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漫談端午|說說那些關於端午的事兒

漫談端午|說說那些關於端午的事兒

漫談端午|說說那些關於端午的事兒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5月30日迎來端午佳節。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

漫谈端午|说说那些关于端午的事儿

天文年曆顯示,2010年至2027年間,屬今年端午節對應的陽曆日期最早。直到2028年這一“紀錄”才被打破,當年端午節對應的陽曆日期為5月28日。

漫谈端午|说说那些关于端午的事儿

端午由來,眾說紛紜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樽共。

葉裡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

宋代歐陽修的《漁家傲》描述的就是端午時節了,在這個“鳥鳴驚破好夢”的時節,天氣暖和而不酷熱,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端午節的由來,各本其源,有“屈原說”、“伍子胥說”、“曹娥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等,但“屈原說”最受認同。

紀念屈原

漫谈端午|说说那些关于端午的事儿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就有了端午龍舟競渡、吃粽子的風俗。

紀念伍子胥

漫谈端午|说说那些关于端午的事儿

伍子胥助吳伐楚,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吳王夫差不聽。子胥便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孝女曹娥

漫谈端午|说说那些关于端午的事儿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

惡日

漫谈端午|说说那些关于端午的事儿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直至民國時期,社會上還有“躲端午”的習俗。端午節的另一類民俗活動,就是為了驅災辟邪的目的而發展起來的。

與夏季時令相關

有學者的考證,端午的起源、形成與夏季的時令有著密切的關係。1983年,劉德謙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說》中,認為端午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他援引歲時風物名著《歲華紀而》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日葉正陽,時當中夏。”也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

漫谈端午|说说那些关于端午的事儿

中國的很多節日與節氣之間存在對應關係,“端午”與“夏至”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夏至提醒人們高溫到來,在陽光雨水充足、有益於農作物生長的同時,蚊蠅開始滋生,疫病流行。以夏至為分界的自然界變化,影響到古代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過去科技水平不發達,人們在認識到這一現象後,為了提示這一關鍵時日,就要舉行一定的儀式。

經過千百年的演變,逐漸形成了今天富有文化內涵的端午節。

這些端午習俗,你知道嗎?

端午的習俗雖然多種多樣,但是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驅災,也就是祛毒除惡、辟邪驅鬼;另一類就是祭祀,由龍圖騰的祭祀,轉而為具體歷史人物的祭祀。

賽龍舟

漫谈端午|说说那些关于端午的事儿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慟,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尋找他的真身。 如今,端午前後幾天,大江南北都要“賽龍舟”。賽龍舟又稱龍舟競渡,在中國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吃粽子

漫谈端午|说说那些关于端午的事儿

屈原投江後,楚國人沿江苦尋屈原蹤影,又害怕江魚吃掉屈原,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中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由此風習相傳,人們為緬懷屈原,每年五月初五這一天便以粽子投江。

採藥

漫谈端午|说说那些关于端午的事儿

端午節時,許多地方有采藥習俗。俗謠曰:“端午節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藥。”一些用其根莖入藥的植物,至端午時節已經成熟,可以入藥,是採藥的好時節。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競採雜藥,可治百病。”膠東地區的人們往往在太陽出來前到田裡、地裡採摘車前子、紫花地丁、小麥苗、艾蒿等等,裝到籮筐裡帶回家放在院子裡曬乾,曬乾後掛起來留作以後做藥材用,連不能進山採藥的老人,也要在村前寨後的田間地頭採一些常見的草藥備用。

畫額

漫谈端午|说说那些关于端午的事儿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虎為獸中之王)以鎮邪。

戴香包

漫谈端午|说说那些关于端午的事儿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桃子、蘋果、娃娃抱公雞等形狀的,象徵萬事如意、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青年人,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別緻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

沐蘭湯

漫谈端午|说说那些关于端午的事儿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後來一般用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用艾、蒲、白玉蘭等花草。

飲蒲酒、雄黃酒

漫谈端午|说说那些关于端午的事儿

《荊楚歲時記》載:“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此俗流傳較廣。

掛艾草、菖蒲、榕枝

漫谈端午|说说那些关于端午的事儿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又被稱為“三種武器”,古人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有地方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

栓五色絲線

漫谈端午|说说那些关于端午的事儿

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在端午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保安康。因而,端午節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漫谈端午|说说那些关于端午的事儿

咱們中國文化歷史悠久,

關於傳統節日的習俗

莫要忘記!

最後,

大家端午 安康~

漫谈端午|说说那些关于端午的事儿
漫谈端午|说说那些关于端午的事儿

漫 畫|李潔

文 字 來 源 | @新華社

投 稿 郵 箱 |[email protected]

總 編|沈洋

副 總 編 | 楊玉昆 楊瓊 張國華

主 編 | 楊玉昆

總 策 劃 | 曹斌

策 劃 | 雷雲波 王道榮 邱俊 毛治府 彭沁 王軍

編 輯 | 李潔 虎霖孜(實習)

主 辦 | 中共昭陽區委宣傳部

承 辦 | 昭陽區新聞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