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一波三折的“三文鱼事件” 盲信与科学的对立何时休

一波三折的“三文鱼事件” 盲信与科学的对立何时休

一波三折的“三文鱼事件” 盲信与科学的对立何时休

来自挪威、加拿大的三文鱼如何也不会想到,在万里之遥的东方国度,关于自己的身份之争会引发一场轰轰烈烈的闹剧。

戏剧般的“三文鱼事件”

央视财经频道的一期关于青海省三文鱼的报道,让原本静静的生活在高原湖底的虹鳟站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5月22日,央视财经报道称,青藏高原很早就开始养殖三文鱼,目前已经占据了国内三文鱼三分之一的市场。

一波三折的“三文鱼事件” 盲信与科学的对立何时休

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种言论迅速发酵,一些大V和网友围绕三文鱼的“身份问题”展开了讨论,认为龙羊峡养殖场中的是“虹鳟”,并非“三文鱼”,而虹鳟鱼体内含有寄生虫,并不适合生吃。

一波三折的“三文鱼事件” 盲信与科学的对立何时休

淡水的虹鳟鱼能不能吃?权威专家给出了答案。5月25日,西海都市报发布并注明来源为昆仑观海和中国渔业协会的文章称中科院青海生物研究所(后改为相关部门及生物研究所)、青海省农牧厅渔业局、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等单位接受专访,回应网上热议问题:

该回应主要说明了三点问题:消费者通常所说的“三文鱼”是一类鱼的商品名称,并非是一种鱼的名称。青海虹鳟鱼的养殖完全使用科学的人工颗粒饲料饲养,这些饲料进行过高温膨化处理,阻断了寄生虫的传播途径。青海境内养殖的虹鳟鱼属于人工繁育,具有生长周期短、肉质好的特点。另外,由于青海籍虹鳟鱼没有关税,因而上市后在价格上更有优势。

回应文章经过了知名度更高的大青海网转发后,引发了更大规模的关注,然而剧情却有反转了。

一波三折的“三文鱼事件” 盲信与科学的对立何时休

5月26日早间,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声附上了一张@大青海网的5月25日10时02分微博消息截图,特别圈出“中科院青海生物研究所”并指出“无此研究所”。

在被网友说官方简称和民间简称不一致后,中科院之声和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又一次回应说:无专家学者接受采访。最后,大青海网发布致歉声明。

一波三折的“三文鱼事件” 盲信与科学的对立何时休

一波三折的“三文鱼事件” 盲信与科学的对立何时休

戏剧化的剧情并没有结束,一台显微镜的出现掀起了更高的浪花。

一家媒体在5月25日前往青海一家养殖企业,拍摄并直播了当地养殖环境和龙羊峡虹鳟鱼从捕捞到加工检测的全过程。结果其中10秒关于显微镜的镜头火了:1.鱼肉未切薄片,没有载玻片和盖玻片,直接检测!2.鱼肉没放在载物台,竟然堵住了光源的位置!3.寄生虫绦(tāo)虫被叫“条”虫!

很多网友吐槽:生物老师看了会落泪,语文老师看了想打人。

在剧情被推到高潮的时候,作为央媒的中新网和新华网站出来发声,为这场闹剧划下了句号。

西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吴青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称,截至目前,国内没有发现过一例寄生虫由生鱼片传染到人类导致人发寄生虫病的案例。三文鱼可以生吃,中国养殖的虹鳟多为三倍体虹鳟,这类虹鳟携带寄生虫的几率很低。

盲目崇拜和科学精神的对立

沸沸扬扬的“三文鱼”事件接近了尾声,围观者也像享受完腐肉大餐的秃鹫一般渐次散去,只留下一地鸡毛的所谓事实。围观过、骂过、笑过,回到现实,接着为生活打拼,同时等待着下一个可供消遣的公众事件。

然而当有心者重新盘点整个事件时,一些熟悉的味道从满地尸骸般的真相中旁生出来。很多民众对于什么是三文鱼都了解甚少,却在媒体的引领下开始了舆论谴责的狂欢。大多数人对真相的追求只停留在媒体的手中,很多简单的问题只需要动动手在浏览器中搜索一下即可得到答案。被媒体牵着鼻子走,盲目的轻信被冠以“专家”的某些人的观点,失去了起码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精神的追求。

100年前的“新文化运动”,那个时代具有高度洞察力的先贤们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是为了让人消除愚昧、消除迷信、追求真理、追求科学。一百年过去了,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也得到了极大地进步。然而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愚昧、盲信、迷信等思潮却并没有因时代的进步而消弭,抬头之势却愈来愈触目惊心。

观察近日来的一些热点事件,无论是剧情神反转的“王文雅之死”、还是“鹰爸事件”,一些盲目的发声却充斥在整个事件中。很多的人连新闻都没有浏览完就开始大放厥词,跟着所谓的权威一起批判,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在生活中无法获得的话语自由。停留在事实表面,看到一些能看到的东西,不屑于深究其中的内涵,成了大多数网络狂欢客的标配。独立思考,追求科学在他们看来是多此一举的。

这背后迷信和反智主义的苏醒也同样令人触目惊心。在社会化问答社区“知乎”上,类似“女孩子读书有什么用?”、“硕士生给小学未毕业的同学打工?”、“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还是赚不到钱”等问题屡屡登上知乎头条,回答席中“读书无用论”更是甚嚣尘上。有知乎网友总结现实中的反智主义的特征——1、把小概率事件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北大毕业卖猪肉、博士毕业给初中辍学者打工);2、我不懂,所以别人说啥我都信,万一是真的呢(孕妇不能用Wi-Fi、仙人掌能防辐射);3、凡是自己不会的就是没用的(数学滚出高考、买菜需要微积分?);4、权威愚且坏,民间出奇才(这是官方为了不让我们知道XX 而想出来的阴谋!科学家花了XX 年解决的问题,竟早已被他看穿!);5、非黑即白走极端(XXX,一律死刑!);6、企图挑起各种民族情绪来代替思考(不转不是中国人!/ XX 人都是傻逼!)。

无独有偶,近日在朋友圈中一个带水汽的鸡蛋走进了很多人的视野,并配以这样的文字:“冬病一定要夏治,冬天在身体里积累的湿气只有在夏天才能除去。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一会湿气都渗出来了,冬天就不会有。”看完这样的话,在让人发笑的同时,也会为这些人的盲目愚昧感到惋惜。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华老栓”并没有消失,而是把自己包装成维护传统文化的圣斗士,像唐吉坷德一样,维护着“骑士”的尊严。

在《乌合之众》中,庞勒振聋发聩的写到:“群众没有真正渴求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充耳不闻…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一百年前,“新文化运动”的斗士们用笔去呼唤“民主”与“科学”,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在呼唤科学,呼唤独立思考的精神。

来源自:央视财经频道、中新网、新华网、大青海网、封面新闻、新浪微博、知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