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警惕无底线的10W+

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警惕无底线的10W+

追逐热点是自媒体的本能,似乎每个人都有为热点事件发表意见、表达情绪的热忱,这也是自媒体大号追求“10w+”的捷径。人人都在关注,那我要猎奇、偏执、极端、呐喊,用声嘶力竭的吆喝才能获得网络空间中用户们难能可贵的注意力。这成了众多网络大V针对热点事件发表评论时的初衷。

近日,滴滴顺风车司机杀害空姐的悲剧事件一经报道便引爆网络舆论。除了对凶手、受害者以及涉事滴滴平台的关注外,在这场悲剧的报道中,还有一些罔顾良知的自媒体大号乘此机会营销自己,发布不当言论,最终自食恶果。

二更食堂、有格公号消费死者的无底线行径

二更食堂,一个曾融资数亿的互联网公司,因为一篇无底线的推文,凉了;

“有格”,一个号称走心治愈路线、有格调的微信公众号,却将这场悲剧视为通往10w+的人肉阶梯。

空姐遇害事件发生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该事件因其本身的恶劣性,社会危害性成为舆论焦点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一些无良自媒体用词恶俗、煽动情绪,甚至出现不堪的色情想象。

回顾此次案件,有几个时间点值得我们关注:

5月6日凌晨,21岁的空姐在从机场前往市区途中,被滴滴顺风车司机残忍杀害;

5月7日下午4点,家属报案,警方介入调查;

5月8日早上8点,遇害空姐遗体被警方找到;

5月10日当天,这一消息登上微博热搜,一时间引发巨大舆论浪潮;

5月10日当晚,滴滴公布嫌疑犯信息并发布办完悬赏,而在滴滴这则消息发布后的几个小时郑州警方发布了警情通报;

5月11日,滴滴对外宣布,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停业自查整改一周;

同日晚,二更食堂公号推出了头条文章《托你们的福,那个杀害空姐的司机,正躺在家里数钱》

梳理此次事件引爆网络舆论发酵路径,我们可以发现,这其中,自媒体大号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十分关键。最初,舆论焦点集中在寻找凶手、谴责并反思滴滴网约车平台所存在的审核不严问题上。

随后,5月11日,二更食堂公号推出的这篇文章以煽情的手法脑补臆想了受害者遇害时的场面。用词之不堪、格调之低俗、行文之恶毒,瞬间在众声喧哗的网络中“脱颖而出”。

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警惕无底线的10W+

使得舆论关注点瞬间转向,纷纷谴责二更食堂嗜血、败坏良知。

当晚,二更食堂创始丁丰发表道歉声明。

12日,浙江省网信办和杭州网信办联合约谈二更负责人。二更食堂被处以封号七天的惩罚。这一处罚措施并没有平息众怒,对二更食堂价值取向、内容底线的强烈质疑愈演愈烈。

13日深夜,二更创始人丁丰发表致歉声明,表态宣布永久关停二更食堂,并解除二更食堂负责人李明的一切职务。

人民日报在12日发表微博,对二更食堂进行了严厉评论:“用词极其低俗,被斥为吃‘人血馒头’毫不为过”;新京报5 月13 日发表评论文章,称“不是所有热点都可以随意蹭,也不是什么话题都可以做成流量生意”……

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流量生意太容易失控了。新媒体语境下的内容生产者,尤其是产业化的头部大号,如果管控与底线监督缺位,基于“流量变现”的生存焦虑,就必然会突破公序良俗的底线,从而剑走偏锋、从而利益为王。

话语猎场,舆论频频失焦

众媒时代,舆论失焦是热点发酵的宿命吗?

《局面》在采访江歌案时,王志安曾说:“只要咬牙忍过一周,下一个热点普遍而来,有多少人有耐心持续关注?”

同样无奈的是,在热点更迭不断的网络话语猎场,人们太容易受控于自媒体人剑走偏锋的评论导向,往往到最后,事实本身淡出了舞台中央,核心问题的解决与否也再没人关注了。

茅侃侃自杀辞世后,前央视主持人王利芬在其个人公众号上写了一篇名为《茅侃侃的离世,掀开了创业残酷的一角》的文章,阅读量破10W+,随后便高兴地在微博上宣称“努力皆有可能,达到目标的速度远比我想象的要快得很多,先高兴下”,这样如此露骨的言论将王利芬推上了舆论风口,此事也引起人们对无良自媒体人的集体讨伐。

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警惕无底线的10W+

明星乔任梁抑郁自杀消息爆出后,引来无数人的猜测和揣度。其间,就有不良自媒体人疯狂转载不实信息,甚至是带着调侃的意味嘲讽别人的死亡,利用自己在网络空间中超级节点的巨大传播力,通过这种性与暴力相关的敏感字眼为他们赚取了大量的注意力。那段时间,死者家人、朋友和粉丝陷入极度的悲痛和愤怒之中,事实性说明也无法阻挡这场以消费死者攥取利益的嗜血狂欢。

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警惕无底线的10W+

提到江歌案,很多媒体人嗤之以鼻的便是众多自媒体人在其间掀起的“表演”浪潮。

自媒体大号“咪蒙”发表文章《刘鑫江歌案: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则将舆论焦点彻底转向对刘鑫的集体讨伐。在这篇文章中,咪蒙带有倾向性阐述片面的事实,并且使用了“混蛋”、“人渣”这样人身攻击的字眼。

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警惕无底线的10W+

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警惕无底线的10W+

在留言区,咪蒙甚至写到:“如果是我的孩子,遭到这样的对待,我不会跟对方讲道理,我会杀人!!!”如此情绪化带有煽动性的言论在短短几天时间里,竟然得到了2.1万的点赞量。

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警惕无底线的10W+

固然刘鑫在这场悲剧中的过错令人发指,但自媒体人带头举起“制裁人性”的大旗所引发的网络暴力却是完全罔顾媒体客观、公正报道事实这一基本原则的行为。

看到这样的文章,以及大量点赞、转发、评论所表现的人们的集体认同,让人不寒而栗。如此情绪先行的网络暴力,并非正义战胜了邪恶,人性之善战胜了人性之恶。在舆论频繁转向的掩护下,咪蒙们才是唯一的胜利者,他们收获了一篇又一篇流量超高的文章。

注意力经济时代,情绪先行的舆论引流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如二更食堂这样的自媒体人为攥取用户注意力无所不用其极。推动此种困境愈发深化,不断印证了互联网语境下“后真相”时代的来临。

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警惕无底线的10W+

2016年,“post-truth”(后真相)一词当选为《牛津英语词典》的年度词汇,指“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陈述观点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具体说来,“后真相”是指传播主体不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完整的叙事呈现,而是通过煽动情绪、强化固有偏见、迎合既有情绪的方式传播符合受众主观认识但偏离事实原本真实的内容。客观事实和理性思维被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抛之脑后。

美国特朗普总统成功竞选,英国公投脱欧……这些事件都成为“后真相”时代奔涌而来的标识。

在众声喧哗的中国网络空间,“后真相”特征尤其鲜明。自媒体大号深谙其中的“规则”,在文章中时常“诉诸情绪”、挑逗公众神经,逐字逐句透漏着“来吧,我们一起谩骂,一起伤感,一起宣泄……谁管真相、事情的结果呢?”的号召感。

例如2016年舆情鼎沸的罗尔事件,2017年山东于欢案、榆林产妇坠楼事件,2018年的汤兰兰事件,都表现出强烈的后真相时代特征。

流量围剿战白热化时代,倾听黄色新闻的回音

有时候,遇到看似死循环的难题,不如放眼回到过去,审视历史中与之相似的经历和片段,或许能从历史的长河里得到解决问题的回音。

当下自媒体人无底线追求10W+的狂热状态与西方新闻事业的“黄色新闻”极为相似。

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警惕无底线的10W+

西方资本主义新闻事业曾有一段时间出现过短暂的“黄色新闻时期”,19世纪末美国两位著名报业大亨威廉·赫斯特与约瑟夫·普利策互相竞争,抢夺报纸发行的市场份额,在激烈的竞争攻势下,两家报纸在获取更多注意力的驱动下将美国当时的媒体环境搅动地混乱不堪,这简直像极了今天追求10W+的自媒体人。

美国新闻学者埃德温·埃莫里曾评价:"赫斯特制造出了有史以来最坏的新闻,将美国新闻事业的水准降到了最低。"

当新闻界都奉行“黄色新闻”时,社会开始注意到这样的新闻界是不可取的,甚至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病变”,人们关注的都是些肤浅、夸张、情绪化的不实消息,轻易被煽动,在各种不良信息和价值观引导下变得污浊不堪。

后来,有人开始呼吁以“社会责任论”约束新闻界,要求新闻界享受权利的同时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在媒介生态发生剧烈改变的当下,人们时常打着“传统媒体已死”的口号,过度神话了新媒体的发展前景。如评论人曹林所说,焦虑传媒转型的似乎从来都是传统媒体人,新媒体人自媒体人一边数着变现的广告费一边鄙视着传统媒体。殊不知,自己才是真正的脆弱不堪,离死期只有一两篇文章、一两张视频截图的距离。近期“暴走漫画”频遭各大网络平台封杀再次印证了这句忠言。

无论自媒体也好、传统媒体也罢,经济利益与用户关注度相关。很多时候,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相冲突的时候,很多媒体人选择的是前者。然而,媒体的基本职能是社会公器,尤其是粉丝量大的自媒体、受众量大的传统媒体,他们承载了更多的社会关注,享受着聚光灯带来的荣耀与瞩目,那也意味着需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10W+不过是数字游戏,任何游戏都需要规则的护航和价值的约束,否则就有可能在肆无忌惮的喧哗中自我毁灭。(杨颖)

(综合来源:人民日报、新京报、澎湃新闻、全媒派、刺猬公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