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航天長征人,為你讀長征任仲平——鑄就我們民族的精神航道


這兩天,一個消息在朋友圈刷了屏——中國人又“上天了”。搭載著“神舟”奔向“天宮”的火箭,正叫“長征”。

而10月22日,是長征勝利80週年紀念日。從紅軍“長征”到火箭“長征”,從地理的征途到空間的征程,“長征”可謂貫穿始終的核心符號。

為了紀念長征,人民日報再次出動了“任仲平”。《鑄就我們民族的精神航道》,正是從剖析長征精神,讓人看到從長征到新長征,一代代“長征人”如何把“整個天空的電聚集於避雷針的尖端”。

這次,我們請來參與“長征一號”火箭研製,見證了“長征一號”火箭發射“東方紅”衛星的航天之路老專家韓厚健,為您講讀這一篇任仲平。

《鑄就我們民族的精神航道》

航天長征人,為你讀長征任仲平——鑄就我們民族的精神航道

人物介紹:韓厚健

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某型號總設計師、研究員

韓厚健為您讀長征任仲平:

鑄就我們民族的精神航道

——寫在長征勝利80週年之際

10月17日,長征火箭載著神舟飛船,奔向天宮二號。幾天後的10月22日,我們將迎來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紀念日。今年恰好也是中國航天創業60週年,還是我們的火箭取名叫“長征火箭”50週年。

長征就像一條精神的航道,從昨天走到今天,從歷史走向未來。今天,我們在空間上的征途,向浩瀚宇宙挺進;我們在時間上的征途,向民族復興邁步。長征勝利80年,我們仍需要“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長征的歷史:從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從江西于都到寧夏固原,兩年時間,轉戰15個省份,翻越20多座高山,渡過30多條河流,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第二十五軍,完成了這次“無與倫比的史詩般遠征”。

一方面,長征是“歷史的界碑”:剛成立15年的中國共產黨,在長征中成熟起來,不僅來到陝北建立革命大本營,而且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找到了自己的基本路線。

另一方面,長征是“精神的豐碑”。就像張聞天說的,“沒有理想,紅軍連一千里都走不了”。長征傳播了共產黨人的革命理想,喚醒了中國的千百萬民眾,讓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為之一振。

80多年來,長征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個“核心意象”。各地都有“長征街”“長征路”,治國理政、改革發展,都被稱為“新長征”,還不斷有人重走長征路。這正是因為,長征是人類精神的高光時刻,讓人們在這裡感受意志的力量、精神的召喚。

長征精神是什麼?它並不抽象。它是紅34師死守湘江陣地的壯烈與卓絕,是“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的樂觀與豪邁,是我們熟悉的“半截皮帶”“金色魚鉤”“七根火柴”折射的信仰與堅定……“革命理想高於天”“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面對形形色色的敵人決一死戰、克敵制勝”,這些都是長征精神。

相比空間上的征程,時間裡的征程更耐人尋味。1921年建黨, 1949年建國,中點是長征中的1935年;1978年改革開放,2049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點則是黨的十八大之後的2013年。改革深水區,有轉型的陣痛,有成長的煩惱;復興之路上,確立下“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建國前夕,毛澤東就曾告誡全黨:“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共產黨人的“趕考”遠未結束,長征永遠在路上。

80年過去了,“長征”的腳步,已經邁向了太空。但無論走多遠,無論過多久,都需要面向未來,永不止步;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中央廚房)出品,歡迎轉載,請註明來源,謝謝合作!

友好提示:本文轉載“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號,歡迎轉載,請註明來源和學習大國(微信公號XXDAGUO),謝謝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