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套路醫療”背後的行業膿包該如何擠破?

“套路醫療”背後的行業膿包該如何擠破?

“6月8日、9日,有多名內部人士發來大量民營醫療行業內部群聊截屏以及“絕密”的內部培訓資料。記者看到,一則民營醫院招聘的廣告中,對醫生的要求是“單體高”“複診率高”。一份有20頁、近萬字的《男科最新內營銷模式》被披露,其中有許多套路,比如培訓醫生如何從病人的衣著等判斷他的消費能力等。”6月10日,《南國早報》一篇名為《招聘醫生要求“複診率高” 看患者衣著判斷支付能力》的文章如一顆炸彈劃開了本來就不平靜的民營醫院的湖面。

“套路醫療”背後的行業膿包該如何擠破?

無獨有偶, 5月10日上午9時許,成都市雙流區公安分局接到報警:一女子在民營恆康醫院就醫時,被一男性醫生強姦。5月12日12時許,專案組在南充市儀隴縣將犯罪嫌疑人羅某抓獲歸案。經初查,羅某對在治療室為受害人注射鎮靜劑後趁其入睡實施性侵的事實供認不諱。

兩起社會性事件背後,都有民營醫院的身影。本來應該作為優質醫療服務提供者的民營醫院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推到了風口浪尖,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這背後不光有利益的驅逐,也有醫德的缺失和監管的乏力。

“套路醫療”背後的行業膿包該如何擠破?

可營利但治病救人是底線

80年代,政府開始大量減少對公立醫療機構的財政補助,同時大量放權,允許、鼓勵醫院通過提高收費來彌補財政投入的不足。亂象也隨之而來。一方面,醫院追逐利潤,失去公益性,成為營利組織;另一方面,醫務人員收受紅包,引導患者進行過度醫療,使用沒有保證的昂貴藥物等。

託•約•鄧寧在《工聯和罷工》中寫到:“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在民營醫院中,資本逐利體現的淋漓盡致。為了100%的利潤,部分民營醫院不惜利用種種手段對病人施壓,在極力掏空病人腰包的同時,可能會使病情加重,延誤治療。

“套路醫療”背後的行業膿包該如何擠破?

據《南國早報》報道,一則醫院招聘廣告顯示,招聘“泌尿外科接診醫生一名,(要求)執業醫師以上職稱,需要變更註冊,單體高,複診率高”。對於“單體高”“複診率高”這兩項要求,內部人士介紹說:“這則招聘廣告的意思,就是老闆要求很高,醫生能力強,需要把單體人均費用做好,業績就高。比如一個月給你100個病號,人均1萬元,那就是100萬元,老闆高興了,醫生收入就高。這就得對病人深度開發、過度治療,要求病人多次複診,故意拉長療程,欺詐手段花樣百出,否則無法完成任務。”

醫生為了完成業績,對病人進行小病大治,微疾重治,充當資本的幫兇,本該拿手術刀的手,拿起了舉向病人的屠刀。在利益的驅逐下,一些民營醫院奉行灰色乃至黑色的運營模式,無非是為了斂財,把經營醫院當成了生意,把病人當成了砧板上的魚肉。社會資本進入民營醫院當然不是做慈善,他們有權利謀取利益,但謀利方式該是正當、合法的。

而在民營醫院向病人磨刀霍霍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不止一個幫兇。相關報道揭開了一個不算秘密的秘密——內部人士介紹說,民營醫院會通過搜索引擎競價推廣,就是砸錢給搜索平臺,你一搜病名就跳出某個民營醫院鏈接,一點擊就有對話框彈出聯繫方式,對方會扮演男科主任、婦科主任、不孕不育科主任,熱情地“跟蹤服務”,直到你乖乖到醫院治療為止。而醫療廣告的競價排名推廣,我們同樣在幾年前的“魏則西事件”中看到。對於這種問題,輿論早有揭露和批判,卻由於監管軟弱,搜索引擎成了問題醫療廣告的“大本營”。

“套路醫療”背後的行業膿包該如何擠破?

​缺位的監管何時到

按照以往經驗,問題的暴露往往會推動行業的變革。

網友“陳廣江”發出了質疑:媒體的報道就是一封公開舉報信,相關部門應順藤摸瓜,擠破這令人髮指的行業膿瘡。“過街老鼠”都搞起了培訓會,“貓”在哪裡?

多年以來,病人對民營醫療機構的投訴中,過度醫療、醫療欺詐等亂象一直居高不下。但是,投訴效果並不佳,究其原因,現有的法律法規對“過度醫療”“醫療欺詐”並未有準確定義,更遑論提供執法支撐。與此同時,一些民營醫院背後千絲萬縷的利益勾連,也讓他們有恃無恐,有錯不改。

在《南國早報》的報道中,一個擁有499名成員的“中原男科精英交流群”聊天截圖顯示,有人說:“老闆吹得關係硬,不趕上風口好說,趕上自身難保。”另一人接話:“你天天光嚇人,我這夜裡都失眠了。”有人說:“套證的如果跑了,就沒事。”另一人說:“對,假名可以,真名的話,傳喚不到會通緝的。”還有人說:“過完這段,繼續努力。”另一人則接話:“就怕像查環保一樣,人家給我們打持久戰。”

近年來,為了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國家一直鼓勵社會力量辦醫。早在3年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提出,要落實社會辦醫各項稅收優惠,將社會辦醫納入醫保定點範圍,在職稱評定、課題招標等方面與公立醫療機構同等待遇。業內普遍認為,醫改進程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儘快使公立醫院定位清晰。因為對於大型公立醫院,自負盈虧的方式只能讓醫院“認錢不認人”,接下來應增強這些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加大政府財政補貼力度。對於民營醫院,則應該允許其追求利益,但必須在合規的框架下,同時進行嚴格監管。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曾直言:“醫院市場化操作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近幾年來,一直說醫改進入深水區,依我的看法,如果老問題不解決,醫改將進入溺水區。”在醫院走上市場化改革之路後,必須依靠不斷完善的制度和強有力的監管措施來護航。

對於醫療行業的監管,相關的監管部門是否有抱著打持久戰的決心?同時立法部門是否能根據不同時代的發展要求,及時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民眾對於醫療行業大都是外行,難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抵制侵害和維權,這就更需要政府監管部門做他們的利益保障人和代言人。(圖片來源於網絡)

綜合來源:南國早報、中國青年報、北京青年報、錢江晚報、新華社、北京商報、京華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