾西紅衣主教開始走向了生成,16世紀末以後300多年裡,英國對歐洲大陸的根本國策傳統就是居間制衡,扶強抑弱,扶弱抑強。以保障英國本土安全及其海外優勢。


都鐸王朝(Tudor dynasty,1485年-1603年,來源:彩色寶石)

(在亨利七世1485年入主英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後,所開創的一個王朝,統治英格蘭王國及其屬土周圍地區。都鐸王朝統治英格蘭王國直到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去世為止,歷經118年,共經歷了五代君主。都鐸王朝處於英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被認為是英國君主專制歷史上的黃金時期。)


法國在取得了百年戰爭勝利,並且能打擊了國內的封建貴族勢力,鞏固中央集權專制主義統治後,就開始對外實行了一種非常積極的對外政策,就在1494年應意大利米蘭攝政的邀請入侵意大利,並與西班牙以及哈布斯堡奧地利在意大利的領土上,爆發了長達60多年的意大利戰爭,從而使得意大利戰爭成為了現代國際關係的開端之一。



而英國呢,經過了都鐸王朝的五代君主的統治,在海上擊敗了第一個日不落帝國西班牙開啟了英國的海上霸主之路,造就了未來將兩百多年的兩次英國的霸權巔峰。

而英法兩國可以說從百年戰爭以後一直是國際關係中的主角,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百年戰爭對英法兩國影響至關重要,對英法兩國的現代中央集權民族國家的構建至關重要,當然更進一步說,英法百年戰爭在構建英法兩個現代民族國家的過程中的這種重要性,實際上更進一步的體現了百年戰爭在現代國際關係中或者說在現代歷史上的重要性。


hording


個人以為:英法百年戰爭對英、法兩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英法百年戰爭是指英國和法國於1337年 -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

戰爭的起因是複雜的,早在戰前英、法兩國就有很大的矛盾:英國王室的祖先來自法國諾曼底公國,於是就出現了一個奇葩現象——本該和法國國王平起平坐的英國國王同時又是法國治下的諾曼底公國公爵,而英國國王又利用自己兼任諾曼底公國公爵的身份和法國國王統治下的世家貴族聯姻,於是法國境內的很多貴族封地實際處於英國國王控制之下。

就在英、法兩國關係糾結之時統治法國的卡佩王朝因為沒有男嗣,由旁支瓦盧瓦伯爵查理之子腓力六世繼承王位,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和瓦盧瓦家族一樣是卡佩家族的旁支表親,於是愛德華三世自認為擁有法國王位繼承權。腓力六世以加強中央集權,削奪英國王室在法國境內的領地作為回應,於是雙方因為王位繼承和領地問題樑子越結越深。

英國的經濟命脈和皇家國庫的正常運轉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羊毛貿易。中世紀後期佛蘭德斯是羊毛貿易中心。生產羊毛的英國人在這裡賣羊毛,而大部分由這些羊毛製成的商品(呢絨)則取原道返回英國。由於羊毛原料出口商和毛呢製成品進口商都要向英王繳稅,因此佛蘭德斯的羊毛製品廠商和經銷商順理成章地都願意支持英國利益。佛蘭德斯地區在政治上是法國名義上的領土,但其實是獨立性較強的貴族封地,在經濟利益上和英國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為了爭奪法國王位、維持和法蘭德斯的羊毛貿易,英國率先出兵攻打法國。嚴格意義上愛德華三世並不是完全以英國國王的身份攻打法國,而是利用自己的法國貴族身份拉攏了一大批反對法國國王的世家貴族勢力,所謂的英軍其實更多是從英王在法國大陸上的領地出發,而不是從英吉利海峽對岸跨海遠征。一開始英軍勢如破竹,但法國人民經過堅決的抵抗最終反敗為勝。

戰後法國收復了除加萊外所有位於法國境內的英王領地,佛蘭德斯、勃艮第等貴族封地也被法國國王控制,法國逐漸由一個封建貴族割據四分五裂的國家開始向王權獨尊的中央集權國家轉變。生活在法蘭西大地上的人開始逐漸擯棄自己是哪家貴族的子民這種觀念,轉而認同自己是法蘭西民族的一員,原本封建割據的法蘭西大地開始向民族國家轉變。

英國雖然戰敗,失去了自己在歐洲大陸上除加萊外的全部領土,但這使英國的民族屬性變得更加單一:原本英國國王在法國境內有大量領地,英國境內生活在大量法國貴族,以致於英國曾經一度以法語為官方語言。百年戰爭後英語逐漸成為英國的官方語言,英格蘭人的民族認同逐漸建立起來。與此同時英國國王為支撐戰爭向自己的貴族們徵稅徵兵,貴族們起而反抗制定了限制王權的《自由大憲章》。從某種程度上英國算是在百年戰爭中因禍得福——退出歐洲大陸的英國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海洋強國並開始在歐洲大陸推行均勢外交平衡政策。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最直接結果是造就了今日英法兩國的版圖,也奠定了各自國家的民族基礎。

英格蘭諾曼王朝創建者威廉,原是法國諾曼底公爵,後來王朝絕嗣,傳位法國安茹貴族亨利二世,金雀花王朝建立。這時的英格蘭幾乎控制著半數今日法國領土。法國國王也不甘心法理領土不完整,因此和英國多有較量。比如法王菲利普與英國獅心王在十字軍東征時的較量。在那時,法國就已經奪回了不少法理統治區域。可是兩國的通婚體制還是為後世留下了禍患。

法國想奪回英國佔領的法理統治區域,英國國王又擁有法國王位繼承權。雙方各不相讓,最終走向戰爭。從十四世紀初打到十五世紀中,從處刑威廉華萊士,到燒死了聖女貞德。法國總算是基本奪回了領土,真正走上歐陸強國的道路。換言之,英格蘭失去了除加萊以外的歐陸境地。從此英格蘭專注英倫三島的壓制以及殖民地的經營。

戰場一直在法國,因此勝利的雖然是法國人,但苦的也是法國人。戰後,歐洲最強的海軍國家與最大的陸軍國家,都走上了各自的歷史發展軌道。

說起來,歐洲在中世紀,王國公國之間就各種聯姻,屢見不鮮,因此,在歐陸統治階層都沾親帶故的同時,也引發了各種聯合統治與王位繼承戰爭。英法百年其實也是諸多王位繼承戰爭中的一個了,只不過牽扯到英法兩國多代君主,因此較為著名。

這種本就出於私慾的國戰你要非說出個什麼貢獻和意義,說實話真的是給醜八怪化妝。但是說沒意義吧,進行百年的戰爭中會有太多的事件產生多米諾骨牌式的影響。根據蝴蝶效應分析的話,估計沒有英法百年可能就沒有今天社會了!

多說一句,今日英國王室,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溫莎王朝,其實是德國血統。原為神聖羅馬帝國漢諾威公爵,故而王朝原名漢諾威王朝。著名的維多利亞女王就是德國血統,不但如此,他的外孫威廉二世還成為了德意志帝國第二任皇帝,對英法發動一戰。。。


秋山三國


百年戰爭的結果就是,英法民族主義形成,兩國走上崛起道路。

具體戰爭過程就不介紹了,說說英法民族的發展。

1、英國

英國在百年戰爭之前,是挺慘的。先後被凱爾特人、羅馬人、盎格魯-撒克遜人、維京人、諾曼人征服。

這些征服者中,盎格魯-撒克遜人成為民族的主體,英格蘭(England)這個名字就源自“盎格魯人”(Angles),其原名“Engla-lond”意為“盎格魯人之地”。

1066年,法國的諾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入侵英格蘭,建立諾曼底王朝。諾曼人是法國化的維京人,他們作為統治者又將法國文化強加給盎格魯-撒克遜人。

戰前英國的問題:主體民族被壓抑,缺乏文化和民族核心

威廉入侵英格蘭:

征服者威廉的後代統治英國至今,如果他們一直堅持法國身份,接受大陸文化影響,英國很可能失去轉變成海洋民族的機會,以至於工業革命、日不落帝國都很難出現。

百年戰爭中,戰亂加上黑死病,英格蘭人的民族認同大大加強,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本土文化被扶正,英語也取代法語成為民族和國家的語言,英格蘭民族形成。

英國戰敗後,最終失去在大陸上的所有領地,退守英倫三島,成為純粹的島國。英國轉而專心發展海洋利益,最終成為全球最大的帝國。

2、法國

法國其實跟英國很像。

法蘭西的意思就是法蘭克人居住之地,但其實法國主要血統是是凱爾特人中的高盧人。高盧先後被羅馬和日耳曼人的法蘭克王國統治。法蘭克王國後來分裂,其中的西法蘭克最終發展成法國。

西法蘭克實行分封制度,國家力量分散。國王因此沒有能力對抗維京人,還割地讓維京人建立了諾曼底公國。

10世紀,丹麥維京人建立的北海帝國:

在對抗維京人的過程中,巴黎伯爵羅貝爾家族逐漸崛起,最終建立了法國卡佩王朝。

卡佩王朝繼承了西法蘭克的問題:封建制度導致的王權式微和國家分裂。

卡佩王朝早期對國家的控制,僅限於小小的法蘭西島(巴黎附近區域)。法國的領地、財政、軍力甚至不如一些地方諸侯,如勃艮第公國、安茹公國、諾曼底公國等。

法國面臨分崩離析的危機,如果國家不能統一,法國可能會發展成下一個德意志(分裂數百年,直到1871年才由普魯士統一)

(↑↑↑ 安茹公爵與諾曼底的聯合,組建英國安茹王朝,一度統治一半法國,權勢超過法國王室↑↑↑)

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一度淪陷(英王加冕法國國王)。不過,天降聖女貞德,法國奇蹟般反殺,並奪回全部英國的大陸屬地。

百年征戰,法國因為最終的勝利,國家和民族得以統一。強大的王權加上統一的民族力量,讓法國逐漸稱霸歐陸,併成為近代主要的強國。

結語:

英法百年戰爭前,英、法兩國的國家認同都來自於王室。國家的邊界與民族無關,而是與王室的血統與宣稱相關。

因為百年戰爭,民族國家形成。英國失去了大陸,本土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崛起,英格蘭民族主義形成。法國則由四分五裂走向統一,苦難塑造了法國的民族意識。

統一團結的民族力量讓英、法各自走上了崛起之路,最終深刻影響了世界,至今位列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二。


列國圖志


在我的印象中,這場戰爭糾葛不清,兩國的恩怨情仇真的太多了!有政治經濟社會國際關係風個個因素,領土原因是導火索,經濟原因才是根源!

這場仗,你來我往,曠日持久,你要說是最後法國贏了,那也是說的過去,英國喪失了所有在法國的領地,丟的乾乾淨淨!不過,這場仗,不論是法國還是英國,那都是劫難,我看了一下,那時候流行黑死病,面對戰爭與病魔,兩國軍民,自然深受其害,民不聊生!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再加個黑死病,真是沒活路了!

戰爭,基本上都是在法國領土上打的,法國雖然勝了,但自己損失最大。英國也不小!

此戰以後,法國實現了統一,為將來歐洲擴張打下了基礎,而英國,也民族主義爆棚,開始在歐洲大陸搞“大陸均勢”!法國一出風頭,就組建反法聯盟打壓,誰牛了就收拾誰,玩的賊溜!英國他自己知道在歐洲大陸擴張沒有希望了,就走向了大洋,直接成就了以後的日不落帝國!…

此戰過後,兩國君權開始出現變化,逐步形成了中央集權!百年戰爭期間,直接導致了戰術思想,裝備,戰爭體制的改變!


吐蕃國護法國師鳩摩智


英法百年戰爭的直接結果,就是法國重新回到歐洲第一強國的位置,而英國因為戰敗而陷入痛苦的長期內戰。法國境內的大小諸侯們,則開始失去自己的領地和權益。

法國重回歐陸第一

百年戰爭之前,法國人已經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將自己發展成了當時西歐地區的第一強國。如果不是英格蘭人開啟了戰爭,他們已經將那些跪在本土戰場的部隊,都派往聖地,打新的十字軍戰役了。

到1453年,百年戰爭結束。法國王室不僅重新獲得了對國內眾多諸侯的絕對權威,比起開戰前的權勢,更是有過之而不及。大片土地成為了法王的直屬領地,殘存的諸侯大部分勢力微弱。這樣,法國王室的財力就有保障。

其次,通過查理七世的軍事改革,法國軍隊的戰鬥力已經有了明顯的提升。法國王室招募各地的騎士,組成常備軍,在駐地內長期服役。這支部隊被稱為 憲兵騎士。除了騎士和重騎兵之外,還包括了馬弓手以及負責遠射掩護的輕步兵。法國的炮兵也在戰爭後期開始異軍突起,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好的炮兵部隊。法國民間也組織了弓箭手部隊,負責地方安全,他們同樣類似常備軍制度。

英國陷入內亂重組

相比法國,輸掉戰爭的英格蘭人實際上已經無法使用自己國內的全部力量來繼續作戰了。英格蘭也就此陷入內亂紛爭之中。靠篡位上臺的蘭開斯特王朝,無力說服越來越強的議會,給予更多的稅收和部隊。當他們輸掉戰爭,又會被處於反對派位置的約克陣營所攻擊。

兩撥人在百年戰爭結束的2年後,正式刀兵相見。英格蘭的內戰也就從1455年後,一直陸陸續續的打到了1485年才停止。這段時間內,英軍曾經有過短暫威脅法國的情況。但大軍終究還是被法國人 銀彈攻勢所逼退了。

法國人甚至在內戰後期,幫助了亨利都鐸。當法國人在1487年,對不服的最後一個大諸侯--布列塔尼亞,發動戰爭。靠法國人幫助上臺的都鐸,就沒有排除部隊參戰。法國人也順利完成了對所有大貴族土地的收納工作。


米南德王問道


有直接結果,也有間接結果。直接結果是法國勝利,英國失敗。間接結果就是民族意識的掘起,民族和國家利益取代了部落或王族分散性利益,現代國家概念逐漸清晰。領土劃分以國家的形式固定下來,不在象過去,以部落或王族為單位劃分領地。這無疑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以民族或國家利益為整體,凝聚了所有力量,聚積了所有財力,使英法快速發展起來,為殖民統治和資本原始積累掃清了道路,進而為資本主義建設提供了可能。戰爭有時是推動歷史前進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這也是英法百年戰爭積極的一面。


吉祥如意170587193


伏爾泰指出:“百年戰爭是一場持續百年的屠殺遊戲。當兩國的皇族及貴族為了自己所奪得的利益而慶祝的時候,那些痛失家園及親人的無辜平民卻只能在無聲地痛哭。戰爭打了一百年,人民也哭了一百年。”
這句話大概可以站在平民的視角給百年戰爭下一個蓋棺定論:這是一場沒有正義的戰爭,受災受苦的也僅僅只有老百姓而已。戰爭,加上伴隨戰爭不期而來的黑死病,讓英法兩國在戰爭期間死傷慘重,元氣大傷。
但如果看到百年戰爭對於時代推進的積極一面,它到也是一場對於英法兩國國民性有塑造作用的大戰。法國在戰爭中是被攻擊的一方,處於守勢。這種防守家國的不利地位給了法國人一種新的民族認同感:原來廣闊疆域裡的我們除了隸屬於領主之外,還是同一個國家的人。

被英國人劫掠侵奪的法蘭西人意識到,國王聯姻不僅不能解決長治久安問題,反而容易引起王位繼承權爭奪和戰爭。想要捍衛自己的利益,就必須有更強更大的共同體。像聖女貞德這樣為了民族解放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的人,一定只會團結在一面國民旗下面。

原本屬於貴族、屬於王室的政治和軍事自主權下放,民眾也有了決定自己命運的機會。這種心態上的變化讓法國的民族主義迅速發展成型,並且最終推動了法國大革命的誕生。而且,驅逐了英國人的法國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強大而統一的版圖,走上了強國之路。法國基於歐洲大陸陸權的霸權主意,也是在這個時代之後才出現的。
對於英國來說,人口和領土的損失是很沉重,但也讓相對封閉的不列顛本島接觸到了來自南方大陸的文藝復興思想。人本主義、科學主義的思潮在保守封閉的英國盛行,幫助其快速進入了大航海時代。探索新的世界和攫取海洋上的資源,成為了英國之後的發展主要思路,第一個世界性的海洋帝國於是誕生了。

地球知識局


你們說的全部都不對,英法百年的結果是碰到了可怕的的“黑死病”一瞬間歐洲3分之1的人口全部死亡!比後來一戰,二戰死亡人數總和還多得多。。戰爭也在這次黑死病絕殺下全部無條件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