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鎖石溝村:巧打生態脫貧牌

鎖石溝村:巧打生態脫貧牌

在禹州市萇莊鎮鎖石溝村這個深山貧困村,總被鄉親們抱怨只能牽牛扶犁、用鐮刀鋤頭種出的山地小麥,現在卻成了原生態的綠色食品,用原始的石磨磨成麵粉,價格整整比普通麵粉貴了4倍!

6月2日,記者在鎖石溝村天橋嶺山上的石磨麵粉廠看到,5臺機器帶動的石磨在不快不慢地旋轉著,十幾名工人正在忙而有序地上麥、接面、裝袋。“石頭磨轉得慢、溫度低,能很好地保持小麥的原香味,蒸出的饅頭、擀出的麵條就是好吃!”正在院裡打掃衛生的貧困戶霍改名告訴記者。

鎖石溝村是一個深度貧困村,全村176戶571口人分散居住在方圓10平方公里的10個村民組15自然村裡,建檔立卡貧困戶91戶302人。多年來,由於這裡山高溝深,道路崎嶇,再加上山上地塊小,外邊的收割機根本進不來,村民們一直保持著上草糞、手工收割的原始耕作方式。

2016年,禹州市銀梅飲料有限公司到鎖石溝村開展“企幫村”幫扶工作。該公司董事長汪英傑通過走訪調查,從村民這原始耕作模式種出的小麥中看到了商機,根據當今人們對原生態健康飲食的追求,購進石磨磨面機、洗麥機、雜糧磨面機等5臺機械設備,建起了石磨麵廠,利用本村原生態的優質小麥,生產原生態的石磨面。麵粉廠2017年12月建成投產,春節前加工的3萬公斤石磨面銷售一空,實現產值40餘萬元,盈利12餘萬元,並在春節時為每位村民發了50元的紅利。

汪英傑還招用村裡的10餘名貧困群眾到廠裡上班,月月領工資。73歲的三組村民霍改名患腰椎間盤突出,妻子患腦出血後遺症,家境十分困難。汪英傑就讓他在廠裡幹保潔工作,每月工資370元,再加上他每月260元的金融扶貧資金、老兩口每月380元的低保,每月收入1010元,一下子脫了貧。

為了提高小麥品質,汪英傑又聘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楊教授進行技術指導,引進種植附加值更高的富硒小麥100餘畝,價格比普通小麥高5分錢。“有了好小麥,咱的石磨面就更搶手了!”鄉親們高興地說。

“今年風調雨順,全村的小麥豐收了。全村705畝小麥,除留下村民口糧外,其餘的我們打算全部收購加工成石磨面,到年底給鄉親們發個大紅包。”汪英傑信心十足地說。 (來源:許昌日報 胡晨 張永強 劉豔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