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學書者書法創作——不能不知道的常識

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書法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中國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瞭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古往今來,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至於其他書寫形式,如硬筆、指書等,其書寫規律與毛筆書寫規律相比,並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於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後),這裡重點介紹毛筆書寫漢字的規律。只要我們對書法有了“狹義”的理解,那麼對領會“廣義的書法”也會大有裨益。

書法-蘇軾 · 書法《歸去來兮辭》選圖

學書者書法創作——不能不知道的常識

學書者書法創作——不能不知道的常識

學書者書法創作——不能不知道的常識

書法是由章法 ;筆法;墨法;結體;款識;筆鋒;飛白等組成,現在我來分析:

1.什麼是章法

書法中所說的章法至少應該有兩個方面的理解或含義:

第一是指整體佈局,即作品的格式、美觀度,是指文字與紙張的配合和協調程度等;

第二是指作品中字與字之間以及每個字本身的間架結構及相輔相成的關係,可以指筆斷意連、相互照應等等。

章法指安排佈置整幅作品中,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呼應、照顧等關係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亦稱“大章法”。習慣上又稱一字之中的點畫布置,和一字與數字之間佈置的關係為“小章法”。 章書在一件書法作品中顯得十分重要,書寫時必須處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間之布白,使點畫與點畫之間顧盼呼應,字與字之間隨勢而安,行與行之間遞相映帶,如是自能神完氣暢,精妙和諧,產生“字裡金生,行間玉潤”的效果。

布白:書法術語。指安排字的點畫間架和佈置字、行之間空白關係的方法。字的點畫與空白均有繁簡、短長,結體也有大小、疏密、欹正。書寫時必須因字生勢,靈活多變。布白得當,即能使字和字之間產生錯落參差而又呼應協調的藝術效果。又,對整幅作品行與行之間的安排也稱“布白”。

布白的形式大體有三:一是縱有行橫有列,二是:縱有行橫無列(或橫有行縱無列),三是縱無行,橫無列,它們或有“鏤金錯采”的人工美,或具“芙蓉出水”的自然美。

2.什麼是筆法

書法的筆法指得就是一個字中的那些動作嗎?

大家都說米字的筆法、王羲之的筆法、趙孟頫的筆法,可是我為什麼我看著就是一種筆法嗎?

能舉例說明米元章和趙孟頫的的筆法有什麼不同嗎?

筆法指寫字作畫用筆的方法。中國書畫主要都以線條表現,所用工具都是尖鋒毛筆,要使書畫的線條點畫富有變化,必先講究執筆,在運筆時掌握輕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稱為“筆法”。

學書者書法創作——不能不知道的常識

3.什麼是墨法

墨法亦稱“血法”。一曰:用墨之法。前人謂水墨者,字之血也。故臨地作書時極為講究。墨過淡則傷神彩,太濃則滯筆鋒。必須做到“濃欲其活,談欲其華。

墨分五法:

a、濃墨

​古人作書多用濃墨,墨濃如漆,寫在白紙上黑白分明,極其醒目。字跡清晰秀麗,神采外耀。

​濃墨易見其厚重、凝練、神韻尤佳,但非功力至深者不能達此妙用。清代劉墉有“濃墨宰相”之美譽,他博通經史,擅長丹青,墨跡臨帖功力極深,他正是在豐腴、厚重的方面見其真力禰漫。

b、淡墨

學書者書法創作——不能不知道的常識

​淡墨介於黑與白之間的一種間色,呈灰色調,給人以清遠淡雅的美感。淡墨與用水的技巧密切相關。近代有不少書家喜用淡墨,用得好自然增強作品的表現力。清代王文治善用淡墨以表現蕭疏秀逸之神韻,有“淡墨探花”“淡墨輸株”之美譽。

c、漲墨

學書者書法創作——不能不知道的常識

​ 漲墨指的是過量的墨水在宣紙上溢出筆畫之外的現象。然而漲墨之妙,在於保持線條基本形態的同時又有朦朧的墨趣,使線面交融。若以宿墨書寫,水分從點畫中分離,滲化出來,筆畫清晰,有骨有肉,則另有一番情趣,明未清初神筆王鐸在漲墨的運用上別有滋味。

d、幹筆(渴筆和枯筆)

學書者書法創作——不能不知道的常識

​​渴筆指筆中淡墨所含水分大多失去後在紙上行筆的效果;枯筆則指筆中濃墨所含墨水大多失去後在紙上行筆的效果。前者由於水的作用蒼中見潤澤,後者由於濃墨的作用蒼中見老辣。二者皆易出現飛白效果。古人的“飛白書”是漢靈帝時書家蔡邕見一工匠以帚蘸堊(白色石灰漿)在牆上平刷時所形成的筆觸而有啟悟,遂創“飛白書”,此書現已失傳。後人很自然地將這種筆法運用到行草書中,虛處見實,痛快酣暢,蒼勁古雅,樸拙老辣之威,這種筆法是筆毫平鋪或翻絞於紙上,運用筆力和速度所產生的一種自然效果。

e、溼墨

學書者書法創作——不能不知道的常識

​溼墨是指筆中含水多,書寫出的點畫的豐腴。倘筆力不足,運用溼墨會出現見墨不見筆,成為有肉無骨的“墨豬”。 墨法技巧頗多,笪重光說“磨墨越熱,破水用之則活;蘸筆欲潤,蹙毫用之則濁。”康有為也總結道:“幹研墨則溼點筆,溼研墨則乾點筆。”除了水墨變化的技巧外,蘸墨次數及蘸一次墨寫的字數的多寡所形成的由濃到枯的節奏變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墨法技巧之一。如果‘副作品之中同時出現枯溼濃重的變化,可增強作品的韻律美。

4.什麼是結體

就是怎麼去結構一個字。如果把書法比喻成線條的藝術的話,給你大小、精細、長短、角度等等不同的線條,讓你來組合成一個具有一定審美的字,結體亦稱“結字”、“間架”“結構”。指每個字點劃間的安排與形勢的佈置。

學書者書法創作——不能不知道的常識

學書者書法創作——不能不知道的常識

學書者書法創作——不能不知道的常識

學書者書法創作——不能不知道的常識

學書者書法創作——不能不知道的常識

學書者書法創作——不能不知道的常識

學書者書法創作——不能不知道的常識

5.什麼是款識

款識即古代鐘鼎彝器上鑄刻的文字。《漢書·郊祀志下》:“今此鼎細小,又有款識,不宜薦見於宗廟。”顏師古注云:“款,刻也;識,記也。”此外,還有三說:一款是陰文凹入者,識是陽文凸出者;二,款在外,識在內;三,花紋為款,篆刻為識。(均見方以智《通雅》卷三十三所引。)後世在書、畫上標題姓名,也稱“款識”、“題款”或“款題”。畫上款識唐人只小字藏樹根石罅,書不工者多落紙背。至宋代,始記年月,也僅細楷,書不兩行。唯蘇拭有大行楷,或跋語三、五行。元人從款識姓名年月發展到詩文題跋,有百餘字者。至明清題跋之風大盛,至今不衰。可見,款識,有二義:一、指書畫作上的署名後款,二是古代神鼎彝器上鑄刻之文字。

學書者書法創作——不能不知道的常識

6.什麼是筆鋒

運筆時,若將筆之鋒尖保持在字的點畫之中,叫“中鋒”;藏在點畫中間而不出圭角,叫“藏鋒”;若將筆之鋒尖偏在字的點畫一面,叫“偏鋒”。一般認為,“偏鋒”為書法之病。

毛筆本身的彈性是由“鋒”而決定的。鋒愈長,彈性就愈強;鋒愈長,含墨量就越飽滿;書寫起來的點畫便粗細自如,流動圓潤。當然,運筆一提即直,一按即倒,又如點畫的頓挫,字與字的縱橫交錯、相連等,都是“鋒”做起的作用。

筆鋒指筆毫的尖鐵。姜夔《續書譜·用墨》雲:“筆欲鋒長勁而圓,長則含墨,可以運動,勁則有力,圓則妍美。”字的鋒芒,也叫“筆鋒”。能將筆之鋒尖保持在字的點劃之中者,叫“中鋒”;能藏在點劃中間的不出角者,叫“藏鋒”;將筆之鋒尖偏在字的點劃一面者,叫“偏鋒”。一般以“偏鋒”為書法之病。清周星蓮《臨池管見》雲:“能將此筆正用、側用、順用、逆用、重用、輕用、虛用、實用,擒得定,縱得出,遒得緊,拓得開,渾身都是解數,全仗筆尖毫末鋒芒指使,乃為合拍。”

學書者書法創作——不能不知道的常識

什麼是飛白

飛白是書法中的一種特殊筆法,相傳是書法家蔡邕受了修鴻都門的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的啟發而創造的。它的筆畫有的部分呈枯絲平行,轉折處筆畫突出,北宋黃伯思說:"取其髮絲的筆跡謂之白,其勢若飛舉者謂之飛。"今人把書畫的乾枯筆觸部分也泛稱飛白。

法:在書寫中產生力度,使枯筆產生"飛白",與濃墨、漲墨產生對比,以加強作品的韻律感和節奏感。同時可利用"飛白"使書寫顯現蒼勁渾樸的藝術效果,使作品增加情趣,豐富畫面的視覺效果。當然書法的功力在"飛白"中也能充分體現出來。 "飛白"是指在書法創作中,筆畫中間夾雜著絲絲點點的白痕,且能給人以飛動的感覺,故稱其為"飛白"。也叫飛白書

飛白亦稱“草篆”。一種書寫方法特殊的字體。筆畫是枯絲平行,轉折處筆路畢顯。相傳東漢靈帝時修飾鴻都門,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子刷字,蔡各得到啟發而作飛白書。唐代張懷瓘《書斷》載:“飛白者,後漢左中郎將蔡邕所作也。王隱、王愔共雲:‘飛白變楷制也’。本是宮殿題署,勢既尋丈,字宜輕微不滿,名曰飛白。”北宋黃伯思稱“取其若絲髮處謂之白,其勢飛舉謂之飛。”明代趙宦光稱“白而不飛者似篆,飛而不白者似隸。”今人將書畫的乾枯筆觸部分泛稱為“飛白”。傳世的唐宋御製碑多以飛白題額,如《晉祠銘》、《昇仙太子碑》等。清張燕昌、陸紀曾有《飛白錄》二卷。

學書者書法創作——不能不知道的常識

學書者書法創作——不能不知道的常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