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一位千古流芳,一位萬人敬仰,他們倆卻有著滿滿的基情……

今日像往常一樣背詩,偶然翻到了一首《夢李白》,心下驚異,遂讀之。

後來發現這兄弟倆真的是兄弟情深啊~

人生知己,當如是矣!

一位千古流芳,一位萬人敬仰,他們倆卻有著滿滿的基情……

《夢李白》其一: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

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

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

落月滿屋樑,猶疑照顏色。

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一位千古流芳,一位萬人敬仰,他們倆卻有著滿滿的基情……

死別的悲傷痛苦終會消失,生離的悲傷使人痛不欲生。

你被流放的地方瘴癘肆虐,被流放的老朋友杳無音訊。

你定知我在苦苦把你思念,你終於來到夢中和我相見。

只怕見到的不是你的生魂,路途遙遠萬事皆難以預料。

來時飛越南方蔥蘢的楓林,去時漂渡昏黑險要的秦關。

你現在被流放已身不由己,怎麼還能夠自由地飛翔呢?

夢醒時分月光灑滿了屋樑,我彷彿看到你憔悴的容顏。

江湖中水深波濤洶湧壯闊,千萬別遭遇蛟龍襲擊傷害!

一位千古流芳,一位萬人敬仰,他們倆卻有著滿滿的基情……

賞析:

李白、杜甫相差十一歲,但自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偶遇後,便一見如故,引為知交,但可惜翌年便即分手,從此永訣。

雖然長久不見,但杜甫始終懷念李白,乾元二年(759年),杜甫身在秦州(在今甘肅省秦安縣西北),聽聞李白被遠放夜郎(其時李白已遇赦而回),又有傳說他已於途中落水而死,為此而憂思輾轉,據說一連三夜都夢見李白,於是作了這兩首詩。

第一首《夢李白》主要描述夢境和抒發自己的思念之情,開篇就說“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意為:倘若真切地得到你的死訊,或許悲痛還會逐漸消退,但如今你生死不明,卻使我每日牽腸掛肚,哀傷總也難以消弭。

夜郎在唐代為邊荒之地,因為中原人士不服當地水土,所以遭放逐者十不一回,杜甫因此才會懷疑李白已死或將死。

一位千古流芳,一位萬人敬仰,他們倆卻有著滿滿的基情……

他認為是李白死後,魂魄來入其夢,可是又不願相信傳言的死訊,因此矛盾心理而哀傷更濃“君今在羅網”,是將李白以喻飛鳥,將其下獄遭逐,落入法網比作飛鳥落入羅網,所以說“何以有羽翼”,你怎能插上翅膀到我這裡來呢?

千山萬水之間,兩位偉大詩人的心仍然緊緊在一起,而由此中也可看出,杜甫對於李白已死的懷疑,懷疑是相當深的,他並非不信,只是不願去相信而已。(滿滿的愛......)

前敘夢境,“落月滿屋樑”則是醒後,月光中似得見夢中李白的容顏,所以說“猶疑照顏色”。在此半夢半醒,神思仍然恍惚之際,才有“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的奇特想象。

《續齊諧記》中說:“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屈原)曰:‘吾嘗見祭甚盛,然為蛟龍所苦。”

杜甫在此引用此典,正影射李白落水而死的傳言,從中體現出他對李白的深切思念。

一位千古流芳,一位萬人敬仰,他們倆卻有著滿滿的基情……

《夢李白》其二: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侷促,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一位千古流芳,一位萬人敬仰,他們倆卻有著滿滿的基情……

天上浮雲日日飄來飄去,遠遊的故人卻久去不歸。

夜晚我屢屢夢中見到你,可知你對我的深情厚意。

分別是你總是神色匆匆,總說能來相見多麼不易。

江湖上航行多險風惡浪,擔心你的船被掀翻沉沒。

出門時搔著滿頭的白髮,悔恨辜負自己平生之志。

高車麗服顯貴塞滿京城,才華蓋世你卻容顏憔悴。

誰能說天理公道無欺人,遲暮之年卻無辜受牽累。

即使有流芳千秋的美名,難以補償遭受的冷落悲慼。

一位千古流芳,一位萬人敬仰,他們倆卻有著滿滿的基情……

賞析:

《夢李白》其一隻是對友人的深切懷念而已,這第二首則附著了更深刻的思想。

開篇先以遠遊以喻李白之被遠逐,再寫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這是和第一首基本相通的內容。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又是對李白落水而亡的傳言的懷疑,與“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含義相同。然而緊接著從“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開始,則轉而描寫李白的志向和風骨。

一位千古流芳,一位萬人敬仰,他們倆卻有著滿滿的基情……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是千古警句,短短十字,即將位不合流俗,不與腐朽官僚同流合汙的士人形象烘托於紙筆之間。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之句,語出《老子》,本意是指作惡者必遭懲罰,用在這裡,加以“孰雲”二字,卻作了無奈憤懣的反問:為什麼那些“冠蓋”之人作惡多端,無益於國?

一位千古流芳,一位萬人敬仰,他們倆卻有著滿滿的基情……

卻仍然顯赫,似李白這般高潔之士反倒會罹入羅網之中呢?天意真的公平嗎?

然後結句先作一揚,說“千秋萬歲名”,李白你一定能夠贏得千古盛名的啊;繼而又作一抑,說“寂寞身後事”,只是盛名都在身後,你在生之時恐怕會歷經種種坎坷,難逃此等羅網吧。(果然基情才是王道!)

待等死後,寂寞無知,後世盛名種種,又有什麼意義呢?這是對不公世道的鞭答,是對李白遭遇的同情,使得全詩從懷人、思友更上一個層次,充滿了悲天憫人的志土的情懷。

一位千古流芳,一位萬人敬仰,他們倆卻有著滿滿的基情……

果然是三生三世之李白和杜甫~

一位千古流芳,一位萬人敬仰,他們倆卻有著滿滿的基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