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0 軌道轟炸和運輸機送人頭,到底哪一個才是外星球登陸戰的主旋律?

1977年上映的《星球大戰:新希望》在開啟科幻電影太空紀元的同時,就為我們展現了一種可以單艦完爆整個星球的超級飛船——《殲星艦》。從名字上不難看出,它的用途,就是通過大功率能量武器進行不間斷的軌道轟炸,最終完全清除目標星球的所有有機生命,將其表面的土壤、岩石全部燒成二氧化硅——也就是《光環》(Halo)玩家們戲稱的“玻璃化”。

軌道轟炸和運輸機送人頭,到底哪一個才是外星球登陸戰的主旋律?

如今,軌道轟炸幾乎成為了科幻ACG作品中星際戰艦的標配功能。這種爛大街的技能,也讓很多人產生了不小的誤解:幹嘛費力不討好的搞什麼星際登陸,直接在外太空搞個大燒烤豈不美哉?

軌道轟炸和運輸機送人頭,到底哪一個才是外星球登陸戰的主旋律?

其實,如果將我們帶入星際指揮官的思維,就會發現,軌道轟炸的戰略意義其實並不像想象中那麼高。縱觀人類戰爭史,我們就會發現所有的軍事佔領行動,其目的都是為了獲取目標的軍事、經濟和政治價值。把一顆星球搞得渣都不剩之後,就從根本上失去了獲取的必要。

對於妄想靠一門地圖炮就能征服一座星球的痴心妄想,筆者只想說一句話——

軌道轟炸和運輸機送人頭,到底哪一個才是外星球登陸戰的主旋律?

其實,在星球本身的護盾和防衛體系完整的時候,軌道轟炸根本達不到這種“全球玻璃化”的恐怖效果。而當星球的防禦已經崩壞之後,除非就是為了散佈恐懼製造震懾為目的,也沒有進行軌道轟炸的意義了。因為再這麼搞,就是喪心病狂的種族滅絕行動了。縱觀《星球大戰》的舊正史和新正史,全面軌道轟炸的戰例都非常罕見。

共和國和帝國雖然立場不同,但畢竟都是人類,所以對同類運用“因果律兵器”的輿論後果還是比較忌憚。

總之一句話——害怕被噴!

那麼,在面對屬於“非我族類”的星球時候,軌道轟炸是不是就一定可以炸得很爽呢?

答案同樣是否定的!

軌道轟炸和運輸機送人頭,到底哪一個才是外星球登陸戰的主旋律?

《光環》中的外星種族星盟最熱衷的事情,就是對外族星球實施“淨化”,其中最為典型的戰役,莫過於致遠星的淪陷。這個星球是聯合國太空總部的所在地,同時也是一座巨大的軍事要塞。在星盟成百上千的戰艦的等離子光束的掃射下,志遠星最終灰飛煙滅。

然而,星盟的軌道轟炸根本就不是為後續登陸行動所進行的火力準備。這個政教合一,等級森嚴,甚至還保留有奴隸制的高階外星文明,其腦回路和人類也有著天壤之別:在他們看來,軌道轟炸的目的是一種宗教意識,目的是按照古老的教義所進行的一種“淨化”——在把異族殖民地烤成一顆巨大的玻璃球之後,還要在上面燒刻出一個奇怪的宗教符號。

軌道轟炸和運輸機送人頭,到底哪一個才是外星球登陸戰的主旋律?

作為人類在外太空的軍事中心,致遠星野不是想炸就能炸的。它的近地軌道上圍繞著無數超級磁力加速炮炮臺,還有上百艘戰艦。行星表面則有陸戰隊和艦隊的特別軍事訓練場以及預備軍官學校,地下設施和地面之間是三百米厚的堅硬的鋼板和混凝土,足以承受一顆八千萬噸級核彈的直接打擊。事實上,在發動軌道轟前,星盟花費了很長時間進行登陸戰,最終佔領了為軌道防禦系統源源不斷輸送能量的發電站,這才有進行軌道轟炸的可能。如果他們一開始就想這麼幹,那麼恐怕早就被“軌道逆轟炸”了。

除了軌道轟炸,科幻電影和ACG作品中搞定一顆星球的另一種常見辦法,就是運輸機送人頭,參見下圖——

軌道轟炸和運輸機送人頭,到底哪一個才是外星球登陸戰的主旋律?

入侵一方几乎不進行火力準備,甚至不怎麼部署護衛型飛行器,就將一個個的大頭兵裝入美其名曰“單人降落倉”、“武裝型運輸機”的飛行棺材,猶如天女散花一般將小兵往下面一撒就不管了……

你以為這種視覺場面爆表,但在戰術層面堪稱無腦的戰法是更加無腦的編劇們的發明?才不是了!

在被科幻愛好者奉為聖經的科幻小說《星船傘兵》(Starship Trooper)中,海因萊茵就構想了一種簡單粗暴的太空兵力投放方式——將宛如鋼鐵俠的機動步兵單位以垂直方式從近地軌道直接發射到地表,每隔半英里部署一名,在隊長協同之下完成突擊、救援、封鎖、戰線遮蔽等任務,結束之後乘坐運輸機回到母艦。

軌道轟炸和運輸機送人頭,到底哪一個才是外星球登陸戰的主旋律?

(同名電影《星河戰隊》中的傘兵們,這一身行頭也太簡配了……)

然而隨著見識的增長,我們也意識到即便這些“小型高達”再猛,都無法對抗一個完整的作戰系統。所以,日後的科幻編劇們在進行登陸戰設定的時候,都重視體系作戰。

然而,戰鬥機、火炮、坦克這些重裝備畢竟不能從太空中直接扔下來,將重裝部隊成建制帶到地面戰場的重任,就交給運輸機來負責了。

《光暈》中的UNSC陸戰隊的部署方式就類似於美國海軍陸戰隊,每艘大型戰艦上會安排一支擁有1500至3000名陸戰隊員的遠征集群(類似於美海軍陸戰隊在一艘兩棲戰鬥艦或者航母上部署的MEU單位),其戰術思想同今日的美海軍陸戰隊也非常接近。後者非常推崇所謂“垂直包圍”戰術,即以直升機在敵軍於海岸的防衛部隊後方降下陸戰隊員與輕型裝甲車撕開突破口,然後通過配屬空中和地面重火力擴大戰果,最終獲得戰場控制權。

軌道轟炸和運輸機送人頭,到底哪一個才是外星球登陸戰的主旋律?

UNSC陸戰隊的標準戰術是使用“鵜鶘”(Pelican)運輸機將隊員和重裝備運送到星球地表,這種運輸艇的最新改進型D77H-TCI的人員倉最多可以容納30名陸戰隊員,貨倉能裝下兩輛M274“貓鼬”全地形車。其尾部的磁性吊鉤還能攜帶一輛M12“疣豬”系列裝甲車,在不考慮降落速度的情況下,甚至能將M808B“天蠍”主戰坦克這樣的大傢伙直接運下來。

“鵜鶘”不僅僅負責拉貨,還承擔著從敵軍防線中撕開口子,以及掩護地面部隊展開部署的重任,為此,它本身也是按照一艘炮艇機的要求進行設計的。它的標配武器是一門40mm和一門70mm機關炮,根據任務要求,它可以掛載M247通用機槍、兩支ANVIL-II型空對地導彈吊艙。其戰術支援型還能攜帶有更多的大口徑機炮、反坦克導彈甚至是小型軌道炮系統,足以讓著陸場周圍變成一片火海⋯⋯

總結到這裡,我們其實也看出來了,無論是軌道轟炸還是運輸機送人頭,都是為視覺藝術中的大場面的觀賞性和娛樂性服務,根本不值得深究。

《星球大戰》是一部古希臘悲劇為靈魂的太空歌劇,所以它的戰爭形態偏古典,基本還是大艦巨炮那一套東西。

軌道轟炸和運輸機送人頭,到底哪一個才是外星球登陸戰的主旋律?

《光暈》有著一定的軍事紀實味,UNSC下轄武裝力量的番號、編制、戰術和裝備均已現役美軍為參照物,所以它對登陸戰的科幻,也有濃濃的“馬潤”味。

真正意義上的星球大戰,必須以超光速太空旅行為前提,這就意味著那時的人類早已具備跨維度的機動能力。或許那時候的星際戰爭根本就不用殲星艦開著地圖炮來回對轟,幾張二向箔一撒就全搞定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