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河南有一種單管吹奏樂器,名曰籌,堪稱傳統民間藝術的“活化石”

在異彩紛呈的中國民族吹管樂器中,有一種歷史淵源極其古老、形狀十分像笛的單管吹奏樂器,其名曰“籌”。籌及籌音樂是中原一帶道樂、佛樂中一件古老樂器及樂種。籌音樂從北魏時代至今已有1600多年曆史,許昌籌音樂有200多年的歷史。2008年,籌音樂被公佈為河南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河南有一種單管吹奏樂器,名曰籌,堪稱傳統民間藝術的“活化石”

籌音樂已有1600多年曆史,許昌的有200多年曆史

隨著籌音樂各位演奏者的演奏,一段音質介於笛與簫之間,兼有笛音的清脆、明亮與簫聲的柔和、優美的音樂,如裊裊炊煙在空氣中漫延……

在鄢陵縣馬坊鄉前彪崗村鄢陵縣籌音樂傳習所前,籌音樂的演奏者張大彪、李渭淼、王郎、張喜德合奏了籌音樂《小開門》。

籌音樂傳承人之一的張大彪介紹,籌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原生態民族吹管類樂器。中原地區是我國民族音樂最早出現的地方,是中國吹管樂的發祥地。許昌的籌以及在許昌附近的舞陽縣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二者在形制、吹奏方法上都是一樣或相近的。

“在歷史上,歷史文獻顯示,籌在北魏時期即已進入宮庭樂隊之中。北宋時期,都城開封鐵塔的琉璃磚上亦有吹籌人的形象。它是我國中原地區唯一現存的、原生態的、形制十分簡約,吹奏方法極其古樸的具有獨特流傳曲目的民族樂器。”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組委會委員、評審技術專家組組長王文亭說,籌音樂從北魏時代至今已有1600多年,僅許昌的籌音樂也有200多年的歷史。

張大彪說,對籌及籌音樂的傳承保護,將充實和完善中國樂器發展體系。籌曲源於寺廟活動,但幾十年來,隨著時局的發展,寺廟活動日漸減少,規模也越來越小。大部分時間活動於各種民俗禮儀之中,如殯葬、婚嫁、祝壽、生子、尋根祭祖和節日、慶典等。所以籌音樂不僅保持了凝重、莊嚴、肅穆、神秘的宗教風格,同時也融入了慎重追遠、喜慶歡快濃郁的民間鄉土氣息。

王文亭說,籌音樂活動不但在鄢陵農村、許昌市城區廣為流傳,而且在河南省民間音樂舞蹈匯演中也多次獲獎 ,在全省音樂界乃至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範圍內 ,都產生了極大的反響。

河南有一種單管吹奏樂器,名曰籌,堪稱傳統民間藝術的“活化石”

主要分為佛樂、道樂和民間音樂三大類

張大彪說,籌音樂的曲目非常豐富,主要分為佛樂、道樂和民間音樂三大類,從演奏內容上又分為純曲牌類和“包韻”(頌經時的伴奏)兩類 。佛樂有:《伴妝臺》、《油葫蘆》、《皈依佛》等;道樂有:《魏調》、《道場啟》、《三寶贊》、《三清偈》等;民間小曲、曲藝、戲曲曲牌有:《小開門》、《凡思調》、《尺工合》等。

“在籌曲演奏中有純樂曲的,如《五句贊》、《樂章》、《香花燈水果》;還有給頌經伴奏的樂曲,如:《翠黃花》、《五金哀嘆》、《漢東山》。這裡有一個特徵就是頌經伴奏樂曲在佛事、道場和民俗活動中皆可通用。就是說在不同的場合,用的伴奏是同一個曲牌,而吟唱的經文內容不同罷了。”張大彪說。

“由於許昌的籌曲是歷史的遺存,因此具有較深的文化底蘊。”王文亭介紹,如籌曲《傍妝臺》,據已故傳承人張福生手抄工尺譜中小工調的《傍妝臺》,為五聲音階商調式,2/4節奏,演奏基本是規整的2+2進行,附點音符少,且氣口基本落於小節線上,感覺板眼明確。從調式色彩上看,每句落音分別為羽、宮、徵、宮、羽;這首曲子的獨特之處是比一般流傳的《傍妝臺》增加了四小節尾聲,形成了結尾的調式交替,由B羽轉為D宮。旋律進行平穩流暢,基本圍繞角、羽、徵各音做五聲音階級進,只有旋律做向上或向下推進時出現少數四、六度大跳。旋法變化雖不很豐富,但卻十分流暢易記。

王文亭說,從目前普查到的近20首籌曲的節奏、調式、旋法、曲式等分析,曲式多為單段體的變化反覆,也有少數較複雜的曲式;多為五聲或六聲音階的宮、徵調式,其中宮調式居多;旋法基本是圍繞骨幹音做加花,或擴充、縮減,或改變音區高低變化,以五聲音階為主,間以四度、五度跳進,但在旋律推進時,會較多地運用五、六度甚至七度大跳。節奏多為規整的2/4和4/4拍。

河南有一種單管吹奏樂器,名曰籌,堪稱傳統民間藝術的“活化石”

讓籌音樂與三國文化碰撞出現代藝術火花

“在興衰曲折的歷史衍變中,籌音樂形成獨特的藝術特徵。”王文亭說,籌音樂是伴隨寺廟活動產生、發展的,寺廟活動又藉助籌音樂文化的力量實現了範圍的擴展與質的提升。所以形成了籌音樂文化力的內驅動性與外渲染性。由於歷史原因許昌的籌音樂是道樂、佛樂合一的,同時為了生存和發展,還吸收了民間曲藝、戲曲曲牌、地方小曲等音樂元素,具有很強的融合性。長期受本土文化影響,形成了寺廟音樂的地域性。

張大彪說,由於吹籌藝人本身就是農民,又長期參與農村的各種民俗活動,形成了吹籌風格的質樸性。由於籌音樂源於寺廟活動,所以保持嚴格的程式化和程序性,以及寺廟活動的神秘性。籌樂器在全國民間尚存無幾,具有罕見的獨有性。籌的持式(持籌姿式)斜吹在中國民族吹奏樂器中具有唯一性。

籌音樂在許昌民間音樂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特別籌樂器與出土的骨笛有數千年的延伸、延續關係,是古老傳統音樂文化的遺存。由於歷史的原因,籌的傳播相對萎縮,我國目前的音樂史中也未曾引起重視,因此,它的保護與傳承對研究和豐富我國管樂發展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學術價值和與時俱時的實用價值。

“近年來,我們會同相關部門和單位,開展籌音樂研討班,制定籌音樂傳承培訓計劃,依託鄢陵縣馬坊鄉廣福寺建立了籌音樂傳習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陳若軍表示,“更需提及的是,經過專家團隊的不懈努力,籌音樂與三國文化碰撞出嶄新的藝術形式。2017年,籌音樂劇目《蓮韻荷香》登上了許昌春節晚會。演出非常成功,深得觀眾的好評。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為籌音樂提供展示平臺,創造發展條件。通過開展籌音樂進校園、進課堂等各種形式宣傳籌音樂,提升籌音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河南有一種單管吹奏樂器,名曰籌,堪稱傳統民間藝術的“活化石”

籌音樂的樂器分吹奏類、打擊類和裝飾類。

一、吹奏類。主奏是籌。籌為有膜孔竹製單管斜吹樂器,身長約45釐米,直徑約3釐米,兩端粗細差別不大。籌身9孔,下邊兩孔為裝飾孔,上邊為膜孔,其餘6孔為音孔,頂端為吹口。籌可為多種調門,也可用一支籌轉調,音域為16度。另有管子。許昌籌樂隊的管子為錫管。長13釐米,加上哨子3釐米共16釐米。和籌同樣調門。還有笙。這裡的笙為17根笙苗的圓笙。

二、打擊類。主要有法鈴(銅製,通高25釐米,形似鍾 ,頂部鑄龍形,鈴身以花紋為體 。體內懸金屬鈴舌,鈴柄銅製 ,持柄搖鈴發音)。引磬(形似酒盅,直徑6釐米,與仰缽坐磬相似,置於本柄上端 ,柄長35釐米 ,用金屬棍敲擊)。還有手鼓、木魚、手鑔、雲鑼、大鐃、大鑔。

三、裝飾類。主要是爐。爐身長30釐米,寬10釐米,高15釐米,爐一端雕有龍頭造型 ,爐身雕以龍形紋飾 。演奏時,主持左手持爐,右手持法鈴,爐的龍頭上插一支香在前引路,一是尊道、供佛,二是驅邪惡、避腐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