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印度當年為什麼不一鼓作氣,像吞併錫金一樣直接把尼泊爾吞併?

印度對尼泊爾的征服,想,但不敢。

歷史上的尼泊爾人對印度的征服,既想,又敢。

印度當年為什麼不一鼓作氣,像吞併錫金一樣直接把尼泊爾吞併?


李查維王朝時期,尼泊爾當時還被稱為泥婆羅,國王的女兒赤尊公主早於文成公主兩年嫁給了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大唐與尼泊爾這算是友好姐妹國家?不管怎樣,有一天尼泊爾國王接待了一個不速之客,他是一位來自唐朝的小處級幹部(曾當過縣令),姓王,可以簡稱隔壁老王,以大唐名義,借了7000人的軍隊,尼泊爾國王不明覺厲,但答應了他。

隔壁老王真名叫做王玄策,本來是作為唐朝使者前去天竺搞外交活動,沒想到天竺國內搞政變,政變上臺的新王阿羅順那半道截殺了使者團,只剩下了王玄策和手下一人,老王感覺回國很不好交代,心一橫,前去管尼泊爾借了7000兵馬,管松贊干布姑爺借了1200兵馬,扭臉殺奔天竺。

這一打,老王就沒停下來,從北印度打到中印度,又準備掀翻東印度,東印度國王表示怕了,把來求援的天竺新王阿羅順那拱手送給王玄策,老王嘆著氣押著12000名俘虜和20000頭牛羊回到了長安,這就是“一人滅一國”的隔壁老王王玄策的故事。

印度當年為什麼不一鼓作氣,像吞併錫金一樣直接把尼泊爾吞併?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年的印度半島是一盤散沙的,是真正對得起千里迢迢每一群駕臨印度半島的征服者們的,同時也說明了尼泊爾軍隊的實力。

馬拉王朝時期的國王亞克西雅·馬拉在15世紀,把疆域拓展到了今天的孟加拉國,可惜他沒有中國古代皇帝的覺悟,把權力和土地分給了三個兒子,成立了三個國家,有點三家分晉的既視感。

十八世紀中期,沙阿王朝崛起,征服了三個馬拉王朝的谷地國家,這時候的他們已經叫廓爾喀人。廓爾喀人北邊騷擾西藏,西邊打到克什米爾,東邊的錫金和不丹更是深受其擾,南邊的印度半島更不用說了。廓爾喀人騷擾西藏的時候,正趕上乾隆時期,乾隆派出清軍夥同藏軍展開自衛反擊戰,一直打到了其首都附近,廓爾喀認栽,成為大清的朝貢國。

轉眼來到了十九世紀初,英國人在印度半島已經站穩了腳跟,開始與廓爾喀人交鋒,前期英國人比較大意,吃了很多次虧,廓爾喀人繳獲了很多英國軍備物資,向清廷請功。清廷只當是廓爾喀人搞掉了它西南的一個小土邦,沒搭理他們這茬兒,要是清廷知道廓爾喀人幹掉的是他們很快將在1840年遭遇的苦主,一定會耐心的傾聽一下廓爾喀人的戰鬥經驗。

1814年,3萬英軍憑藉優勢火力打敗了1萬餘人的廓爾喀軍隊,廓爾喀從此淪為英國的保護國,把南部大片國土割讓給英屬印度,外交由東印度公司監督。別看英軍戰勝了廓爾喀,勝利後的英國人反倒很佩服廓爾喀人的戰鬥力,到那之後,專門跑到尼泊爾高薪誠聘廓爾喀人加入英屬印度的軍隊。廓爾喀人從此跟著英屬印度軍隊東奔西走,在鎮壓印度本土起義方面立下了大功,再之後,印巴分治,原來的緬甸和尼泊爾等國不在此範圍之內,初生的印度反倒憑著分家時獲得的80%的18個聯隊的廓爾喀部隊在對巴戰鬥中獲得了大量好處。

英國也一直保持有廓爾喀營,在一戰到二戰中,英勇善戰的廓爾喀人累計貢獻了20萬人的兵力,付出了四萬多人的犧牲。

印度當年為什麼不一鼓作氣,像吞併錫金一樣直接把尼泊爾吞併?

呼應題目,我們來談現時的印度為什麼不打尼泊爾的主意。

首先說錫金,它體量太弱小,人口不過60萬人、面積不過七千平方公里,主體民族還不是錫金族人,事實上從英國人退出後,錫金一直沒有機會獲得獨立,從一開始就被印度強制執行為被保護國,1975年更是通過了全民投票併入了印度。

應該說,現在的印度已經今非昔比、鳥槍換炮,甚至成為了擁核國家,但尼泊爾近3000萬人的體量、一直遊離於印度“統治”之外的狀態、英國人也不敢輕視的能力、驕傲的民族意識以及成千上萬的印軍英軍中的廓爾喀營的士兵存在,都是印度難以逾越的大山。

印度當年為什麼不一鼓作氣,像吞併錫金一樣直接把尼泊爾吞併?

假如印度人強行推進大山深處,一柄柄閃耀著寒光的廓爾喀彎刀一定會出現在他們的眼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