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一波三折的“三文魚事件” 盲信與科學的對立何時休

一波三折的“三文魚事件” 盲信與科學的對立何時休

一波三折的“三文魚事件” 盲信與科學的對立何時休

來自挪威、加拿大的三文魚如何也不會想到,在萬里之遙的東方國度,關於自己的身份之爭會引發一場轟轟烈烈的鬧劇。

戲劇般的“三文魚事件”

央視財經頻道的一期關於青海省三文魚的報道,讓原本靜靜的生活在高原湖底的虹鱒站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5月22日,央視財經報道稱,青藏高原很早就開始養殖三文魚,目前已經佔據了國內三文魚三分之一的市場。

一波三折的“三文魚事件” 盲信與科學的對立何時休

一石激起千層浪,各種言論迅速發酵,一些大V和網友圍繞三文魚的“身份問題”展開了討論,認為龍羊峽養殖場中的是“虹鱒”,並非“三文魚”,而虹鱒魚體內含有寄生蟲,並不適合生吃。

一波三折的“三文魚事件” 盲信與科學的對立何時休

淡水的虹鱒魚能不能吃?權威專家給出了答案。5月25日,西海都市報發佈並註明來源為崑崙觀海和中國漁業協會的文章稱中科院青海生物研究所(後改為相關部門及生物研究所)、青海省農牧廳漁業局、青海省漁業環境監測站等單位接受專訪,回應網上熱議問題:

該回應主要說明了三點問題:消費者通常所說的“三文魚”是一類魚的商品名稱,並非是一種魚的名稱。青海虹鱒魚的養殖完全使用科學的人工顆粒飼料飼養,這些飼料進行過高溫膨化處理,阻斷了寄生蟲的傳播途徑。青海境內養殖的虹鱒魚屬於人工繁育,具有生長週期短、肉質好的特點。另外,由於青海籍虹鱒魚沒有關稅,因而上市後在價格上更有優勢。

回應文章經過了知名度更高的大青海網轉發後,引發了更大規模的關注,然而劇情卻有反轉了。

一波三折的“三文魚事件” 盲信與科學的對立何時休

5月26日早間,中國科學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聲附上了一張@大青海網的5月25日10時02分微博消息截圖,特別圈出“中科院青海生物研究所”並指出“無此研究所”。

在被網友說官方簡稱和民間簡稱不一致後,中科院之聲和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又一次回應說:無專家學者接受採訪。最後,大青海網發佈致歉聲明。

一波三折的“三文魚事件” 盲信與科學的對立何時休

一波三折的“三文魚事件” 盲信與科學的對立何時休

戲劇化的劇情並沒有結束,一臺顯微鏡的出現掀起了更高的浪花。

一家媒體在5月25日前往青海一家養殖企業,拍攝並直播了當地養殖環境和龍羊峽虹鱒魚從捕撈到加工檢測的全過程。結果其中10秒關於顯微鏡的鏡頭火了:1.魚肉未切薄片,沒有載玻片和蓋玻片,直接檢測!2.魚肉沒放在載物臺,竟然堵住了光源的位置!3.寄生蟲絛(tāo)蟲被叫“條”蟲!

很多網友吐槽:生物老師看了會落淚,語文老師看了想打人。

在劇情被推到高潮的時候,作為央媒的中新網和新華網站出來發聲,為這場鬧劇劃下了句號。

西南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副教授吳青在接受中新網採訪時稱,截至目前,國內沒有發現過一例寄生蟲由生魚片傳染到人類導致人發寄生蟲病的案例。三文魚可以生吃,中國養殖的虹鱒多為三倍體虹鱒,這類虹鱒攜帶寄生蟲的幾率很低。

盲目崇拜和科學精神的對立

沸沸揚揚的“三文魚”事件接近了尾聲,圍觀者也像享受完腐肉大餐的禿鷲一般漸次散去,只留下一地雞毛的所謂事實。圍觀過、罵過、笑過,回到現實,接著為生活打拼,同時等待著下一個可供消遣的公眾事件。

然而當有心者重新盤點整個事件時,一些熟悉的味道從滿地屍骸般的真相中旁生出來。很多民眾對於什麼是三文魚都瞭解甚少,卻在媒體的引領下開始了輿論譴責的狂歡。大多數人對真相的追求只停留在媒體的手中,很多簡單的問題只需要動動手在瀏覽器中搜索一下即可得到答案。被媒體牽著鼻子走,盲目的輕信被冠以“專家”的某些人的觀點,失去了起碼的好奇心和對科學精神的追求。

100年前的“新文化運動”,那個時代具有高度洞察力的先賢們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是為了讓人消除愚昧、消除迷信、追求真理、追求科學。一百年過去了,社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技也得到了極大地進步。然而在知識爆炸的今天,愚昧、盲信、迷信等思潮卻並沒有因時代的進步而消弭,抬頭之勢卻愈來愈觸目驚心。

觀察近日來的一些熱點事件,無論是劇情神反轉的“王文雅之死”、還是“鷹爸事件”,一些盲目的發聲卻充斥在整個事件中。很多的人連新聞都沒有瀏覽完就開始大放厥詞,跟著所謂的權威一起批判,享受互聯網帶來的在生活中無法獲得的話語自由。停留在事實表面,看到一些能看到的東西,不屑於深究其中的內涵,成了大多數網絡狂歡客的標配。獨立思考,追求科學在他們看來是多此一舉的。

這背後迷信和反智主義的甦醒也同樣令人觸目驚心。在社會化問答社區“知乎”上,類似“女孩子讀書有什麼用?”、“碩士生給小學未畢業的同學打工?”、“讀這麼多書有什麼用?還是賺不到錢”等問題屢屢登上知乎頭條,回答席中“讀書無用論”更是甚囂塵上。有知乎網友總結現實中的反智主義的特徵——1、把小概率事件當作顛撲不破的真理(北大畢業賣豬肉、博士畢業給初中輟學者打工);2、我不懂,所以別人說啥我都信,萬一是真的呢(孕婦不能用Wi-Fi、仙人掌能防輻射);3、凡是自己不會的就是沒用的(數學滾出高考、買菜需要微積分?);4、權威愚且壞,民間出奇才(這是官方為了不讓我們知道XX 而想出來的陰謀!科學家花了XX 年解決的問題,竟早已被他看穿!);5、非黑即白走極端(XXX,一律死刑!);6、企圖挑起各種民族情緒來代替思考(不轉不是中國人!/ XX 人都是傻逼!)。

無獨有偶,近日在朋友圈中一個帶水汽的雞蛋走進了很多人的視野,並配以這樣的文字:“冬病一定要夏治,冬天在身體裡積累的溼氣只有在夏天才能除去。夏天從冰箱裡拿出的雞蛋,一會溼氣都滲出來了,冬天就不會有。”看完這樣的話,在讓人發笑的同時,也會為這些人的盲目愚昧感到惋惜。在科學發達的今天,“華老栓”並沒有消失,而是把自己包裝成維護傳統文化的聖鬥士,像唐吉坷德一樣,維護著“騎士”的尊嚴。

在《烏合之眾》中,龐勒振聾發聵的寫到:“群眾沒有真正渴求過真理,面對那些不合口味的證據,他們會充耳不聞…凡是能向他們提供幻覺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凡是讓他們幻滅的,都會成為他們的犧牲品。”

一百年前,“新文化運動”的鬥士們用筆去呼喚“民主”與“科學”,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在呼喚科學,呼喚獨立思考的精神。

來源自:央視財經頻道、中新網、新華網、大青海網、封面新聞、新浪微博、知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