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世界盃”背後的俄式邏輯——在博物館看懂俄羅斯

荊棘


齊魯週刊社

文化

藝域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聖火將於6月14日點燃,啤酒、夜宵、激情、喧鬧的足球盛宴之餘,看懂戰鬥民族的文化之魅,還可以從博物館開始。這片地球上最具原始野性的區域,擁有四大藝術瑰寶:馬戲、芭蕾舞、油畫和雕塑,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淵源,使其文化既具東方魅力,又兼容西方的特徵。除了擁有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的俄羅斯冬宮博物館之外,在天寒地凍與高度伏特加的浸淫當中,俄羅斯豐富的博物館資源與前史、政治、文明、宗教嚴密地羈絆在一起。 

博物館往往會將“重量級”的展覽留到冬季、春季和秋季。但是,許多博物館正利用卓越的、通常不怎麼對外展出的自有永久藏品舉辦低調、極具創意的展覽,以獨特的方式證明夏季仍然是欣賞藝術的好時節。

“世界盃”背後的俄式邏輯——在博物館看懂俄羅斯

▲古拉格國家歷史博物館坐落在莫斯科特維爾大街附近,講述的歷史從1918年跨至1956年,詳細介紹了古拉格勞改營制度,分析了其在前蘇聯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圖為在古拉格國家歷史博物館展出的美國攝影師大衛·金作品。

“世界盃”背後的俄式邏輯——在博物館看懂俄羅斯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於1764年在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宮廷收藏品基礎上建立,珍藏了大量珍寶。1852年起對外開放。1922年,國立冬宮博物館與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合為一體,稱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圖為2018年2月17日,學生在參觀達·芬奇《母與子》。

“世界盃”背後的俄式邏輯——在博物館看懂俄羅斯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品:西班牙巴洛克式畫家迭戈·委拉斯開茲作品《午餐》(1617年)。

“世界盃”背後的俄式邏輯——在博物館看懂俄羅斯

▲位於莫斯科的特列季亞科夫畫廊是目前世界上收藏俄羅斯繪畫作品最多的藝術博物館,由商人、藝術品收藏家特列季亞科夫於1856年創辦,藏品目前包括4萬餘件17、18世紀俄羅斯聖像畫,18、19世紀俄羅斯著名畫家的作品及蘇聯時期許多畫家的作品。

“世界盃”背後的俄式邏輯——在博物館看懂俄羅斯

▲莫斯科現代藝術博物館主館於1793年建成,是一棟新古典主義建築,原本是俄羅斯商人的住所。蘇聯解體後成為一所現代藝術博物館。1999年12月對公眾開放。

“世界盃”背後的俄式邏輯——在博物館看懂俄羅斯

▲莫斯科現代美術館當前展覽是聚集了包括中國藝術家尉洪磊等在內的一百多位藝術家作品的《總體排演》,該展覽被設計成了戲劇場景的結構,藝術品被視為劇本中的演員。圖為當前展覽作品。

關注主流人群

聚焦社會熱點

齊魯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