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平白無故這麼多“購物節”,淘寶和京東很懂女人心!

2010年以前,6月18日只是一個普通的日子。然而2010年,京東開始將這一天定為“店慶日”,並展開一系列搶購促銷活動。很快“京東618”與“天貓雙11”相對應,成為了我國電商圈的“雙子星”,分別在年中和年末收割著線上的流量,並“掏空”消費者的錢包。去年,“京東618”下單金額已達到1199億,天貓“雙11”下單金額也達到1682億。然而,數據不斷上漲的同時,人們卻越發感覺到身邊的人對網購狂歡節的熱情在不斷下降。尤其以今年京東618最為突出,“618什麼值得買”這種帖子並未廣為流傳,自媒體上也沒有大規模曝出“618最划算購物清單”,“快遞爆倉”等新聞更是幾乎聞所未聞,電商購物節就要涼了嗎?

平白無故這麼多“購物節”,淘寶和京東很懂女人心!

2009年,天貓“雙11”活動首次開展,一戰成名,人們購物的熱情被迅速點燃,囤貨、快遞爆倉成為了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從此之後,電商圈內的人都知道“要業績,就做購物節”,於是“214狂歡價”、“318女生節”、“小米4.8”、“京東618”、“1號店711”、“唯品會814撒嬌節”、“10.10海外購”、“雙11”、“雙12”等以營銷為目的創造的節日層出不窮,從年初讓你買到年尾。可是,如此高頻率的購物狂歡活動,我們真的需要嗎?

平白無故這麼多“購物節”,淘寶和京東很懂女人心!

作為消費者,是否需要商家的降價促銷活動?當然。但如果降價促銷活動常年開展,消費者是否還會對這種活動抱有熱情呢?答案不言而喻。近日,有參加京東618的商家曝出,“今年流量下滑的出乎意料,相比去年同期,店鋪流量下跌了50%。”

有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因平臺促銷活動時間拉長,提前消費用戶,導致用戶的購買力和精力被稀釋;另一方面,電商平臺平日諸如“超級品牌日”等日常促銷活動增加,也使得消費者對優惠活動的興趣不斷降低。而前兩年帶來增量的三線以下城市及鄉鎮地區的網購市場也基本被開發殆盡,電商平臺很難再尋找到新的增長點。與此同時,在整體經濟環境影響下,許多消費者也開始意識到,提前囤貨是一件不理智的行為。就曾有一位網友在朋友圈中寫到:“去年雙11買的面膜還剩一半,紙巾還剩半箱,沐浴露還剩兩瓶然而已經不想再用,今年說什麼也不剁手了。”

平白無故這麼多“購物節”,淘寶和京東很懂女人心!

消費者消費熱情降溫,參與活動的商家也頻繁表示“參加電商購物節只是在賠本賺吆喝”。雖然電商平臺會拿出一部分資金,但商家還是補貼折扣後差價的主要力量。對商家來說:不參與活動,就拿不到流量。參與活動,就沒有利潤。更不要說,近年來由於平臺之爭還引發了令人詬病的天貓京東“二選一”政策。

對電商平臺而言,日子也不好過。不論雙11屢屢曝出的數據造假還是京東近日曝出的“假茅臺”等傳聞,都讓人覺得,網購狂歡節不過是一場秀,電商平臺自己搭好的臺子,似乎無論如何都要把戲唱完。

平白無故這麼多“購物節”,淘寶和京東很懂女人心!

網購狂歡節背後的經濟學原理無非是價格歧視,通過對同一件商品的不同定價來實現商家的利潤最大化。平日發原價留給對價格不敏感的消費者,而活動時的折扣價,用來吸引價格敏感度比較高的消費者,從而實現消費者剩餘向商家剩餘轉化。

而這一方式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利用的只是人們害怕失去的非理性需求,在廣告的影響下,消費者會理所當然的產生:“如果我今天不買,明天就回到原價了,那我不是失去了這些折扣?”。隨後,在羊群效應的作用下,這種非理性需求被推上高潮。然而,伴隨著時間的推移,消費者的理性會逐漸迴歸,開始認清商家的套路,不再願意被“剪羊毛”,網購狂歡節也必然降溫。

平白無故這麼多“購物節”,淘寶和京東很懂女人心!

當狂歡的熱潮退去,不止消費者發現下樓五分鐘可以買到的東西,沒必要等待三四天或囤積一年。電商平臺也意識到了線下的重要性,不但電商殺不死實體店,而且電商還需要實體店。於是,去年開始,從阿里到京東都紛紛搶佔線下渠道。接下來是“網購狂歡節”的模式會被移植到線下,還是“新零售”終歸只是換湯不換藥的商店,我們無法給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市場不需要那麼多“電商狂歡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