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老幹部之家」“網紅”老兵尹吉先

「老幹部之家」“網紅”老兵尹吉先

85歲的山東籍老兵尹吉先是網絡問答社區“知乎”上的大紅人。每天一打開電腦,他就會遇到網友提的各種問題。

「老干部之家」“网红”老兵尹吉先

“中槍是什麼感覺?”

尹吉先用一根手指戳著鍵盤:“擊中了要害部位就死,就沒有感覺了。在戰爭中沒有擊中要害就高興,嗨,我還沒有死。”

“影視劇裡的戰爭跟真實的打仗差多少?”

尹吉先答:“差得很遠,劇裡有喝酒的、有搞對象的,有男、女兵混雜在一起,在戰場上搶救傷員非常生動熱鬧。實際上朝鮮戰場上都沒有這些,我知道軍隊就不準喝酒。而且只知道這一個小時我活著,下一個小時就不保險,哪裡有心思搞對象。”

“戰爭有多殘酷?”“戰場上有人裝死嗎?”“中國沒有統一普通話的時候軍隊交流困難嗎?”……

作為一個參加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抗美援朝等的老兵,尹吉先在知乎上用親身經歷回答各種關於戰爭的提問。如今,他在知乎上被12萬多人關注,獲得了25萬多個“贊”。在知乎這個不斷為中文互聯網貢獻新話題、新現象、新內容的平臺上,擁有一萬人以上的關注就是“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了,尹吉先的成績足以羨煞絕大多數試圖通過網絡成為“意見領袖”或“自媒體”的年輕人。按照時下流行的說法,尹吉先是一名“網紅”。

“能影響一個是一個”

79歲時,尹吉先在孩子的引領下開始接觸互聯網,看到網上一些人對戰爭和歷史誇誇其談、信口開河,甚至去詆譭、抹黑,卻引來許多人的追捧和點贊,尹吉先坐不住了。於是,只零零碎碎唸了兩三年小學的尹吉先鉚著勁學起了拼音。

他看著孫子的語文課本、幼兒園拼音招貼畫,把字符抄在本上、手上,走路背,坐車背,有時忘了下車。小孫子每次來,他都會抓緊機會問這問那。但他嫌小孫子不耐心,又不常來,就自己用鼠標點來點去,摸索著學習電腦操作,試著在電腦上打字。

尹吉先從一個字打到一個句子,後來試著想到哪就用拼音打出來,硬是學會了用博客寫回憶錄。尹吉先不會指法,就只用一個手指在鍵盤上慢慢敲。他的文筆算不上好,有時語言都不通順,但他的閱歷是他獨一無二的財富。網友“浮生未半”在網上注意到了尹吉先的博客,把這個“堪比大熊貓”的老兵請到了知乎。

比起博客,知乎更加年輕化。而作為一個“社區”,知乎的社交屬性也更強。在這裡,尹吉先接觸到了更多的年輕人,也有了更多與年輕人直接交流碰撞的機會。

知乎上關於戰爭的問題和回答很多,但來自戰爭親歷者的“現身說法”,尹吉先目前是獨一份,他很快就得到了關注。

尹吉先回答的問題多是關於抗美援朝、軍事戰略、時事政治和國際形勢。他旗幟鮮明地擁護黨、政府和國家。有人問:“強迫自己吃不喜歡吃的食物有什麼後果?”他說:“若對國家人民有利,不喜歡吃也得吃。”他最受不了的,是有網友不愛國。“有的網友說,國家強大和我有什麼關係,我就很生氣。”尹吉先說,現在很多年輕人不懂“國家貧窮就要捱餓捱打”的道理,“我小時候,中國人窮,餓死的人多,日本鬼子糟蹋中國,解放後,中國人站起來了,現在國家的進步和發展有目共睹了。我要給青年人補補這堂課。”

樹大招風,尹吉先的“爆紅”引來了許多質疑者,有人覺得一個80多歲老人還在網上看帖、答題,難以置信,便問“老兵尹吉先到底是不是營銷號?”尹吉先隨即曬出了自己的預備役軍官證、1949年解放上海的照片,還有1959年離開軍隊前的戎裝照。“我不說謊話,我的網名是真的名字,我的博客叫春生也是真的,那是我的乳名。我寫的東西也都是真實的,沒有任何誇大,就是為了讓下一代有個正確認識、正確分析、正確判斷。”

在網上,也有一些人對尹吉先出言不遜,甚至是人身攻擊。但尹吉先並不想退縮:“希望讓越來越多年輕人瞭解歷史、關注國家命運,也希望通過我年輕時的參戰經歷,告訴他們戰爭有多殘酷,和平有多可貴,能多影響一個人就是一個人。”

“人活在世上就是遭罪的,但是遭罪也不想死”

除了與戰爭、歷史有關的內容,尹吉先也會回答些有關養生、人生感悟的內容。這些內容讓他只有“贊”而不招“噴”。比如這個問題:“人活著就該很苦嗎?”他答:“是的,人活在世上就是遭罪的,但是遭罪也不想死。”

有人覺得,以尹吉先“老兵”的身份,講述的歷史未必真實可信。事實上,尹吉先的身份並沒有給他帶來一帆風順的人生,他的人生伴隨著新中國的探索之路,一路坎坷,風雨而行。

尹吉先15歲時從老家山東參了軍,用他的話說,參軍是“因為貧窮”。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他常常看著身邊的戰友瞬間就沒了,在他對戰場的描述中“趴下不一定活,衝鋒不一定死”。所幸,尹吉先活下來了。

1958年,尹吉先被派到軍校學習深造。在入學之前,他回了一趟老家,看到了農村“大躍進”中的種種怪象。開學後,尹吉先在班會上坦率地講出了他的見聞,書記員讓他在發言記錄上簽字時,他一點都沒有猶豫。半個月之後學校裡牽起繩索,密密麻麻地掛上了大字報,其中二十多張指控尹吉先是“右派”。

軍官前程沒了,他帶著不良記錄被分配到郵局押運郵件,幹苦力30年。“人家三年自然災害,我家30年!”尹吉先吃過掉進尿盆的菜糰子,吃過餵豬的泔水缸裡撈的稠渣,也吃過掩埋了的病死豬的下水。

在那樣艱難的年月裡,尹吉先的老伴兒先後為他生下了五個兒子。很長一段時間裡,尹吉先老兩口帶著五個兒子,住在郵政局的一處營業廳改的小房間裡。每一個兒子結婚,尹吉先就從小房間裡分出一小塊,打上隔斷,權作小兩口的新房。等到屋裡全部給兒子們分完了,尹吉先就在屋外又搭了一個三平方米的小棚子,和老伴兒兩個人,一住又是許多年。

1990年,尹吉先退休了。老伴兒沒有工作,尹吉先微薄的退休金根本無法讓他們安享晚年。年屆六旬的尹吉先只能選擇出去打工補貼家用,做起了焊工。上百公斤重的爐箅子,尹吉先負責焊接,另有兩個工友搬運。工作很累,但古道熱腸的他更見不得別人受累。一個負責搬運的工友累了,尹吉先便去搭把手,卻在放置爐箅子時一個失誤,上百公斤的爐箅子直砸在尹吉先的右手食指上,那歷經槍林彈雨依舊忠於職守的手指,在生活的重壓下應聲而斷。

在網絡上,尹吉先不諱言新中國成立後所吃過的這些苦,但他也說,那些年雖苦,但新中國成立之前要比這苦得多。“要分主流和支流,國家發展的方向是好的。”“只要是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我都支持,都擁護。”

在歷史的激流中,尹吉先始終以真誠與勇氣去體驗、觀察、記錄、講述,並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今天,隨著孩子們成家立業與國家政策的落實,尹吉先的生活已經大大改善了。如今的尹吉先已經成了一個標準的網民,每天上網長達六個小時,上午兩小時,下午兩小時,晚上兩小時。他還去報了老年大學,學會了處理照片,學會了做視頻,只為拉近與年輕人的距離,去告訴更多年輕人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