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物聯網時代的巨頭會從物聯網平臺企業中產生嗎?

在萬物互聯的時代,所有的終端設備都將連接並實現以人為中心的設備智能化運行管理。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的是屏蔽物聯網碎片化的特徵,將各類物聯網設備統一管理並結合各類計算機技術開發智能化場景的應用。而這些功能,都將集成在物聯網平臺之上。在互聯網我們看到了windows,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看到了IOS、Android。那麼在物聯網時代的巨頭會從物聯網平臺企業中產生嗎?

三類物聯網平臺、兩種實踐方式

目前,市場存在的這些物聯網平臺都只是對未來物聯網平臺的探索和維繫企業生存發展的道路,一切都還只是雛形。現如今的市場上存在有這樣三類物聯網平臺:基礎設施類(如AWS、Azure IoT、阿里雲IoT等)、開發工具類(如塗鴉、U+等)、運營服務類(如大到Predix、Mindsphere、EnTM OS、小到摩拜、ofo、街電等),當然,隨著技術的成熟和對發展的探索,這些物聯網平臺的定位已經互有融合的趨勢了。此外,在物聯網平臺實踐的探索道路上,也分為了兩種實踐方式:雲端化的物聯網平臺和嵌入式的物聯網操作系統(以下暫且都簡稱為物聯網平臺),此中優缺點我們暫且不提。雖然兩者之間定位不同,但其本質上都是為了構建物聯網的生態環境。

物聯網時代的巨頭會從物聯網平臺企業中產生嗎?

物聯網平臺之於物聯網四層架構

脫胎於CPS的物聯網平臺是集成物聯網四層架構的大成之作,是實現萬物智能、互聯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傳感器和通信技術的發展是實現數據共享、雲端計算的支撐,與之對應的三層結構共同推動設備不斷地智能化發展,使得萬物互聯的應用場景的不斷增加,為萬物賦能。而整個物聯網平臺則是以上四個層面技術及應用的完美結合,實現對萬物的使能和統一化協同管理。

中、西方對物聯網平臺發展態度的差異

當今,世界連接更為緊密,在全球範圍內以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為依託,結合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計算機技術的互聯網+、智能製造2025、工業4.0、工業互聯網等概念和計劃的實施將物聯網平臺推向了風口。世界各地的物聯網平臺企業也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而其中又以我國為最。

截至今年年初,僅在我們聯動原素的數據庫中就顯示有735家企業開發了所謂的物聯網平臺。竊以為,西方大部分人對於物聯網平臺的認知仍然停留在傳感網的階段,他們更注重傳感設備和通訊技術的積類和蓄力,以期打通更多苛刻的使用場景。而我國的認知已經從傳感網走向了智聯網,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我國當代企業家多受移動互聯網時代應用大爆發的影響,將更多的焦點放在了計算機技術上,希望通過覆蓋傳統的使用場景來迅速變現。同時,西方的企業偏向從底層設備到高端產品的深入式發展,具有工匠精神(容易產生尖端技術企業),而我國企業家則更青睞於市場選擇、追逐資本的廣闊式發展(容易產生平臺整合類企業)。正是中、西方思想角度上的差別,造成了如今中、西方企業對物聯網平臺發展態度的差異。然而,正在物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浪尖上,物聯網平臺理論的缺失也使得現如今物聯網平臺的發展進入了遲滯期。

什麼樣的平臺是真正的物聯網平臺

隨著這幾個月對幾十家物聯網平臺的調研與思考,小編在這裡闡述一下未來的物聯網平臺會是什麼樣的,以及它的大體架構、屬性。

完善的物聯網平臺會是為連接萬物使能、賦能的智能中樞,統籌管理所連接的任何設備。未來的設備將不只是現如今由廠家出廠所規劃好的使用方式和場景、材質乃至形態,而是由一個個多種功能模塊的結合,可供用戶選擇、定製的DIY模式。物聯網平臺將根據定製化設備的功能組件,從雲端為它提供智能化的使能、賦能。而這些功能的使用則是通過各種傳感設備所接收的信息實現的新型交互方式而實時提供的,不再需要下載,也沒有實體化的APP,只需特定的“口令”,這個“口令”可以自定義為語音、動作、眼神,也可以是特定時間、光線、溫溼度乃至腦電波等。

物聯網時代的巨頭會從物聯網平臺企業中產生嗎?

物聯網平臺架構—屬性—職能

如圖所示,小編認為完善的物聯網平臺的社會職能就是為了實現各類設備的智能化運行、控制。因而小編將完善的物聯網平臺架構分為五層,即設備連接、數據接入、數據處理、功能服務、應用構建,與之對應的是設備的聯接屬性、人的運營屬性、物聯網平臺的可供開發屬性。首先通過各類通信協議與連接模塊,各類傳感設備得到了聯接的能力。可以將感知到的數據傳輸、共享到網域(可以是局域網、私有云、公有云等),然後在雲端或非雲端的數據處理中心對數據進行清洗、分析處理,最後運用雲端的各類功能組件對設備進行實時的反饋,為設備使能、賦能,為人們提供運營的能力。此中,各類功能組件快速、便捷的構建能力也是物聯網平臺所必備的,因為人類的生活已經越來越追求高質量和差異化,就像女人們都不喜歡撞衫一樣,因而簡易的私人定製化的服務能力會將慢慢地凸顯出它的市場優勢。而物聯網應用的開發也是構建整個物聯網產業和生態的重要環節,這也正是為何我國十九大後工信部大力提出2025實現百萬工業APP,培育百萬企業上雲的重要原因,它將從產業格局和使用根本的角度上推如今動物聯網的落地。

從商業模式和生態建設的角度上看,這五大架構也會是各類企業間的收費關係重點。設備的連接由硬件廠商供應,數據接入則是電信運營商管道端的收費範疇,數據處理(如AWS按數據處理量收費)、功能服務(如解決方案收費)以及應用構建(如APP Store中的APP收入分成的模式)對應的則考驗的是各類IAAS、PAAS、SAAS類平臺的能力。

此中,作為物聯網平臺中第三方開發者的身份,應當得到更多的重視,他們會是構建整個物聯網生態的基礎之一。類比移動互聯網時代軟件開發者的方式,通過構建獨立功能類服務組件(音樂、影視等)付費使用、或是開發資源整合類服務組件(如消費、出行等)等服務組件的方式贏利潤。構建的服務組件可以針對人,也可以針對物。給人以監(監視)、控(控制),讓物以運(運營)、行(智能化服務於人)。

現今物聯網平臺的發展瓶頸

在撇開思想層面上的遲滯所帶來發展瓶頸外,如小編前文所提及的物聯網平臺是集整個物聯網四層架構和過去所積累的計算機技術的大成之作,它的發展瓶頸也從這五大方面而來。

一、(設備方)目前傳感器分佈過於碎片化,實現全連接的難度較大。同時現今的傳感大多停留於室內和靜止條件下,在極端條件下傳感器的精準度、功耗和續航能力依然是個問題。就如目前NB-IoT的低功耗在多數實際使用場景上依然沒有想象中和理論上的那麼低。同時,我國在高精尖器材上有著脫節化的發展,高精尖器材的製造設備依然是國外所提供的,一旦面臨貿易競爭的抽底則會瞬間塌陷。

二、(連接方)各類協議標準繁多、無法實現統一化。設備端的連接與通訊協議以及雲端的應用層協議種類繁多,造成了物聯網的碎片化。而物聯網通訊協議的不統一則造成了各物聯網平臺企業間的孤島式發展。從辯證的角度看,各類協議的標準統一便於連接管理,是發展趨勢所在。而標準的不統一則容易促進各企業間的市場競爭,推動研發能力,強者生存,促進了產業經濟的發展。

三、(數據處理方)數據量積累不足,難以變現。數據即是資產是現今我們的共同認識,那麼如何將數據變為更有用的,在什麼場景下能夠產生更大的價值正是我們現在所追尋的問題。同時,各細分領域上數據的種類多種多樣,雲端批量處理、流式處理的處理方式繁雜,難以簡易化。

四、(功能服務方)過於注重做解決方案而無法將服務產品化地推向市場。目前主要集中在工業、農業方向,無法大眾化服務,殺手級應用缺乏。

五、使用場景開發不足,難以落地。第三方開發者數量不足,應用少,目前的開發者多是做解決方案,或是使用企業做的內部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